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徐显秀墓壁画印象

徐显秀墓壁画印象

小编:任小南

摘 要:徐显秀墓虽被发现较晚,但确是北齐墓室壁画中极为出色的作品,造型生动高古,形象丰富多变,整幅作品节奏变化得当,为我国古代壁画的杰出作品

关键词:徐显秀;壁画;造型;设色

2016年10月随画院山西考察之行至今已二月有余,说是提笔写纪游,其实是回温此行对于山西的墓室壁画以及彩塑人物造型给笔者留下的印记。此行感触点颇多,且择徐显秀墓壁画作为叙说。

徐显秀墓室壁画,是笔者一行人此行的第一个收获。落脚太原的第一天,趁着下午还有一些时间,匆匆赶到太原郊区的一个枣林里,途经一段原生态崎岖泥土路,寻觅到了这个北齐时期并于2000年至2002年被发现并发掘的古墓。墓穴虽多次被盗挖,但墓室四壁却保留了让人惊叹的,至今最为完整的北齐墓室壁画,壁画表现的是墓主人家居宴饮、奏乐服侍、出行备马场景(如图1,图2)。最吸引笔者的应该是壁画中的人物及动物造型与艺术表现,这些人物描绘得几乎与真人等大,所以在墓室的有限空间,观者第一下便不自觉地会被这种画面的体量和视觉震撼到。作为一个画者,有一个很自然的看画习惯,便是当感受到这种大效果的视觉冲击之后,会很自然地往前探究其具体细节的表现和各种关系。首先是这些人物的开相,这些人物形象都统一地在白色底子上,用单线勾勒人物的五官、脸型及须眉,然后用淡粉或淡赭的颜色在两腮及嘴角染出人物皮肤的色感(如图3)。这样的表现手法对于人物表现来说,应该是属于最纯粹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于刻画不同人物形象特征来说了是最难的,而且整个壁画中86个人物形象极其生动富于变化,正面、侧面、回首、低头、默视,人物神情、形貌极为鲜活富于个性,而且其中还可以清晰地区别出汉人与少数民族不同的人物形象气质。这样一个大场景中如此大众人物,用如此简约的方式表现出如此生动多变的形象,让笔者一行人很是吃惊,同时也惊叹当时这些画工的造型水平之高。

与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相比较,人物的发饰、服饰以及神兽与面部形象的表现手法则大不相同。衣服、发饰、鞋子、旒旗、器乐、鞍马等则采用“隐没骨线,以色涂之”的没骨法来表现,此壁画的没骨表现手法突出了色彩之间的冷暖变化,在每一组的人物服饰间又注意到了色彩的明度变化。不但如此,壁画在色相上避开了大红大绿,全都以一种细腻温和的“灰色系”来表现,如淡赭、土黄、石绿、灰蓝、灰紫、粉绿、鸭蛋青,重色则以土红、赭红、深赭和黑色来表现。这样的“灰色系”颜色效果虽然有时间的因素影响,但其中颜色的关系确是不变的,明确体现了当时画工对于颜色的把握和选择运用能力。所以,对于这组壁画以没骨法的方式表现出的色彩效果非常让人兴奋,其体现出了一种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气质状态与风格,而这种风格又是那么的典雅。

在这样的表现手法之下,人物的造型显得特别整体,一方面体现了单个人物造型的团块造型的厚度和分量感,另一方面又在群组人物之中表现出了色块的变化和穿插。这种整体性的造型方式,可以直接感受到与唐代造型的传承关系,如其中刻画的一只驮物大黄牛(如图4),造型简劲生动,当可为韩干“五牛图”范本。

这些壁画存在于6米见方的墓室里(如图5),当笔者一行人走出墓室之后,墓室管理者给了整个墓室壁画的打印图卷的时候,又一次被折服了。虽然是一张不大的打印彩稿,但由于刚刚与原作面对面,便就如同在原作前把壁画平面展开,再一次感受整个壁画画卷的整体布局。整个壁画在同一水平线上横向延展,从墓室到墓道形成一幅完整的家居与出行仪仗图卷。

整个图卷以墓室男女主人居中,仕女、乐队、仪杖及仆从等人以对称的方式向左右两边延展。壁画中衣饰、旒旗、器乐等以没骨法的形式表现,体现出一种整体又富于节奏变化的团块式表现手法,在整幅作品的布局安排中,画面上表现辇盖、服饰、仪杖(如图6)的几块黑色块面便在第一时间,让人感受到作者布置的高明。正中间棱形辇盖黑色色块极为大胆地压住画面的平稳,即大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同时通过另外几个黑色色块的呼应,让人一下子觉得如此的虚惊一场,以如此几块黑色布局来引领了整个画卷的节奏,又平衡了由没骨法色彩表现带来的色彩变化的过于丰富。这种整体性的表现手法在以手卷式的构图中非常少见,笔者对于作品的赞赏之余,留下更多的是对于当时艺术表现的思考。

徐显秀墓壁画,虽然不如其他壁画发现得早,但如其名以一种徐缓不急的感觉显现在世人的面前,以他的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为我们研究墓室壁画以及研究北齐时期的美术形态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秀丽一笔。

热点推荐

上一篇:潘玉良归国时期1928~1937风景写生新证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