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产业联动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分析

产业联动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分析

小编:

作者:简晓彬 沈正平 刘宁宁

内容摘要:产业联动通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增强区域 经济 可持续 发展 能力,提升信息化和 工业 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大联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激发区域创新潜力,从而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本文以江苏徐州、无锡为例,分析两地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和梯度性,探讨区域产业联动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联动 新型工业化 产业结构

产业联动,即区域之间以“行政区”为单位,以市场力为主导,借助行政外力推动,以产业互为需要、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双向互动经济发展系统。新型工业化,即在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以创新为动力,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达到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之功效,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作用机理

产业联动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见图

1)。以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通过联动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机制和产业转移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区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以促进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寻求在一定时间、空间和稀缺的资源供给范围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最优效率,从而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区域产业转移机制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变化引起失去优势的产业在区域间转移的运行机制。产业转移一般呈现梯度推移 规律 ,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通过区际产业转移,存在技术经济水平梯度差异的两个区域按优势互补原则,将一个区域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一方面,可以为本地区发展其他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腾出空间,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可以在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在区域间的传递,推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

产业联动在促进资金、技术流动的同时,加快了人才培养和流动的速度,加大了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而人力资源开发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关键,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成效最终取决于人才。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创新则是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传导纽带,是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驱动力。

产业发展差异性和梯度性实例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日益扩大。为缩小差异,江苏制定了“南北挂钩,结对扶持”的联动对策,徐州与无锡结成了挂钩合作伙伴。徐州和无锡在 自然 环境、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各有比较优势,互补潜力很大。在多年的南北挂钩合作中,两地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产业互补、联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已经具备。

(一)产业结构差异性

一般而言,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越大,表明地域分工水平越高,区际产业联系就越密切,各地区可以在产业联动中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区域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区域工业化进程现状考虑,本文主要分析徐州、无锡工业结构的差异性。具体 计算 中,参照徐州、无锡统计年鉴中工业产业分类及其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 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采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推荐的相似系数指标进行计算(见表

1)。

由表1可知,徐州、无锡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工业发展各具特色,互补性较强。从主导或支柱产业看,徐州主要是食品饮料、建材、普通机械、电力、化工等产业,无锡则以轻纺、 电子 、机械、化工、医药、特色冶金等产业为主。两地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合理组织产业的转移与对接,以产业联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二)产业发展的梯度性

区域产业发展往往表现为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下文主要借助工业化水平、要素密集度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等指标对徐州、无锡的产业发展梯度作一对比。 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按照江苏省2004年修订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至2005年末,徐州、无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1.07%、16.5%,差距十分明显。

产业结构差异性与梯度性分析表明,徐州、无锡工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无锡地处苏南,目前,苏南地区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产生了将原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力,成为带动苏北与苏中、苏南联动发展的有利契机。徐州应充分利用资源、能源、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以无锡为重点的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本地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联动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作用

(一)产业联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无锡地区资本技术、高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较快,同时轻纺工业、普通机械等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仍保持着较高的发展水平,但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而徐州地区日益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土地、农副产品及矿产等资源就具有了比较优势,在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作用下,无锡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梯度较低的徐州转移也就成为必然趋势,从而加快徐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产业联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客观上增强了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发达地区将一部分对欠发达地区仍具有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把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优势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优势(土地、劳动力、能源、自然资源等)以各种具体方式有效结合起来,互动互补,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示范效应、模仿和学习等途径,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但是,欠发达地区必须警惕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树立 科学 发展的联动理念,消除片面追求政绩的利益冲动,合理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转移,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产业联动提高区域信息化水平

产业联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客观上有助于提高联动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区域)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产业联动,一方面,发达地区 工业 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 发展 的技术含量得以提升,必然促进区域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扩散和跟踪学习,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也能得到逐步提高。

无锡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工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处于江苏省先进行列,在南北挂钩合作的框架内,徐州要加快与无锡的 科学 技术、信息化建设软硬件、先进管理经验等稀缺性要素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提高工业信息化科技含量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三)产业联动提升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效益

产业联动的过程也是要素流动的过程。要素流动包含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流动。人才是创新的主导因素。通过政府间合作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的改善,产业联动可以改变人才单向流动(主要流向发达地区)的格局,加快欠发达地区人才培养、引进和对口交流的速度和效率,提高合作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效益。

为强化产业联动成效,进一步推进南北产业联动发展,苏南与苏北应互派干部挂职交流,以加强对苏北 经济 建设的支持。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从苏南选派干部到苏北市、县党政机关任职。劳动力转移方面,苏北积极为苏中、苏南转移产业培训劳动力,使苏北劳动力向苏南转移。干部交流和劳动力的合理和有序转移,客观上增强了徐州、无锡等地区的干部综合能力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了联动区域人力资源开发的层次、规模和效益,促进了区域创新。

参考 文献 : 2.施同兵,简晓彬.论产业联动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生态经济,2007

(10)

3.江世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陈建军.产业区域转移与东扩西进战略—理论和实证分析[M].中华书局,2002

5.王岳平.开放条件下的工业结构升级[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