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小编: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累,对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又有不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因此,我国在反腐败斗争中,应当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反腐倡廉的优良文化传统,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建设符合我国现实经济政治发展的廉政文化。

关键词: 廉政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 精髓

2007年,中央在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阐述了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以儒学为主流,包括儒、墨、道、法、佛等各流派,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可谓兼收并蓄,百花齐放。其中不乏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并有不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一)重视廉洁思想的树立。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早已清醒地看到,贪污腐败可以导致亡国,也会累及身家性命。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积极、主动地倡导廉政,而百姓也期盼着官吏廉政。在统治者与百姓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廉不蔽恶”、“俭以成廉,侈以成贪”等许多廉洁思想,以及“民本”、“爱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民本思想,并世代流传下来,以育后人。这些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廉政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重视道德教化的运用。我国古代统治者普遍把道德教化看作是为政治国的基本手段。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主张,荀子提出了“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思想。这些主张被后代的政治、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并形成了以道德教化为治国根本的传统。此外,我国古代还善于通过树立、宣扬清官,并以文学作品、戏剧等热情讴歌、赞颂清官,来弘扬正气,使得清官形象深入人心,清官文化逐渐风行。可以说,清官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时至今日,还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新形势下廉洁文化建设的基石,值得借鉴和应用。

(三)重视修身为本的倡导。我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十分重视“修身”的重要性。自孔子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以来,儒家更加重视“修身”的问题,并强调通过学习,格物致知,端正自己的思想信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知识等修养。儒家还辩证地提出,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注重修饰外表只能徒有其表;心不正,就达不到自我修养的目的;身不正,就不能齐家;不能齐家,就不能治国;不能治国,就不能平定天下。通过倡导修身为本,启发人们反省自己、自我解剖。可见,修身养性虽属于精神范畴,但时刻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从政者的言行,规范着政治秩序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四)重视廉政制度的建设。我国古代统治者从维护封建王朝的整体利益和长治久安的目的出发,注重通过制度对官吏进行监督管理。而且在制度建设上,将当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囊括进去,基本不留真空,有效地保证了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基本稳定。如经过两千多年的“磨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察机构和比较健全的监察制度,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监察思想;制定了《上计律》、《考功课吏法》、《考满法》等考绩、奖惩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惩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擢优黜劣、惩治腐败、澄清吏治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优秀精华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去促进廉政文化的建设,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不乏腐败文化的资源,存在着不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当官发财”,封建特权思想。从行为动机看,封建社会是将当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的。“千里做官只为财”。封建读书人信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做官,当官发财,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是“寒窗苦读”的动力,是得到社会舆论赞许的。封建官员的一些以权谋私行为,甚至某些贪贿行为,只要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均可视为正常,不仅被封建法纪所容,而且能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接受。封建社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知府若不贪不贿,不以权谋私,只凭俸禄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三年内积“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员敛财的“陋规”、“常例”,放到现在无疑属于腐败,但在封建社会已约定俗成,并不被视为非法,也不被列入封建社会打击的腐败范围。

(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裙带关系,任人唯亲。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剩下的药留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后来也用于我国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身边人也开始走上星光大道。这种现象在我国是很正常的。举个例子,有两个兄弟,家里很穷,大哥辛苦种庄稼,供养着弟弟读书,弟弟走上仕途,前途一片明朗。这时,倘若弟弟以清廉崇高自居,不以官职为“便”,而把哥哥撇在一边,恐怕大家都要大骂弟弟没良心了。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决定着类似亲情、友情的关系就是很好的“后门关系”。如果要根除腐败,就不得不对中国的孔孟文化提出否定。但是,要根除一个国家的文化渊源,是很困难的。

三、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如上所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总结,是我国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振兴中华的重要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发展存在矛盾和冲突,存在不合拍不相容的地方,其中有的内容已成为建设现代文明的障碍,成为新文化建设应当扬弃的糟粕,成为历史留给现代人的精神负担。现实腐败的滋生蔓延,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难辞其咎。

但是近年来,由于理论界对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关系缺乏统一的认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其负面影响得不到认真清算。这里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过于夸大传统文化的积极面,认为只要宏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就可以达到反腐败的目的;另一种则完全否认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认为只有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以上两种倾向均有其偏颇之处。一方面,传统文化并非尽善尽美,它存在先天的不足,其中儒家的许多思想观点,例如“天命论”、“宗法思想”等固然对历史上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对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不前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何况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同现实政治经济状况早已不相适应。将传统文化不加取舍,不加改造地作为现实的反腐败大旗来挥舞,显然是不行的。另一方面,不加区别地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同样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过程,其精神内涵已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成了中华民族生存延续的重要基因,这绝不是人们凭主观意志可以随意排除的。我国在反腐败斗争中应当遵循和顺应这种融合趋势,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反腐倡廉的优良文化传统,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建设符合我国现实经济政治发展的廉政文化。

(二)积极宣传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使其深入人心。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首先的着眼点在于教育和预防,这是治本之策。所以依靠思想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对腐败现象人人喊打和崇尚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社会氛围,痛击消极文化现象,倡导廉政文化,以此来弘扬社会正气,进而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所以,通过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廉政文化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清官,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清官文化。这些清官的廉政思想、廉政事迹、廉政言论都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做到古为今用。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媒体,组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图书,切实加大对古代清官的思想、事迹进行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使廉政文艺作品贴近大众,走进生活,塑造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艺术形象,唱响反腐倡廉的主旋律和正气歌,使干部群众在享受文化、参与文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国人,你离“爱罪犯,就像爱自己”还有多远刑法论文(1)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