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岗位需求驱动下高校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岗位需求驱动下高校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小编:

岗位需求驱动下高校审计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目前在突出岗位需求下的教学模式,往往容易陷入岗位需求什么而讲授什么的怪圈。不难想象,这种知识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将难以支撑学生在未来岗位中的持续学习能力。关于这一点,同样为审计教学模式敲响了警钟。由此,应在整体视阈下来认识岗位需求与高校教学目标间的契合态势。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体现为一种体系,其主要由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效果评价等三大要素构成。因此,应改观传统将教学模式局限于“教学手段”范畴的现象。

笔者长期从事审计学教学,在工作也深刻体会到:诸多学生仍然不明白审计与会计的区别。尽管教材在体例编排上区别于会计教材,但在教学意识上却未能形成学生的全局观。这也反映出当前审计教学模式在效果释放中的不足。

为此,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岗位需求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

“要求”的提炼需要植根于高校教学的整体目标定位之中,这样才能科学、合理的认识岗位需求的实质。具体而言,对教学模式创新的启示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1.1项目导向要求

所谓“项目导向”实则是对现行教材体例的一种创新,也同时对教学主体和客体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以往按知识章节顺序的讲授模式,而是将这些知识整合在一个个岗位项目之中,以工作实际为推手来展开课程讲授。如,“生产循环审计”作为传统的章节编排,这里就可以把它置于特定的岗位项目中来看待(项目名称不是章节名称)。这样一来,即保证了知识讲授的完整性,也突出了岗位意识。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任务”就类似于每章中的小节。但任务决不是对小节的重复,而是对工作项目的一种细分。如,以“企业生产循环审计”为项目名称,那么“企业生产循环审计控制”就成为其中的 一个任务。通过在课堂和实训教学环节围绕着该任务进行教学,就能很好的与岗位需求相契合。不难感知,任务的集合构成了项目,教学也主要围绕着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展开。

1.3逻辑连贯要求

遵循逻辑连贯性,也是防止知识碎片化的重要一环。以企业为例: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流按照G-W-G的路径循环周转;并且,企业运转形态也体现为以财务为圆心,各业务为圆周各点的同心圆运动。这一态势就使得,在审计教学模式中应使各项目教学间形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惟有这样,才能最终保证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性。

2. 要求引导下的模式创新原则

那么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要知道,高校本身有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就构成了模式创新的约束力。为此,笔者提出:应在校本原则的基础上来实施创新活动。

2.1局部创新原则

尽管“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在本科和高职院校得到推广。但作为一种系统工程,仍然面临着包括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素。因此,在校本原则基础上应切实植根于本校的教学资源之中,采取局部创新的循序渐进形式方能具有可行性。

2.2案例引入原则 2.3实训推进原则

相对于高职院校,本科高校在实训力度、项目、手段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岗位需求驱动下,应在5年内改观这一现状。实训推进原则具体体现在,充分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来分功能的支撑学生的岗位技能和意识的形成。

以上原则,便为下文的创新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指向。

3. 原则导向下的创新路径构建

具体而言,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3.1以审计理论教学为先导 3.2以审计实训教学为支撑 3.3以优化教师结构为基础

优化教师结构在于,改善审计教学团队中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人员结构。包括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因此,笔者强调:应充分挖掘学院的外部教学资源,借助校企联合办学的平台,努力在审计实训教学中引进企业审计人员做师资。从而,通过工作中一系列实际案例,提升学生对岗位需求的掌握程度。

以上三个方面,就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小结

应在整体视阈下来认识岗位需求与高校教学目标间的契合态势。同时还应明白,教学模式体现为一种体系。高校本身有其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而这一标准就构成了模式创新的约束力。因此,应在校本原则的基础上来实施创新活动。

热点推荐

上一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作业平台构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