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环境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功能刍议

环境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功能刍议

小编:苏志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理性思维而忽视感性思维,这使学生的左脑超负荷运转,右脑得不到锻炼,进而使学习效率降低。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是一种功能性的音乐,通常也被人们俗称为背景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教育手段,环境音乐能开发学习者右脑,让左右脑协调发展。[1]

一、环境音乐的起源及应用现状

环境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劳动歌曲,劳动歌曲也是最早与调节劳动情绪相关的音乐。20世纪60年代,环境音乐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广义的环境音乐是指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构成因素并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功能性。[1]例如,各种消费场所播放的音乐、街头音乐、校园音乐等。狭义的环境音乐是指专门为特定环境而设计的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性。[2]例如,应用于医学领域中治疗疾病、调节情绪的音乐,以及运用于劳动生产中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制作的音乐等。

在国外,对环境音乐的研究,以欧美等国领先,具有产学研结合紧密的集体研究特征。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法国作曲家米勒、音乐社会学家凯吉和阿达利[3]分别提出的陈设音乐气氛音乐背景噪音等概念,以及日本作曲家服部正环境音乐课题组出版的专著《环境音乐美学》。[4]在国内,对环境音乐的研究,具有产学研结合松散的个体研究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司有仑教授组织的课题组,译编服部正的专著《环境音乐美学》,这标志着我国环境音乐系统研究的开始。

二、环境音乐在教学中的功能与机制

《荀子乐论》中指出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这说明利用音乐影响人往往比说教对人的影响更加直接、深刻、牢固。环境音乐作为音乐的特殊类型,具有与音乐一样的功能:丰富人的认知,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能陶冶人的情操,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音乐对人的影响包括三个层面: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个体层面。生理层面是指人的听觉对音乐音响刺激的本能反应;心理层面是指由生理层面引起的本能反应与个人情感体验等,通过心理上简单的综合而获得某种形象;个体层面是将在心理层面中获得的形象按照个人的认知进行深化。

生理学家研究表明:音乐能使人类的大脑产生大量的脑波(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呈现最佳状态的一种脑波),这种脑波能加大右脑的使用频率,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协作能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快速、激昂的音乐能使人情绪高涨,中速、抒情的音乐能使人心情平静,慢速、低沉的音乐能使人感到抑郁。以德国音乐教育家汉斯京特巴斯蒂安为首的科学家小组研究表明:音乐能促进人个体层面(审美能力、社交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是其他方法所难以达到的。[5]这些说明了环境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它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将环境音乐运用于教学中,最早是在1921年,美国人凯多乌特女士调查了环境音乐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随后出现了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的拉扎诺夫的暗示学习法,他采用每分钟60拍的巴洛克时期的古典音乐作为环境音乐,让学习者在听音乐时全身放松后开始学习,结果提高了记忆外语单词的能力。最后,他的成果被德国、美国、匈牙利等国家采用。中国的沈建军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运用暗示学习法进行试验,他从巴赫等人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精选出一定速度的乐曲,制作成背景音乐,然后把这些背景音乐运用于大学生英语学习上,通过试验数据指出:播放一定速度的古典音乐能提高记忆英语单词的能力。青岛36中学的张国良老师把轻音乐作为数学课背景音乐,让两个班级的学生在精神放松的情况下听课、做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数学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5]

三、环境音乐运用于高校教学中的实例调查

目前,环境音乐在我国各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尤其是在医学、心理学、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而有关环境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功能研究还比较缺乏。有鉴于此,笔者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以调查和试验的形式将环境音乐引入到高校教学中,初步探索了环境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功能,并提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现今的高校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他们个性早熟,自主意识强,但心智等各方面没有完全成熟,做事容易缺乏恒心和毅力,在高校中的学习过程是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同中学相比,高校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于自己来支配,这使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有更大的自主性,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学习目标。[6]

