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新矛盾视野下构建和谐武汉的发展思路(1)论文

论新矛盾视野下构建和谐武汉的发展思路(1)论文

小编:

论文论文关键词:发展模式; 和谐武汉; 思路 论文论文摘要:2007年12月8日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构筑和谐武汉城市圈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矛盾,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构筑和谐武汉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一、 构筑和谐武汉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 构筑和谐武汉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

从社会建设过程看,构筑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只有构筑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

在新的发展条件和新的发展起点下,武汉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21世纪头20年,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富民强市,力争提前实现GDP第一个翻番和第二个翻番,完成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门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超前完成工业化等主要发展任务。 2. 构筑和谐武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样,也统领武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和谐社会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因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角度求和谐;构筑和谐社会则从社会关系、社会状况等方面反映和检验科学发展成效,是从和谐角度促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汉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构筑和实现和谐社会来验证,同时,武汉要构筑和谐社会,也必须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基本要求。

3. 构筑和谐武汉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这个阶段,武汉进入了一个发展改革的攻坚阶段,既要保持经济社会较快的发展势头,在顺势增长中消化前期赶超型经济增长中积累的社会矛盾、体制缺陷和体制性矛盾,又要加快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形态的转变等等,既面临发展任务,又面临调整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必须花大力气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大力促进社会和谐,积极构筑和谐社会,为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4. 构筑和谐武汉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根据 “十一五”规划,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的需求和愿望也发生了变化,从追求温饱向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追求社会的法治诚信、追求社会的安全稳定、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转变。而我们所要构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一致的。

而且,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是主体。要构筑和谐社会,就必须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充分尊重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为人民群众的创业创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环境和氛围。

因此,和谐社会的构筑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去创造、去实践。

二、 武汉和谐发展面临的矛盾 根据已公布的2007年前三季度数据计算,2007年武汉加入中国城市GDP“3000亿俱乐部”,这表明武汉经济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这是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构筑武汉城市圈和和谐武汉,面临许多矛盾和新问题: 1. 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不尽平衡的矛盾。近几年,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程度比,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还应加快。

2005年上半年,武汉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同类城市中的排位仍居第14位,与上年持平。近两年居民收入增幅虽有提高,但在同类城市中仍然靠后,特别是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贫困人口呈扩大趋势。

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非常明显。城市居民中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6.8倍,农村居民中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之间的差距也靠近5倍,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则呈扩大趋势。

反映在消费水平的差距上,最低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徘徊在50%左右,乃至50%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消费水平仅处“生存”层次。而10%的最高收入户恩格尔系数为25.8%,低于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消费水平处“享受”和“发展”层次,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相差近20个百分点。

在利益关系和新的收入分配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低收入群体,影响整个社会分层结构的优化,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2. 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从产业结构来看,武汉市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7:44.6:49.7变为5.3:46.2:48.5,虽然有所优化,但调整的幅度偏小,速度偏慢。第一产业比重仅下降0.4个百分点,比重仍然过高。

第二产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却下降1.2个百分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武汉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制造业发展仍处于由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向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转轨的阶段。武汉是个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的比重大,传统体制的惯性作用大,产业层次较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聚集效应不强,这些都制约着武汉制造业做大做强,影响着武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轨,致使武汉与广州、南京、成都等同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武汉的民营经济是一大弱项,与同类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其原因固然与武汉创业的“土壤”不够肥沃,束缚人们创业活力的“框框”较多有关,但问题的症结更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制转轨和产业转型时期,武汉在发展政策上摇摆不定,错过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最佳机遇,致使其成为武汉今日发展的一大瓶颈。

因此,必须重新选择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我国最为突出的不是区域经济社会差别问题,而是城乡二元化差别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要在城市化中繁荣农村、富裕农民。

武汉市农村国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9.5%,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0%,但农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1985年的1.35:1扩大到2011年的 2.42:1。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一是经济总量小;二是农村工业化滞后;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公路交通、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的历史欠账款较多。

四是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郊区农村城镇化率较之长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城镇化率低达近20个百分点。实践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基本判断,解决二元化结构的目的,不仅要改变差异的经济结构,还要改变产业布局结构和社会形态结构。

近几年,武汉调整重组了一些乡镇,但布局仍然分散,建设水平仍然偏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城乡重组的力度还要加大。

4.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矛盾。从长期看,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应齐头并进,两条腿一样长,才能走得稳,走得好。

否则,就会出现“快增长、慢发展”,甚至于“有增长、无发展”。武汉各项社会事业经费缺口较大,用于社会事业经费的公共财政投入水平较低,公共财政对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多年处于“缺位”状态。

武汉地区科技实力雄厚,但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不高,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贡献不大。武汉作为人才和科教大市,人才资源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位居前列,然而人才资源的开发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

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技能型人才偏少,农村实用人才不仅短缺,而且后继乏人。这种状况,既与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激励机制有关,也与教育结构和教育发展的失衡相关。

5. 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不同步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已与世界经济体系融为一体,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但政治改革没有很好跟进,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不适应;其次,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到位,导致行政效能与经济发展要求不适应;再次,由于我国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乡村与城市社区组织建设力量相对薄弱,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社会阶层的不断变化,个体民主意识的增强,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基层民主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

三、 构筑和谐武汉的九条思路 据了解,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武汉市的综合实力和城市的整体功能得到全面提升,城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准。

