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运用“制度+科技”制约监督权力运行的思考

运用“制度+科技”制约监督权力运行的思考

小编:

摘 要: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制度管理。本文围绕运用“制度+科技”模式,探讨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建立健全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清权确权分权,实现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关键词:制度建设;科技;权力;思考

国有企业如何运用“制度+科技”模式,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实现国有资产和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1],是值得研究探讨的一个课题。

1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清权确权,规范权力运行

在腐败之源中,权力最为关键,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分析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固然与个人的思想、品德等主观因素有关,但与体制机制制度存在缺陷有直接关系。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治企,发挥制度防腐的作用。

1.1 明确职责定位,强化责任制约

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梳理并明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和定位,要坚持以业务为中心,以明确“谁来做”为着眼点,开展系统性的业务再梳理和再设计,整合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明晰内部组织的业务范围和应履行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横向分工清晰、纵向职责明确、对内对外分离、上下权限合理”的职责划分体系,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进而有效强化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1.2 再造流程程序,强化环节制约

建立流程程序,按照“流转顺畅、精简高效、责任落实、体现制约”的原则,以规范“怎么做”为着眼点,合理设置业务控制环节和廉洁风险控制点,绘制流程程序图,明确每个岗位签字环节和签字主体的责任细节,使签字的每一个管理人员有压力、真负责。通过流程程序的再造,层层体现“有权必有责、权责必对等、用权必受控”的管理要求,实现“按习惯办完事”向“按程序办好事”的转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或自由裁量宽泛的弊端。

1.3 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系统制约

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要避免出现制度冲突、缺陷或盲区。制度设计要力求合理恰当,注意制度的严谨性和时效性,利于操作检查。在制定实施改革和管理措施时,要考虑到可能伴随出现的消极因素,把反腐倡廉要求和措施寓于其中,不给腐败现象滋生留下空间,编好制度的笼子,防止“牛栏关猫”,从制度层面有效规范权力运行,防范权力风险,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 以科技手段为支撑,阳光操作,提升权力运行透明度

在推进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行为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科技的手段,把“制度加科技”有机融入权力运行,用“无情”的电脑代替“有情”的人脑,提高反腐倡廉技术含量。通过对科技反腐的不断探索和深化,真正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反腐倡廉新机制[2]。

2.1 推进制度信息化建设

国有企业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要通过已形成的职责划分、流程程序和规章制度为基础,以ERP为核心支撑,重点解决过程审批、过程控制问题,同时作为ERP应用的外延拓展,促进ERP应用水平的提高,即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作为“过程审批”在“前台”,ERP作为“业务处理”、“数据管理”、“结果应用”在“后台”。通过前、后台互相支撑,从而实现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制度刚性化、信息公开化、监督实时化,保证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2.2 推行业务公开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核心是公开透明。要以对外经营活动为重点,深入推进业务公开,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实现以公开促民主、以公开促清廉、以公开促效益。在推进业务公开工作中,要前移监督关口,有重点、分层次、有限授权地公开产品销售、物资采购、资产资本运作、工程建设、检维修、废旧物资处置等容易发生不廉行为的重点领域范围内的业务,实现规则在网上公布、业务在网上流转、监督在网上实施,将权力、责任、流程、制度、风险都置于阳光下,让权力没有暗箱操作的机会。

2.3 创新网络操作平台

要加快推进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工厂”建设,为深入推进“制度+科技”工作提供重要的物质保证、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要通过创新构建网络操作平台,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LED显示屏、手机媒体等公开载体,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进行公开。如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充分运用新兴媒体、远程教育系统等载体和手段,建立起覆盖企业内部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网络平台,开辟相关渠道,打造网络廉洁从业教育平台,使干部员工能够在网上接受廉洁从业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3 以监督检查为保证,强化过程监管,确保权力运行不偏离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制度只有在执行和落实中不断被检验、修正、完善和发展,才能使制度本身不断保持新鲜活动。要切实加强制度执行和权力运行的监督检查,注重把监督融入经营管理系统,对制度是否完善落实、用权行为是否规范等实施有效监督,确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从制度层面筑起有效的“防火墙”。

3.1 强化监督责任主体职责

企业内部各单位(部门)都是制度建设的责任主体,负有履行监督责任主体职责,要注重发挥各自在监督工作中的专业优势,认真落实各单位(部门)在完善制度、执行制度上的主体责任,增强自查自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监督管理、廉洁从业的措施和要求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建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要注重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把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法律等部门各有侧重的监督成果有机融为一体,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督网,提高监督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防范,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真正使制度最终“走出纸头、走下墙头”,融入员工的“心头”,落实到工作的“手头”。

3.2 实施一体化监督检查

坚持将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纳入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固化、标准细化、检查强化,真正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做到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要以企业制度为核心,编制检查标准,将每个制度的控制点、监督点转换成检查条款,建立一体化检查模式,进一步完善“策划―实施―检查―评价―考核―改进”的制度及风险闭环管理机制。要以效能监察为平台,坚持从高风险的重点业务、关键环节入手,加强对制度的穿行测试和执行情况的检查,把廉洁从业要求、措施嵌入制度中,不断促进制度的完善和落实。

3.3 强化廉洁风险防控

开展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是国有企业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新的探索和实践[3]。要紧紧围绕企业各项制度,统筹谋划,全面评估各项业务的廉洁风险等级,识别“交通事故”易发多发的“路段”(即关键环节)或“路线”(即重点业务),并借鉴管理学ABC分类法,分清重点和一般,将业务廉洁风险划分高、中、低三类,建立业务廉洁风险管理目录。同时,要加强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对可能发生不廉行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廉洁风险信息,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做到抓早抓小抓预防。要建立起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运转顺畅、防控有效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运用“制度+科技”模式,有效制约监督权力运行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必须牢固树立制度意识,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科技防腐,更加注重监督监督,实现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参考文献

1 国资委纪委:《中央企业惩防体系探索》第110页,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11

2 张弘政:《科学运用互联网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党风廉政建设》2013第3期

3 沈立强:《以管理创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中国监察》2013年第1期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九景衢铁路王刚村隧道初期支护施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