(二)环境音乐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调查

笔者在执教的《西方通俗音乐赏析》这门全校公选课课堂上,对所在高校的75名本科生(非音乐专业文科生和理科生,男生40名,女生35名)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有关环境音乐的学习辅助功能(表1)。笔者运用专门挑选的乐曲(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古典音乐等),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边听音乐边复习乡村音乐这一章内容,每个学生均采用戴耳麦听音乐的形式,以达到互不影响的目的,在特定时间中由学生自己播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知道这个调查的意图,所以态度较为客观和自然。通过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86.7%的学生认为环境音乐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理解力,81.3%的学生认为环境音乐不干扰学习。在环境音乐的体裁选择上,被调查的学生喜欢器乐作品多于声乐作品,喜欢熟悉的作品多于不熟悉的作品。从最感兴趣的作品排序依次为: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古典音乐、器乐独奏曲、民族音乐、独唱曲、合唱曲、其他。其中39个学生认为快速、节奏鲜明的环境音乐提高了学习效率,49个学生认为环境音乐令人心情舒畅,陶冶情操,可以经常运用于学习中。

(三)环境音乐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调查

笔者在执教的《基本乐理》这门音乐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上,对环境音乐在阅读的影响上进行了试验,被试验的学生为音乐专业本科生共52人(男生20名,女生32名),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阅读环境进行比照:无音乐的环境、慢速度音乐环境、快速度音乐环境,阅读的材料为《和弦》这一章内容,采用的音乐是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第四乐章,该部分音乐明快易懂。笔者根据试验需要对音乐做了慢速的处理,制作了慢速度的选段。通过三次重复的试验结果显示(图1):音乐的速度对阅读的速率有一定的影响。当以快速度音乐作为环境音乐时,学生整体阅读速率最高。当音乐速度下降时,学生整体阅读速率也随之下降。当不添加环境音乐时,学生的整体阅读速率最低。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上述试验结果显示出环境音乐能对高校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将环境音乐引入到高校课堂教学中。目前,由于环境音乐取材与播放形式缺乏科学考量,导致容易出现音响与环境错位等负面效果。[7]对此,部分研究者做了一些相关探索和分析,如对环境音乐与噪音污染的转化协调分析,认为滥用环境音乐,会使之成为噪音的产生源,进而产生负面的环境效应。环境音乐应用于高校教学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

(一)在校园环境中,环境音乐播放的音量大小设定有待研究,需要反复试验以得出科学的数据。

(二)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播放的环境音乐的选取和鉴别很重要,需要大量的调查和试验。

(三)环境音乐的教学辅助功能试验及验证,需要有合适的场所及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来进行。

总体来说,由于时间、对象、主题的不同,环境音乐必须适应所处的场合,在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根据场合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灵活地处理,以促进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具体实施时,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环境音乐是一种非鉴赏性的音乐,如果将其运用于高校教学中,我们在选取或者创作时就不能让其过于吸引人。[2]为了让音乐不喧宾夺主,播放的音量要适当,乐曲的速度、调性、节奏的变化要少。例如,在校园中我们要尽量避免选用节奏强劲的重金属摇滚音乐。在音量的选择上,不能因为音量过大成为噪声或者音量过小不起作用。

(二)选取或者制作的环境音乐最好与人的活动需求相符合,需要根据当时的环境状况来播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反之则会带来负面的效果。[2]例如,我们可以在高校学生早上上课前(如早上7点30到8点之间),在学校广播中播放优秀的传统歌曲、艺术歌曲、民歌等;在学生用餐时间(如中午12点到12点30,下午17点30到18点)可以播放一些中速、抒情的通俗歌曲。在学生课间休息时,可以采用中速、抒情的音乐,而不宜采用快速、高亢的乐曲;在临近上课时,可以采用激昂的乐曲,而不宜采用低沉的乐曲。

(三)环境音乐的制作可以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在确定某种场合的环境音乐时需要经过不断的试验和尝试。[7]例如运用于高校教学中的环境音乐设计,可以精细到针对某一门课程来进行创作和设计,确定曲目后,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试验来验证。

五、结语

我国对环境音乐的研究起步较晚,报道和论著尚少。由于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所以需要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与音乐学、环境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工作者适当合作研究,科学划分适用于高校教学的环境音乐类型,让环境音乐来影响高校学生心理、情感、智力等各个方面,让他们保持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面貌,并通过环境音乐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

热点推荐

上一篇:略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