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小编:沈鸿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事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首先论述了大学生群体事件研究的必要性,提出了文中需要用到的几个重要概念,阐述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一般具有发动主体特殊性,事件发生突然性和短暂性以及社会影响广泛的特点。思考了当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且对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为今后各高校处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和依据。基于大学生群体事件的特点和原因,高校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该整合各方面资源,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入手,采取全方位的应急管理机制,除此之外,政府和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应发挥各自的力量,为妥善处理大学生群体事件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大学生群体事件;应急管理

1 概述

1.1 大学生群体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积累的各种矛盾激化,其中某些矛盾愈演愈烈,导致群体性事件接不断地发生。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也有大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大学生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如2010年中日钓鱼岛事件引发的西安学生游行示威集群行为,中日东海油田事件导致的大学生抗议行为,如2010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实施强制部分宿舍断电,并以设备不完善敷衍学生的质疑和不满,引发三栋学生宿舍楼学生的群体性事件,学生聚集阳台向楼下砸东西,各种酒瓶、废纸、矿泉水瓶、泼水等并掺杂辱骂声,最终引起多位校领导介入干涉予以解决,恢复供电。如2011年11月,四川绵阳师范学院物电学院很多学生由于其毕业证的问题,导致他们的学籍成了绵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业余班的学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不满,最后导致70余名学生集体到绵阳市政府反映诉求学历证书及收费问题。

高校处于知识科技文化信息的前沿,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和发展接班人的重担,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也是信息开放,思想自由,矛盾汇集的特殊组织,高校的大学群体思维积极活跃,对周围发生的事务敏感警惕,有较高的维护自身和集体利益的意识和行动的勇气和活力,处于开始接触社会的矛盾敏感焦虑期,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等的制度转变改变了高校的人员组成和原有的校园秩序,网络的迅速发展更是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舆论开放的环境。高校群体性事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如果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置,不仅影响学生生活学习秩序,还会使高校的形象蒙受打击。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危机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难度,需要加强研究和妥善处置。

1.2 相关概念

1.2.1 群体性事件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而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是指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政府或某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行为或现象产生不满,形成有一定规模、组织和目的的集会、游行、示威、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社会稳定和校园秩序造成影响。①

1.2.2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是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高校应急管理指的是高校管理机构以及管理者在遇到高校突发性学生事件的紧急情况下,为达到有效减少和避免,减缓突发事件对学校和师生造成损害的目的,设立应急管理机构部门、制定应急管理方案计划,并迅速采取一系列计划、不走明确的应对措施。

2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2.1 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群体行为不同于社会其他群体行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主体的特殊性。高校集中了大批青年学生群体,它们有思想、有热情、有知识、有主见,对非常规事物有好奇心理和打抱不平的激情勇气,但又无法避免这个年龄段特有的冲动和从众心理,很容易受他人的鼓动和影响对一些问题产生过激反应,进而导致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另外,高校学生一般住在学校宿舍,彼此间的空间距离较近。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出于互助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空间距离小的人群越趋向与彼此的互动和交往。以上提到的大学生同质群体相似因素和相邻因素共同促进大学生间的互动和交往,也为集群行为的发生打下参与者基础。

2.2 突发性和短暂性

大学生群体行为的发生很多都源于他们对国外敌对势力挑衅的喷怒,以及他们爱国热情的迸发,有的则涉及与学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日常事件,如断网断电、食堂涨价;涉及对社会道德事件发生的看法和不满等等。大学生发生集群行为的动因一般较单纯, 不同于社会上其他集群行为,如出于政治目的精心的策划安排,宗教上的盲目、狂热和排他等。同时,各类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预期直接导致大学生集群行为发生的突然性,发生发展速度快火力大,行为发生目标目的性强。集群行为结束的也快,具有短暂性的特点。有些是出于政府学校的管理压力被迫终止;有些是提出的诉求和条件得到满足,动力消失行为结束;有些则是一时的情感,情绪得到宣泄,激情表达后恢复冷静。

2.3 情绪化与示范性

大学生集群行为一部分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达成而采取行动,另一大部分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和情感释放。并且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以及群体特质的原因,使得这种情绪的宣泄和情感表达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能在最短的时间扩大群体数量和影响范围力度,信息、传播速度惊人,反馈效果明显激烈。一些学生集群行为采取的方式狂热激进,参与者情绪高涨,甚至会受狂热情绪的控制失去理智,不顾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做出违反常规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2.4 社会影响广泛

大学生集群行为常常受来自外界各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和高层人才的培养基地, 备受社会大众、政府以及媒体的重视和关注。这种“公共性”使得大学生集群行为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更容易被某些外在因素相互影响从而扩大化,使得高校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其他公共突发事件互相延伸渗透。影响持久性主要是由于高校集中于城市中以及现代传媒的高度发展,集群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波及到同一城市中的其他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即使是最先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高校层面得到了有效控制,也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的连带反应。

3 大学生群体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理念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在一些涉及自身利益问题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事情没有发言权,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和被教育的对象,在这样一种观念下,高校的工作不能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为了方便管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简单粗暴,甚至损害学生的利益,一旦发生大学生群体事件,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事情压制下去,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这样一来,很难赢得大学生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同时,高校大多重视日常管理,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忽视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跟踪关注和分析,对于大学生当中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2 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种最基本的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紧急状态下造成的损失和不稳定的破坏。但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事件预警机制非常薄弱,很多措施都是在事后才被提出来,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很多情况下,当群体事件发生了,大学领导和管理方反应迟钝,迟迟不肯露面,这样群体事件范围拓展,危害性迅速扩大。除此之外,我国大学生群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往往缺乏针对性,出台的措施方案不够具体,责任规定不够明确。

