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

浅谈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

小编:

摘要: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关键在于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先行快速发展。从分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基础条件入手,结合实际,试提出一条加快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新型路径:用先进的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坚持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一个核心和三根支柱”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产业承接集中区。

关键词: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生态

1导言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完成并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通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便开始拉开帷幕。产业承接园区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国际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对于整个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规划建设的产业承接集中区是产业承接园区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承接园区的核心发展区域。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承接园区的发展进程,以至影响到整个示范区的总体发展目标能否按期实现。目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方案在加强开发园区建设中着重强调要编制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建设总体规划和起步区详细规划,并且于今年5月份在芜(湖)马(鞍山)巢(湖)和安(庆)池(州)铜(陵)两处省直管产业承接集中区分别设立了省直建园区和市直建园区,但是当前关于加快这些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模式和路径还鲜有研究,没有合适的、快速的发展路径,势必会造成示范区的建设进程受阻,因此探析产业承接示范区快速发展的路子已经是刻不容缓。

2产业承接集中区基础条件分析

根据皖江城市带的分布特征,充分发挥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安徽省结合示范区规划确立以沿长江一线芜(湖)马(鞍山)巢(湖)和安(庆)池(州)铜(陵)六市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中区,并分别确定了芜马巢和安池铜两处省级直管集中区。通过充分的调研工作,根据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空间容量、拆迁成本、区位交通等因素,作为省直管集中区重点建设的8个园区在不久前也已经确定,芜马巢省直管集中区选址巢湖和县作为省直建园区,市直建园区分别位于芜湖三山区、马鞍山当涂县和巢湖无为县;安池铜省直管集中区选址池州梅龙园区作为省直建园区,市直建园区分别位于安庆环石门湖区域、池州市和枞阳县。

2.1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2.2经济基础分析

目前,产业承接集中区六市综合经济实力在规划的皖江城市带九个市(简称“皖江九市”,不包括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下同)中处于领先地位,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基础较好,但同时也要注意到,集中区内各个市的经济实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地区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因素。(见下表)

注:①增速是按照可比价格,相对于上一年即2008年计算而得到;②常住人口短期内视作没有变动。(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统计信息网整理计算得到。)

2.3比较优势分析

2.3.1产业基础优势

芜马巢和安池铜两处省直管集中区的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产业基础良好,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较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农产品基地。近年来,在能源、机械制造、建材、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汽车电子、集成电子、通信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也等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集中区内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汽车、海螺水泥、安庆石化、铜陵有色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也在不断加强。在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与长三角地区相互依存的产业发展共生圈。以2008年为例,皖江城市带生产的产品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其中主要来自芜马巢和安池铜两处集中区。可见,产业承接集中区在产业基础及其综合配套能力上具有较强的承接能力。

2.3.2生产要素优势

2.3.3区位优势

产业承接集中区的沿江六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前沿地带,处于中国水陆空交通立体网络的节点,较为有利的位置和交通便于高梯度的产业快速高效地转移到到这些地区。目前,沿江六市通往东部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这一区域距离长三角最远的城市安庆,到上海也只有3个多小时,随着宁安城际铁路、800里皖江黄金水道治理、安庆机场扩容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的网络化对接,让整个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区位优势将会进一步的凸显。

3加快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径

3.1用先进的理念科学规划产业承接集中区

3.1.1统筹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与城镇化 3.1.2科学规划“两区八园”

随着芜马巢、安池铜两处省直管集中区8个重点建设园区的落定,产业承接集中区将开始重点建设这“两区八园”,它们将成为集中区内需要先行快速发展的区域,负有探索新型快速发展路径的重要任务。“两区八园”的建设应该按照规划在先的科学原则,首先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为园区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建议,各园区规划应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导向,结合其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产业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可以考虑将各个园区按产业承接功能进行分区,确立各区承接主导

产业;再将每个园区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公共设施

区四个功能区。各区之间合理分工、避免重复、相互促进、形成特色,从而促进产业向各园区分流集中,实现园区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3.2加快推进产业承接集中区“1+3”发展模式

所谓产业承接集中区“1+3”发展模式是指省直管集中区以区内的一个省直建园区为发展核心,加大投入,重点开发,先行快速发展;三个市直建园区为三根发展支柱,重点完善产业承接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省直建园区进行产业分工合作以及要素流动,相互协作,相互促进,通过省直建园区的快速发展辐射带动市直建园区的加快发展,最终带动整个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快速发展。这种模式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集中于某一条件较好的产业园区,使其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增强承接能力,能够尽快地承接转移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聚,进而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综合实力,再带动整个集中区的快速发展。

目前,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各个园区基本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而每年的财政投入有限。因此,当前应该将资金向拥有更好承接产业优势,有更快发展速度趋势的园区倾斜。和县园区、池州梅龙园区作为集中区的两处省直建园区,现有产业基础较好,有较大的产业承载能力、空间余量大、区位优越,由省市共建,且以省为主,省直管集中区负责人将负责省直建园区的规划、建设等全部工作,因而应该重点投入,加快建设,快速发展起来,再逐步带动其余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笔者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相互协调配合,加快推进“1+3”的发展模式,共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

3.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产业承接集中区

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一般是“生产要素——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其主要特征是“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这种模式在现行的产业发展过程暴露出种种弊端,它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其治理成本往往高于通过生产所取得的利润,得不偿失。产业承接集中区内各个园区的产业发展不能再按照这种模式,必须寻求创新,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产业园区。

生态产业要求按照“生产要素——产品——再生生产要素——再生产品”的过程来组织生产,生态产业园区内不同产业或企业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互动,形成多个产业或企业的生态产业链或生态网,物质和能量在其中逐级传递,形成循环,不向外界排除废物。同时,不同园区也可以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加强生产要素在各园区产业之间的流动性,逐步形成生态产业系统。因此,产业承接集中要得到快速的发展,需要大力建设生态产业承接集中区,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

4结语

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在加快产业承接集中区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有关部门要根据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发展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快速发展的合适路径,从而谋求产业承接集中区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2]范恒山.乘产业转移东风促皖江经济腾飞——解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N].安徽日报,2010-3-11.

[3]安徽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ahtjj.gov.cn/news/more.asp?cataid=10009.

[4]刘仕欣.县域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路径选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2):106-107.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