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温县方言的声调格局分析

温县方言的声调格局分析

小编:

温县方言的声调格局分析

摘 要:汉语属于声调语言。每一种声调语言(或方言)都具有一个特定的声调格局。因此,温县(焦作境内)也毫不例外。温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中原官话区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但是,由于温县与山西省南部接壤,加之明代的那次洪洞县大移民,使得温县方言中融入了大量的晋语成分。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入声调。本文将采用实验方法,应用Praat软件并结合声调格局的概念对温县方言的声调调型做出分析。

关键词:温县方言 五度值 声调格局

一、温县方言概述

温县方言系属汉语北方官话冀鲁方言怀庆次方言+和旧怀庆府属的沁阳,博爱,济源,武陟等县的土话,同出一流,和北京话的共同性很强。(徐承俊 1958)调查材料证明,汉语拼音方案中所有的因素,除自成音节的er以外,温县方言全都具备。另外,还要在辅音方面加上:舌面前鼻音[ŋ],唇齿中浊擦音[v]等。

二、声调格局

声调格局是指声调的规格和布局,规格是指声调的高低升降等,布局是调型曲线在调域空间中的分布关系。(石峰 1994)。一般情况下,音高和音长是我们在声调研究中常考虑的两个因素。声调的音高是相对音高,它又被分为两个成分:调型和调层。音长主要是指时间方面的调长。可以说,调型,调层和调长构成了声调的三个要素。

调型是指声调曲线的走向趋势。可分为平调,斜调和曲折调三种。调层就是声调在调域中依照相对高度划分的级别,层级。它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级。调域就是指声调的音域。调长是指声调持续的时间。调型,调层和调长构成了声调的调值。调值是声调实际发音的听感记录。调值的描写和记录可用五度值。

三、五度值

五度值记调法是由赵元任创制的一种听感分辨的记录。它是一种相对的标记方法,可用来标记调位和调位变体。它实际上就是把一个理想中的连续声调感知空间离散化成5个单位,从而可以用5个数字来表示连续的声调音高变化。随着录音设备的发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对语音做出声学分析。但单从声调层面讲,声学分析不能提供给我们五度值。因此,转换成五度值需要用对数平均法,即先把原始值去取对数或者做类似的数学转化,根据转化后的数值再把调域平分。可以采用如下的T值公式来计算:

T= [(lgx-lgb)/(lga-lgb)]x5 四、实验过程及结果

本文采用实验方法把温县方言单字调的平均声调曲线画在同一调域空间中,即声调格局的声学表现,然后进行声调调型分析。

(一)实验语料的选取

由于温县方言中连读变调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个字在连读中常常会改变原有的调值。因此实验发音表中选取了72个可以单独使用的单字音,使发音时不受连读变调的影响。本实验采用的实验语料取自《方言调查字表》(社科语言所1981)[5]、《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詹伯慧 1991)[6]。

(二)实验对象

本实验的两位被试(一男一女)均为土生土长的温县人:武金虎,男,61岁,退休工人;候玉桃,女,58岁,家庭妇女。两人都是中学文化,平时都讲方言不会说普通话,更没有任何语言学知识。这两位研究对象只需完成一项任务:朗读实验中所选取的单字音一遍。为了保证录音的清晰度,本实验选择在噪音低于10bds的语音实验室。

(三)实验方法

本人采用录音软件(Cool Edit Pro 2.0)对两位被试的朗读进行录制并保存,然后使用Praat 4.4.20软件对录音进行处理,编辑和分析,得到基频数据,再根据公式计算出T值。表2是T值的平均统计数表。

表2 男女发音人T值的平均统计数表

声调 女发音人 男发音人 平 均

起点 中点 终点 起点 中点 终点 起点 中点 终点

阴平 4.4 4.0 5.0 4.9 4.7 3.9 4.65 4.35 4.45 上声 3.6 2.5 2.0 3.9 2.7 2.1 3.75 2.6 2.05 入声 0.1 0.4 0.2 0.2 0.9 0.1 0.15 0.65 0.15

五、温县的单字调

根据T值画出的声调调型格局图见图1。下面根据图形进行分析。

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平是高平调,位于4度和5度之间。音高起伏不超过半度。按五度值可以写成55。

阳平调是从调域中部到调域上部的升调,调型曲线的起点分布在2度和3度之间,终点分布在3度和4度之间。可以按五度值写成34。与普通话的阳平调型走向一致。

阴上调从调域的上半部到调域的下半部,是一个降调。按五度值可以写成43。

阴去调属于低平调。用五度值可记为22。

与普通话不同的是,温县方言中存在入声。调值可记为1。

六、总结

总的来看,温县方言现有五个声调,即阴平(55)、阳平(34)、上声(43)、去声(22)、入声(1)。不论一种语言有多少声调,在调域中总是要形成一定的声调格局。其中每一个声调在调域中占据的不是一条线,而是某一特定的声学空间,这样才能彼此相互区别,形成对立。

参考文献:

[1]徐承俊.温县土话与普通话简说[A].方言与普通话集刊[C] 第五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

[2]石峰.北京话的声调格局[A].石峰,廖荣蓉.语音从稿[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4]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1.

热点推荐

上一篇:钢琴学习中的音阶、琶音练习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