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长江干流地区区域发展与国家工业化

长江干流地区区域发展与国家工业化

小编:

尽管中国拥有近5万条河流, 但是只有长江和黄河流域对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实际上,中国的文明史就是不同的生产方式在两个流域间交替变革的过程。考虑到长江干流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影响,本文的讨论重点集中在长江干流地区,它占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80%。

1 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引擎

图1 中国早期农业生产中心示意

Fig.1 Original China's Agricultural Centres

1.1 历史上的交替转变模式 直到西晋(公元265~316年)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之前,黄河干流地区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大约维持了1500年。其后,在当地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冲突下,中国农耕社会的中心开始转向长江流域干流地区[5]。 为了寻找安宁的生活方式,黄河干流地区的农民被迫迁往长江流域干流地区。这种迁移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技术和手工业。劳动力资源和技术的输入,与当地良好的灌溉条件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发展。到唐朝中期(大约公元618~907年),长江流域干流地区最终取代了黄河流域干流地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最有力的引擎(见图2和图3)[6]。

图2 两大流域人口分布变化过程(500 B C~1947年)

Fig.2 A Changing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550 B C~1947 A D)$False$

图3 两大流域国家税收分布变化过程(500 B C~1947年)

Fig.3 A Changed Pattern of Local Revenue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550 B C~1947 A D) 探讨两河流域变迁的历史,不难发现地理因子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影响,这就是气候条件的变化。 气候因素是引起中国农耕经济中心从北向南变化的关键。虽然在特殊年份、特殊地区降雨量会有所波动,但全国多年平均降雨量却是有规律可循的。代表这种规律的就是人们熟悉的400mm等雨量线。

在这条等雨量线的东南部,年平均降雨量大于或等于400mm,是全国“农耕劳作、人口密集”的主要区域。与之相比,400mm等雨量线以北西地区,阔野纵横数千千米,是游牧民族的基本生存场所。换言之,400mm等雨量线划分了中国农耕与游牧两大不同生产方式的活动空间。

重要问题在于,受气候环境变化影响,中国400mm等雨量线位置极不稳定。频发的旱涝灾害,人口的增长加剧了400mm等雨量线南北两种生产方式发展的对立和冲突。尽管控制农耕经济的历代政权不惜花费极大成本建设宏大的军事防卫工程(长城),但是,多变的气象环境使得两种生产方式的对抗延续了数千年[9]。

2 长江干流地区:中国工业化的主力引擎

2.1 发展过程

虽然西方工业化早在200多年前就已出现,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

迅速发展的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中国经济生活方式,尤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在过去5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矿产资源迅速取代了水土两大资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投入主体。伴随着这种资源投入结构的演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长江干流地区的发展。 Fig.4 A Comparison of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 the Yellow River Basin(1952~2000, at 1952 Price) Fig.5 Output and Structural Change of YRB in the National Economy(1952~2000, at 1952 Price) 2.2 开发政策变化 1980~1995年改革开发初期阶段,为确保长江3角洲及其内陆地区的税收稳定、减少国家开放后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所实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战略带有明显的地区局限性,这就是以华南沿海为主的倾斜开放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延误了长江干流地区区位和长期人文资源积累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在这1时期内,能源、航运基地、码头仓库、公路、铁路建设成为长江干流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1992年国务院批准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工程——3峡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这项工程至少投资570亿人民币(按1990年不变价), 目前工程的主体部分和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已基本完成。3峡枢纽工程电站1旦建成,将极大地改善长江干流约600km的1段航道,届时载重1万t 的轮船能直驱西南经济中心城市——重庆。

应当说,长江干流地区的各省市的体制改革具有深远意义。为了跟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全球化步伐,沿江省市企业管理和国外直接引资的改革力度得到了明显加强。例如,作为拥有750万人口的长江干流中游特大城市, 武汉市计划建设成为运输内地原料和产品到上海、再经电气化铁路到香港的最大货柜港口。这种发展计划的目标在于巩固武汉作为中国内陆主要增长点的战略地位。 长江干流地区近年来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国家政策的有效性。2000年,长江干流地区的GDP为15934.0亿元(1952年不变价),对国家经济(GDP)的贡献程度达到44%,比1990年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按投入产出比计算, 长江干流地区的经济效益高于全国均值水平。在1991~2000年的10年间,长江干流地区的年均投入产出比为2.97,高于全国均值水平(2.86)的4个百分点。

3 未来发展 2003年12月27日,中国政府启动了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预计到2050年,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能力为:每年从长江流域调448亿m[3]水到北方干旱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和江苏北部地区。南水北调工程的耗资预计近5000亿人民币,是目前正在进行的3峡电站枢纽工程的两倍。这项由东、中、西3条输水线路组成、长约1300km的工程,是世界上同类项目建设中最大的项目。

对于长江干流地区而言,未来发展应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担。这是由中国国家人地关系演进状态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即使在大规模调水工程完工后,北方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缓解主要体现在城市化发达地区,如华北区的京津唐和山东半岛等地区。相应地,由于以珠江3角洲为核心的华南区区位相对偏远,制造业特别是现代重化工制造业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作为横贯东西、地跨南北的长江干流地区,就成为国家现代化、特别是制造业空间重组的理想场所。

为切实完成国家工业化赋予的历史使命,长江干流地区未来的发展应首先处理好自身的发展环境问题,诸如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沿岸城市空气污染、整个区域能源短缺、城乡用地冲突等等。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1系列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

热点推荐

上一篇:历史社会地理研究刍议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热建筑行业工作总结报告(案例18篇) 餐饮业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