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当代文学传播研究

当代文学传播研究

小编:

关键词视图时代、文学、传播、媒介

一、视图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

与文字相比,图像在信息传递上更加直接,影像感官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和眼睛,使之产生的愉悦感大大超过对文本的接受,其直接后果是阅读文学文本的群体数量大幅度削减,人们沉浸在由文学改编而成的影视视图中难以回归文本本身。虽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人在意犹未尽的情况下对文学文本进行购买和研读,加剧文学与影视的互动,但是这很大程度上要看影视文本精彩与否。图像征服语言,并不是意味着语言将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说明图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变化而已。这种变化映射到文学创作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学创作方式的图像化,其次是文学传播方式的图像化。在视觉符号凌越语言符号转变为文化的主导形态后,读图就成为文化的一种时尚,随之带来的是“图文配”书籍的流行,这一流行趋势与文学创造者们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插图本作品中,用了二百多幅图片、山东画报社出版的老照片一经问世就掀起了老照片热,与此相似的“知青照片”“黑镜头”“上海风情”风靡全国。从中可见,无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出版社都对读图时代的到来持肯定态度,且对人们的审美愉悦需求做出了迎和的姿态。在图文气氛里寻找各自的过去、未来和梦想成为20世纪末文学发展的一大景观,视觉文化也因之变得更加缤纷。随着影视、网络等视觉媒体的兴起,图像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大众对视觉图像的认同程度远高于文字媒介,大众阅读行为集体向图像阅读发展。原先许多仅以文本形式存在的文学名著开始以绘本、画册、音像的方式出现。在图像对文字阵地大力挤压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可,文学在创作和传播上不得不走上了“视觉转向”“图像转向”的发展道路,就连唐诗宋词这样优美的语言经过迁移也以图像的形式重新展现。文学的转型,虽说使文学走下神圣的殿堂,由精英形态向大众文化转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学生产与传播的空间得以拓展,无论是网络文学、青春文学还是动漫文学,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文学与视听影像融合的身影。

二、文学接受心理与环境图像化

从本质上来讲,文学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它其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价值,是人类审美及人际交流的一种对话方式。文学与现代电子技术结合后,使图画发展成为一大景观,集绘画性、文学性、音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影像作品,笼络了大批对视觉影像无限沉迷的观众。他们手拿鼠标或遥控器,自由选择“阅读”的内容。与古典阅读带有的令人羡慕的优雅气质相比,今天的阅读有着更加浓烈的全民气息,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形式。这是社会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发展的结果,它标志着人们的审美已经进入被动观看的时代。每天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各种信息纷沓而至,各种影视形象不停地对人们进行影像轰炸。可以说,人类在创造影像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被影像文化所包围的生活,造就了一个思想和行为都饱受影像文化浸透的环境。以电视为例,自从1985年中国第一部由小说改变的电视剧新星在电视上播出后,电视就成为广大文学工作者和优秀文学作品展现自我的另一高地。随着电视的普及,大众的阅读兴趣、审美视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逐渐从文字解读转移到影像欣赏上来。小说、诗歌等纯文学作品距离普通大众越来越远,电影和电视等视听“阅读”形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其直接后果就是阅读群体数量的大幅度滑落及大量图像文化形式的涌现。今天,图画文化(漫画、动漫、卡通等)和视听影像(电影、电视、广告等)对我们的生活已经形成包围之势,在沉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下,饱受形象、影像审美习惯熏陶的普通大众,显然更乐于选择简洁、生动、直观的信息获取方式,这一心理反过来又促使更多的文学作品转化为视听形象。可以说,在信息传播打破时空限制后,虽说纯文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在不断加大,但是文学艺术却因影视艺术而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对这一文化方式的接受已成心理定势,这也是快餐性文艺环境形成和出现的根本原因。

三、文学传播与媒介环境的互动共生

当文学变成“看图说话”之后,许多文学作品的版面越来越标题化、立体化、色彩化,其包装和转变也变得更为形象化。其中,文学与媒体的互动就是媒介对文学文本价值确认、感受、破译的一个方式,近些年,这一方式渐成潮流且在立体的影视媒介方面表现得最具代表性。影像作品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浓郁的世俗性、大众性和艺术性,它善于通过世俗神话的构建来刺激生活平淡的民众的大脑、激发大众的狂欢。当然,影视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呼应互动是影视圈和文学界都极为关注的话题,也是社会发展中一个最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文学作为大众艺术产生的母体,影视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其精神补给与文化支撑,文学创作所关注的焦点、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几乎是时代影视最重要的价值坐标。20世纪末期以来,两者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文学艺术市场品格的不断提高与影视有着割不断的关联,影视作品对大众心理和社会美学形式的解读大都以时代文学美学规范为参考。两者复杂、热烈的交融和互动,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方面表现得最为彻底。文学与影视,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们在对世界塑造和艺术根源探索方面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却有着共同的多主题、多声音、多线索的复式结构。当文学以丰富的内容给其他艺术形式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时,影视也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对文学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并反作用于文学,促使它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以中国电影为例,对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进行改编并将其搬上银幕已经成为影视界的一个惯例。从1921年管海峰的红粉骷髅开始,中国电影人就尝到了电影与文学联姻带来的甜头,并将这一创作方式毫不动摇地贯彻下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人对文学作家优秀作品的吸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谢晋的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到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到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一九四二,文学的艺术魅力在优美抒情的影视意境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观众在直观的艺术欣赏中感受了文学与影视的双重魅力。文学与影视联姻,不仅让中国电影艺术借助文学这一方深厚的土壤获得了长远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电影艺术形式获得了崭新的生命力,更多的观众是通过影视而非文学认识了长期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及他们的作品的。著名作家刘恒、苏童、余华、陈源斌、陈忠实等人,都是在其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著名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人都一致认为,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学的支持,离开了文学这根拐杖,中国电影不可能走远、走好。这对文学来说,是鞭策,更是鼓励。在文学对时代价值构成提供丰富营养的大环境下,如何依托文学母语进行影视创作,将自己的艺术风格、精神信仰进行恰当定位,是处于创作高峰期的第五代导演及后来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影视任何时候都不应忽略的问题。

四、结语

在视图时代,我们没必要纠结于文化主流形式究竟是“阅读”还是“视听”,更不用担心文学被放逐到文学的边缘。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正视电子时代文学在文化语境中所处的地位,改变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文学尊崇心理,以多元的文学面貌接受多元的文化语境对文学阵地的冲击。广大文艺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大众的审美需求,用更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满足大众多元的欣赏需求,并做好文学与影像转换工作,为大众通俗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坚.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陈晓洁.媒介环境学视阈下文学与媒介之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王诚惠.简笔画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2):82 ̄84.

[4]苏洪.当代文学的传播发展研究[J].中国报业,2012(14):223 ̄224.

热点推荐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