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从樱花与牡丹看中日两国的国民性

从樱花与牡丹看中日两国的国民性

小编:

【摘要】樱花是日本的国花,牡丹是中国极具代表性的花。她们象征了中日的文化与传统。通过这两种花文化,我们可以认识到中日两国的一部分国民性。每个国家都有与众不同的国民性,从樱花中可以窥视出日本人勤劳的意识、儒雅的气质,以及集团主义和武士的生死观。牡丹大气、美丽,传承了儒家思想的礼仪与平和。樱花与牡丹,花文化的交流是中日交流史上的一段美谈,对加深我们对国民性的认识,以及中日的友好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樱花 牡丹 儒家思想 集团主义 家族主义 生死观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牡丹是中国具有代表的花,它们象征了中日两国从古至今勤劳的精神和崇尚礼仪的美德。在这两种花文化中,蕴含了中日两国丰富的国民性。

中国人喜爱牡丹,它雍容华贵是富贵吉祥的象征。这和中华民族以“仁义礼智信”为本的儒家思想是相关联的。礼仪之邦、崇尚平安,吉祥的意念就在牡丹的盛开中舒展着。日本人是樱花,其国民性也好,思维方式也好,都是樱花式的。樱花纤细优雅,反映的是日本人崇尚礼仪和对至善至美文化的追求。樱花不以朵显而以群争,日本人的行为方式是集团主义。牡丹即使一朵也具有压倒性的美丽,中国人更注重的是个性与家庭主义。樱花之美在于骤然凋谢,牡丹之美在于凛然怒放,体现出了中日两国国民截然不同的生死观。中国人就是牡丹,它富贵,美丽大气,以文明优雅的姿态盛开在世界的东方,举世瞩目。樱花美丽,雅致,代表的是一个高度文明与发达的国度里深刻的集团主义与武士道精神。

传说,中国唐朝时代,武后大爱牡丹。冬天的时候,她能让百花绽放但唯独不能让牡丹开放。因为牡丹身上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正是中国民族正气凛然、铮铮铁骨的传统精神的写照。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坚韧顽强,厌恶安逸懒散。旧中国是农耕社会,因此要获得财富必须付出辛苦的劳动。我们的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到今天社会主义下的中华儿女,都十分看重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的民族精神,所以中国人喜爱牡丹。而樱花在日本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寒冬之后,最早带来春天气息的就是樱花。樱花自南向北顺序开放。日本人长时间和及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为了生存下来,他们养成了勤苦耐劳的民族性格。日本人对寒冬之后的樱花有着特殊的热爱之情。

中日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论语》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礼仪,不仅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日本也同样受认可。

牡丹象征富贵。传统的节日和喜庆日,中国人都喜爱用牡丹花装饰或挂放牡丹花的画。这和提倡“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的审美意识大有关系。绽放的牡丹花承载了中国人祈求平安好运的希望。孔子的思想以仁礼著称,从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到现在的“尊老敬贤、诚实守信”,都展现了礼仪之邦的风范。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遭受到过多少异民族的侵袭,儒家的汉文化最终都将他们收容同化。所以中华民族祈求安稳和谐的愿望,被赋予到对牡丹的喜爱中。

日本的礼仪较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儒家思想对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成为日本人尊崇道德、修养身心的典范。这种礼仪体现在樱花优雅,不张扬的个性中。日本人在生活当中频繁的注重礼仪和细节,既避免了伤害对方,也体现了尊重他人的谦逊之情。就像樱花一样,虽然小,但是却给人们带去了淡雅的芳香。

樱花单看一朵,并无特别的美。但是成片的樱花一夜全开,又一夜全落的姿态中,可以窥视到日本人团结一致,如樱花般绚烂又静美的集团主义。从二战中的“玉碎”、“集体自裁”的悲剧,到现在企业对集体“和”的重视,都可以窥视到日本的集团主义。“枪打出头鸟”是对人们处世的警示。以前在集体生活中,如果有和集体唱单调,“自成一派”的人,会受到“村八分”的处置。(江户时代以后,在村落实行的制裁方式之一。对那些扰乱村子秩序的人及家属,全体村民约定除丧礼和火灾两种情况外,断绝其他所有往来。)