但对于构筑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武汉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还必须进一步创新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提高社会和谐程度,必须明确总体目标,转变发展思路,使武汉经济社会走上一条和谐发展之路。现阶段,这个和谐发展模式可概括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九”: “一”就是“一本”,即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和谐发展模式的出发点和总目标。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人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人的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化和可持续化。 “二”,就是“二融”,即城乡融合、多元融合。

这是和谐发展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实现和谐发展,当前来讲,关键就是要促进城乡的一体化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互融发展,就是要推进“二融”。

在社会形态上,推进城乡融合。城乡和谐是构筑和谐社会的根本。

武汉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严重。实现城乡和谐就必须坚持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之路,加快城乡一体化。

在所有制结构上,推进多元融合。把培育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推进经济转型、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来抓,积极依托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鼓励国资(集体)、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相互参股、相互融合、共担风险、共同发展。

“三”,就是“三沿”,即实行沿江、沿路、沿湖开发。这是构筑和谐发展模式的生产力布局要求。

目前,武汉的生产力布局还不尽合理。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调整生产力布局,就必须深入推进“三沿开发”,积极引导重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向沿江集中,加工制造业向沿路高新技术园区集中,旅游、科教、体育产业向沿湖功能区集中。

同时,要引导“三沿开发”与城区企业“退城入园”相结合,按照规划导向、企业为主、政府支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有目的的引导相关企业接轨“三沿”;与实施“三集中”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乡镇村工业向专业化园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与打造产业集群相结合,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专业化园区为依托,规划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园地,有目的培育产业集群,从而在产业布局的调整中,进一步提升产业质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四”,就是“四创”,即创新、创优、创业、创造。

这是构筑和谐发展模式的机制要求。从明代首先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到清代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到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实践苏南模式,都是创新创业的缩影,也是创新创业的结果。

过去,武汉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机遇期”,而当前,武汉又迎来了“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但同时武汉又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要转型、经济要转轨、各种制约要突破、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要化解,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有好的机制,必须注重“四创”。一是要形成各项工作创新的机制。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武汉人不缺乏想象力,更不缺乏创新精神,这些都是古代楚文化中的精髓。要实现“和谐武汉”,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要实现农村基本现代化等等,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弊端,允许试验、允许失误,形成一种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创新新局面的创新机制。

二是要形成政府营造环境的创优机制。当前,武汉经济体制改革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但作为政府自身的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

武汉要顺利实现社会转型、经济转轨,要构筑和谐社会,必须全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由“经济管制型”政府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全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形成一种政府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创优机制。三是要形成全民创业机制。

当前,武汉地区科技实力雄厚,全市创业氛围浓厚,人民创业愿望强烈,如何让一切社会要素在创业上集聚和爆发,让一切聪明才智在创业上涌流,关键就是要形成一种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事业的创业机制。四是要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机制。

武汉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打造国际制造技术中心,建设现代制造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必须要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造机制。 “五”:就是“五化”,即机制市场化、新型工业化、区域城市化、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国际化。

这是构筑和谐发展模式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筑和谐社会,不能“单兵突进”,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强调相互之间的融合。从武汉目前情况来看,只有推进“五化”联动,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才能形成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动力。

“六”:就是钢铁、汽车、机电、烟草、酿酒和制药六大支柱产业。武汉的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

构筑和谐武汉,从武汉的实际出发,武汉的工业首先要崛起。要实施城市优势战略,重点抓好钢铁、汽车、机电、烟草、酿酒和制药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在建设和谐武汉的过程中,武汉的六大支柱产业要加大辐射力度,加强重点企业与相关企业的重组,要以附加值高的企业为支撑,连接好产业链,为构筑和谐武汉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七”:就是建设活力武汉、富裕武汉、绿色武汉、文化武汉、法治武汉、平安武汉、和谐武汉。

这是武汉构筑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七个武汉”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缺一不可。

“活力武汉”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动力,“富裕武汉”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础,“绿色武汉”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文化武汉”是构筑和谐社会的灵魂,“法治武汉”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体制保证,“平安武汉”是构筑和谐社会的保障。“和谐武汉”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归宿。

只有推进“七个武汉”齐头并进,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和谐武汉这个总目标。 “八”:就是8+1城市经济圈。

打造以武汉为核心,包括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100公里8个周边城市的经济联合体,逐步将其发展成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建设8+1城市经济圈,是提升武汉聚散功能、发挥武汉“龙头”作用的需要。

武汉是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综合实力较强,区位优势明显,资源比较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较大。随着长江开放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抓住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扩散和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形成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机制,“东引、西进、中联”,逐步将8+1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经济带和华中经济区的“发展极”,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九”:就是“九省通衢”。武汉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

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快武汉交通建设投资规模,重塑这一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九省通衢”的新优势,打造促进中部崛起的新通道。武汉在市内交通上,加快十条放射线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过江隧道,力争尽快形成城市快捷路网。

在对外交通上,新建7条高速出口公路,形成与周边城市连接、与京珠和沪蓉等国道主干线互通的快速通道,努力形成内成环、外成网、环网相连、水陆空并重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参考文献: 武汉市建设和谐社会的现状与前景[J].长江论坛,2006,

(1).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M]. 长江商报,2007-12-8.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 国 夫 妻 财 产 和 无 效 婚 姻 制 度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