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学分制下隐性“问题学生”的研究

学分制下隐性“问题学生”的研究

小编:

引言

学分制源于19世纪末的哈佛大学,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然而我国对学分制的引进则只有较短的30年历史,无论是通过前人践行学分制后总结出的固有桎梏还是学分制的“移植”在冲击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产生的水土不服现象,都对转型期的现行大学教育体制施加着微妙的影响,近年来高发的校园各种事件正是这一潜在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呈现“遍地开花”的暗示。在教育过程中产生问题学生的现象由来已久,隐性问题学生则是问题学生中表征现象较为隐蔽的一支,学分制的逐步深化究竟对问题学生造成了哪些影响,基于学分制对隐性问题学生的挖掘与转化都是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为了方便研究的开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采集在校学生对本课题中概念以及问题的认识与观点。

1.调查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南昌航空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比例为1:2:3:3,男女比例为3:1,所覆盖的专业包括文、工、理、管理、艺术等四类学科。

1.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对南昌航空大学的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为89.4%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根据调查结果,有70%的学生对本校实行的学分制基本了解,6%的人对其有过较为仔细的了解,然而有24%的学生仍然表示对学分制完全不了解。同学们对学分制褒贬不一,有22%学生认为学分制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8%的学生则认为学分制是学生发展的阻碍,更多的(达70%)的学生对此问题持中立态度。虽然认为学分制对学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同学所占比例不高,但是在“您认为高校现存学分制是否存在弊端”这个问题上却有46%的人持肯定观点。从中我们不难分析,随着学分制的逐渐深化与落实,学生们对学分制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因为学生身处于学分制当中就意味着自己在学校的学习与毕业都与学分制的概念息息相关。但是有过仔细了解学分制的人少之又少甚至还有24%的人对学分制完全没有概念则说明,高校学生对待学分制更像是利用一种工具,一种由入学通向毕业的工具,那些关心学分制的学生也只是关心其中的某些事项对自己能否顺利毕业产生着怎样的影响。更多的人处在这样一个对自己所处学习制度不明的状态当中便更加弱化了他们对自身的行为认知,学生们在自己的观念下各行其是极有可能是在背离了学分制精神的基础下,问题学生的隐性问题正是从这样的无意识温床中潜滋暗长。针对学分制弊端我们不能否认其存在,但是将近46%的同学都这样认为,则说明本校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确实有着较多的现象是让学生感觉到不满意与不便利,这些弊端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学生们的个人主观因素,但是也能很好的从侧面证明本校问题学生的挖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大部分问题学生正是由这些不便利而逐渐对学分制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异化成为问题学生。

2.2在一些关于隐性问题学生的调查当中,78%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什么是隐性问题学生,而且只有36%的学生认为隐性问题学生做出极端事件占校园极端事件的比重很大。60%的人对隐性问题学生与学分制之间的关系持有中立态度。在对隐性问题学生演变诱因可能性的探索中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促使隐性问题学生形成的诱因有课业负担与就业压力、家庭问题、个人原因、交际问题、情感问题等方面组成。其中,32%同学认为来自课业负担与就业压力,交际问题占26%,家庭问题占21%。显然,普罗大众对于隐性问题学生的认识和挖掘层次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更多的人无法正确的分辨问题学生的概念更不用提隐性问题学生,当出现了校园极端事件之后当事人身边的同学会感到错愕和惋惜,但是他们之前并没有发现当事人从出现问题开始到逐渐异化中间产生的种种表象与特征,错过了最佳的心理疏导时期才酿成了惨剧的发生。学分制是一种客观的存在,60%的人对学分制与问题学生之间的联系持中立态度也引证了之前大部分学生对学分制的不甚了解。

2.3最后在一些关于问题学生的发现与心理疏导的调查当中,有42%的同学班级当中心理保健员会定期进行心理保健活动,45%的人认为有必要将心理教育课纳入必修课,27%的同学觉得心理教育课产生的效果的不算是很明显。大部分人都愿意对身边的已经探明的问题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及帮助其走出问题的阴霾。将心理教育课引进大学课堂已经有了几年的实践,它的存在也与学分挂钩,可是收到的成效却并不明显,一方面是更多人对于传统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心理教育不以为意,另一方面也是制度上对于这类选修课的管理不够严格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所以心理教育课的开设确实很有必要,可是它收益增强更需要我们加以更多的关注与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很大一部分人愿意对身边出现问题的同学进行帮助是一件欣慰的事情,可是仅仅是通过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可能对其心理隐性问题的存在不能产生很好的消除作用,所以这里就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基础的心理教育知识与沟通疏导常识以避免好心帮倒忙的现象发生。

3.隐形问题学生的定义与分类

3.1关于问题学生的定义,在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中各自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杨怀甫在《对当代问题大学生问题缺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问题学生是思维模式、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方面与众不同,大都不被学校、同学以及社会认可的群体。这也是我们从心理角度分析最为贴切的问题学生的定义,然而什么是隐性问题学生呢?

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外界刺激使得学生对自身逐渐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歪曲的塑造,由于每个学生个体性格的差异性,将这些歪曲的非健康的意识贮存并沉默发展而不表露的学生群体被称为隐性问题学生。他们的隐性问题就像癌症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潜伏期,外界刺激下引导的错误心理使得学生对身边人和物扭曲的认识长年累月的增长,在这期间可能会有些学生表现出抑郁、焦虑等精神状态上的预警信号,如果得到发现往往能够得到很好地心理疏导,帮助其扳正错误的心理认识,重新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如果学生性格过于孤僻持续隐忍,可能终究有一天会导致内心负面情绪的累积达到极值而通过极端事件的发生进行宣泄,也就是所谓的轻生或者校园暴力事件的产生。

热点推荐

上一篇:国有机场企业财务内控体系探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