3.3 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不完善

很多高校的管理都是比较程序化,形式化,遇到有关大学生切身利益问题,采取的是“一刀切”,果断、迅速,但是这样往往使大学生的诉求得不到反映,遇到合适机会,他们会一次性宣泄出来,事情会愈演愈烈。而在事后,校方致力于如何防止消息外传,所谓的“顾全大局”,考虑学校颜面,却忽视了与学生们的协调沟通,总结经验教训。

3.4 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舆论引导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一旦发生群体事件,很多时候校方都采取封锁消息,怕媒体报道影响学校的形象,这样信息不公开,会让媒体捕风捉影,报道的消息不一定属实,可能把事情扩大化,,舆论走向偏离事实,对于校方和大学生来说是双重打击。

3.5 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缺乏

很多大学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是也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咨询中心专业人员少,专业化程度比较低,第二,咨询中心对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和教育的覆盖面比较低,第三,缺乏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在这些限制条件下,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会发生扭曲的变化,但是又没有及时处理,及时制止,最终酿成严重后果。

3.6 法律建设薄弱,缺乏具体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规章

我国有《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等等,但是针对于大学生群体事件的法律还尚未形成,使很多人有机可乘,钻法律的空子。对于各种责任,也尚未明确,以使很多事情发生后,相互推脱责任,不能及时处理。高校应急管理作为一个非常态管理,由于相关的法律规范的缺失,学校往往只关注其突发性和紧迫性,为了能有效管理,高校相关部门总是采取非常手段,甚至采用非法的措施。

4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4.1 事前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第一,巩固与加强大学生群体中的稳定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与理性思维。②当前国际和国内环境复杂多变,各大学应该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同时,通过专业教育与辅导,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学校方面,应该构建良好的周边环境,开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通大学生利益诉求渠道。 随着网吧、酒吧、游戏室等的不断开放,如果学校不加以有效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学生们很有可能在这些场所沾染上不良习气,长久下去,性格变得暴躁,冲动。而对于开通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则是刻不容缓,可以从心理上打消学生的波动和不稳定因素。第三,建立制度保障机制。高校要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依法治校,维护学生权益,出台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制度,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和促进工作运行的各项政策措施配套体系,使高校应急管理工作有序运行。

4.2 事中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首先,加强快速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建设。完善的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保证,各高校应该建立起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 学院 ―学校这样一个金字塔型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寝室长― 班长― 班主任― 年级主任― 学院分管领导―学校分管领导这样一个直线型的预警指挥系统,通过预警网络体系,可以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预测可能出现的群体事件消灭在事发之前。其次,建立快速出击机制,在学校方面,要有大学生群体事件应急管理组织,这一组织并不是摆设,当事情一旦发生,该组织不能只顾校方利益,只竭尽全力封锁消息,真正该做的是大胆负起责任,联合学校各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迅速采取措施处理,兼顾好各方利益。当事情恶化,有必要请求支援时,不能优柔寡断,应当果断出击,配合好支援团队处理状况。

4.3 事后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首先,事后要加强沟通和协调机制的构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那么就需要想办法给予弥补和解决,校方或者学生一方都不能采取垄断措施,而是应该冷静下来,甚至如果有必要,可以让第三方无相关利益者介入,进行协商谈判,理清事情的责任,弄清事情发生的因果,这样才能有根有据地去采取措施,让该罚的得到惩罚。其次,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大学生群体事件发生后,高校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媒体和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让大学生了解学校和政府在处理事件中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处理状况以及最新的演变情况,将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同时,要注意引导舆论宣传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争取校内外宣传报道口径一致,防止事件升级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4.4 政府和社会方面措施的构建

第一,社会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予大学生关注,避免给大学生施加太大压力。社会是个大背景和环境,如果社会上的一些就业、择业、创业等环境不好,对很多大学生来说无疑造成潜在的压力,压力的释放方式很有可能就是群体性事件。社会上可以成立一些宣传组织或者专报专刊,报道先进大学生的事迹,给大学生们共勉,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第二,政府方面,政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然这里的对象包括大学生群体,日常管理中政府应该有一部分资金用于高校建设,为高校创造良好的氛围,在政府与学校之间建立起沟通交流机制,双方选取代表定期交流工作,让学校及时了解新的政策,让政府加深对当地高校的了解。除此之外,当大学生群体事件发生,政府理应成为支援团,尽自身最大力量去处理平息事件。

[注释]

① 李奋生,陈俊明.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

② 才立琴.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2(6).

[参考文献]

[1]陈世伟.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高校群体性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10(8).

[2]沈艳.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其应急管理[D].华东理工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11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4]曹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6(11).

[5]吴俊,陈星平.浅析大学生群体对高校危机管理挑战的应对策略[J].新西部.2007(20).

[6]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陈校.论高校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的构建[J].大学生研究,2010(2).

[10]陈校,章志.论高校群体性事件防范体系的构建[J].大学生研究,2010(2).

[11]邓伟志.“和谐社会”浅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12]贾宝林.网络与群休牲事件研究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

[13]林银焕.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危机管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

[14]孙兰英.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教育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9).

[15]武正营.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9(11).

[16][美]罗伯特希斯著.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常态”下“懒政”现象及治理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