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预则立,不预则废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预习(一)

预则立,不预则废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预习(一)

小编:

预则立,不预则废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预习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习的新要求,提出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然后主要从预习的必要性、学生化学预习的现状、化学预习的策略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预习的必要性 化学预习的现状 化学预习的策略

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更重视教师学习方法的传授和学生学习观念的养成,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时须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细心地观察,以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必须把“让学生学会学”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要“让学生学会学”, 预习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

陶行知说:“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通过预习,可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探究、处理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从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预习正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第一环节。

预习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经过预习,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听课,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听课针对性更强,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堂笔记的速度和质量而提高听课效率,同时可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且可以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增强求知欲望。同时,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况且,高中化学新教材有大量的“阅读”、“资料”、“家庭实验”、“选学内容”还有提供网址,供学生上网,了解更多的内容等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见,学生预习是完全必要的。

一、学生化学预习的现状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即将掌握新知识和已有旧知识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学生预习化学的现状如何呢?为此,笔者就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预习方法等拟了以下七道题:

1.你预习化学有兴趣吗? A 很浓 B还好 C 有一点 D 毫无

2.你能积极预习化学吗? A 积极 B还好 C 有一点 D 毫无

3.老师经常布置化学预习作业吗? A 经常 B不经常 C 偶尔 D 从不

4.你经常进行化学预习吗? A 经常 B不经常 C 偶尔 D 从不

5.你怎样预习化学? A 看看、读读 B 划重点、做摘录C尝试做练习 D提出疑点

6.你觉得预习对于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有帮助吗? A 很大 B还好 C 有一点 D 毫无

7.预习中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老师帮助吗? A 希望 B有一点C不希望 D无所谓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调查了高中100名学生。 调查结果如下: 2 A 4% B 10% C 20% D 66%

3 A 0 B 0% C 14% D 86%

4 A 3% B 8% C 32% D 57%

5 A 25% B 7% C 3% D 2% 7 A 13% B 17% C 24% D 46% 学生方面:客观上,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按现在普、职高1:1划分中考普高分数线,现高三学生没有上普高分数线的占90%,根本没有预习习惯。主观上,首先,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大多数同学认为,课前预习与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没有直接的明显的联系,反正上课老师也要讲这些内容,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就足够;其次,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预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预习。

教师方面:笔者平时与所在学校的化学教师交流时发现:有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化学没有预习的必要。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老师讲就行了,并认为如果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本的知识基本知道了,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听教师讲授了,会影响他们听课的积极性。也有教师认为:学生预习是必要的。预习时,学生能发现自身的知识遗漏,通过复习相关的旧知识来弥补漏洞,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听课时就轻松,能精力集中地理解和思考重点问题,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笔者发现即使认为学生预习是必要的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没有明确的要求,预习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层次性,也不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且对预习作业缺少相应的督促和检查。

三、化学预习的策略

(一)学生要学会预习方法。预习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读、思、补、做”。 “读” :“读”时要有 “读、划、写、记”。阅读时要逐字逐句,不能一目十行,可边读边划。划出新概念、新物质、新反应、新规律,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下疑点,同时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看几遍。如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量的有关概念既抽象,理论性又较强,阅读时要认真,把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作为听课的重点。“思” :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在化学预习时应“思”:新概念的定义是什么?其成立条件是什么?新物质的名称、结构、制备、性质、成键情况?分子极性等属性各是什么?有无特殊性?新反应的现象如何描述?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新规律的内容是什么,其成立条件是什么?如在预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要思考初中是如何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原来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角度来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剂、什么是还原剂,而现在从电子得失角度来判断,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能否将它们的关系用图表表示出来等等? “补”: 预习时发现学过的某个知识点不明白,要及时查阅资料,在课前搞清楚,为学习新课的知识做好铺垫。如在预习离子反应时,学生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电解质、常见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等,在此基础上,才可学习强弱电解质、离子方程式的配平(电荷守恒)。“做”:教材上的“问题解决”和课后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提供的。预习中可试做,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如预习物质的量相关内容的化学计算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分析每一步的依据及格式,可先试做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想想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二)有效地引导、促进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1.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内容,使得学生预习目标明确。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学生预习任务,要考虑预习的容量、需要解决的问题、预习的易难度等,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这一目标不仅只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点上,还应涉及“能力”、“情感”等方面。预习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原则:针对性、趣味性、操作性、可接受性原则。如在预习“物质的量”时,可提出下列问题: a、为什么要建立“摩尔”这个物质的量的单位?怎样建立? b、如何使用“摩尔”这一单位?它的准确含义是什么?c、自己举几个例子并运用“摩尔”这一单位进行计算。d、阅读课文例题,检查自己理解和使用上的偏差。

2.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预习,以提高学生预学能力。一般学生预习化学就是看看新课的内容,然后尝试做几道题目。其根本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结论,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预习。预习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是怎样发现或获得这些结论的,关注自己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想法,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也可以针对预习内容去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的预习能力得到提高。如在预习《氯气的性质》时,“溶解在水中的部分氯气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这一性质,可探究性的预习。

[探究] 假设一:氯气和水不反应,则成分是什么——“Cl2和H2O”。

假设二:氯气和水会反应,则可能成分是什么——:“Cl

2、H2O、HCl(Cl-、H+)”

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加以探究?可检查氯离子或者氢离子的存在。如果存在氯离子或者氢离子,氯气和水发生反应;如果不存在,就没反应。如何操作等?

3.教师要注重督促检查、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预习,促进学生预习。有任务,就要有督促检查和反馈。如果检查的方法不科学,不能体现出预习的作用,学生就会因此而失去对预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程度不同的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可在预习中进行,如在作业本中开辟学生预习提问栏目;或在上课中有机穿插进行预习提问。通过预习提问,培养学生“审问“的好姿态,了解学生思维走势,让学生带着最感困惑的问题听课;同时可让教师及时调整讲课要求,授课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检查后要对每次预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以鼓励为主,对积极预习或能发现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评价后提出改进意见,以推动下次的预习。预习评价亦可与学生学分制相结合,通过过程学分制的管理,促进学生预习。

4.教师要运用动态生成性教学理论,丰富学生预习情感。教学时老师应认识到通过预习学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不同层次的体验与感悟。而这些“未解决的问题””和“产生的体验与感悟”都在无形之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可贵的动态生成资源。教学时教师应该去敏锐捕捉和把握这些有效的资源开展教学。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在学生预习的起点上,上课前要及时发现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感受预习的作用,让预习与教学和谐共存,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地对教学预设做出调整:对于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向纵深发展;对于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将它视为课堂探索的主线;对于学生预习时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要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时空;对于学生课堂中随机迸发的灵感,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所以,教师要运用动态生成性教学理论,有效地引导学生持之以恒的进行预习实践,丰富学生预习情感,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

总之, 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就不会产生畏惧心理,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探究的良好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能力。人生中大量的知识都是在走出校门后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学而来,所以教师就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预习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极好手段。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预习时,要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会逐步形成,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进而可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2] 曹洪昌、管培俊等,《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武汉:湖北大学出版社,1999

[4] 莫国良,《学习的技巧》。杭州:杭州出版社,2002

[5] 陈旭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现代医院职业化管理建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