牡丹被称为百花之王,单独一枝华丽大气。中国人的个性比较强,倾向与独创性,不想和别人雷同,集团主义意识较薄弱。单株的牡丹花期也各异,形状和色彩都会略有不同,竞相争艳。而日本人不太强调个性,也不擅长与人争论。家族主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日本的集团主义和团体精神相比,中国人更注重个性与家庭。当今传统的大家族制度虽已逐渐消失,但是三代同堂的现象也屡屡可见。中国人喜欢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的其乐融融,喜欢享受“天伦之乐”。相反集体观念较为淡泊,有人说,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两个人是两条虫。一个人一天能做完的工作,两个人两天也做不完。而日本人正好相反,他们一个人的力量可能很弱,但是集团力量绝对强大无敌。这也是二战后日本能摆脱“泡沫危机”,迅速走上富强之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华民族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可以说是“对内排斥,对外统一”。纵观历史,诸侯争霸,纷纷建立强权的独立王国,但是一旦遭受到外来侵略,他们摒弃前嫌、一致对外,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樱花美,美在凋谢的时候。轻如白雪一样飘然而落,没有一朵花眷恋枝头。这常被和日本人的生死观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武士的生死观。武士崇尚的境界是,在瞬间辉煌中达到人生的巅峰,发挥自己的价值,然后毫无留恋的了结生命。而牡丹的美绝不在于凋谢的时刻。在中国,赏残花凋谢的人大概很少。

日本人的危机意识非常强,他们认为人生短暂,活着的时候应该像樱花一样绚烂,死的时候也应该像樱花一样骤然掉落,毫无留恋。而在中国“死”是个很不吉利的词,只要沾上“死”的词大多不被人待见。像“死人、死板、死气沉沉、不得好死”等等。中国人认为活着是享乐和获得利益的基本条件,而死是自然对人的最大惩罚,所以在中国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人们欣赏绽放的牡丹,渴望富贵平安的生活。就像没人喜欢奄奄一息枯萎的牡丹一样,也大概不会有人认为死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日本人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也是人体机能作用和毕生努力所到达的一个极点。日本人认为死后成佛。死转化为在另一个宇宙里的生命,即死亡是生的开始。死亡文化是日本里非常独特的文化,为了爱情和名誉,日本人经常会自杀,此外还有夫妇自杀、亲子自杀、家族自杀和殉情自杀等。

日本的武士切腹是非常残忍的。但是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切腹被描写的极为平静。他们对同胞的死持一种赞赏的态度,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延续到现在。直到现在日本依然是世界上自杀率非常高的国家。日本有很多专以自杀闻名的地方。像福井县的东寻坊、枥木县日光的华严瀑布、富士的白丝瀑布、札幌的平和瀑布。日本很多有名的作家和诗人以自杀了结生命,像北村透谷、有岛武雄、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太宰治等。对日本人来说,死亡是一种美学。自杀者在他们看来不但不是弱者,而是另一种层面的强者。他们认为殉情自杀也是一种美好而幸福的事情。

中日两国对死者的态度也不一样。在中国坏人死了也是坏人,该受到蔑视,遗臭万年。在日本罪当万死的人,一旦死了,人们也不会再追究或憎恨。如论好人还是坏人,死后都成了平等的,人死之后,要举行丧礼,请和尚诵经念佛,超度亡灵。

牡丹富丽堂皇,中国就像一朵优雅的牡丹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富贵、美丽、沉稳。而樱花是日本丰富文化中雅致、中庸生活方式的代表。骤然开放,骤然掉落,象征着日本纯洁果断的处世方式。通过这两种花朵,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两国的国民性。实际上,在中国各地也能看到樱花,到了春天,赏樱的人越来越多。日本人也很喜欢大气华丽的牡丹花。文明与文化是跨国界的,樱花与牡丹的交流是中日两国交流史上的一段美谈,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希望樱花和牡丹传递的美丽的民族精神能够被世世代代所认知,为中日之间的友好发展以及亚洲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热点推荐

上一篇:青岛市养老机构的现状及服务人群定位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