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情境

论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情境

小编:

摘 要: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情境显著区别于内地:一是特殊复杂的地缘政治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外部情境;二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构成复杂的本土情境;三是“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直接威胁新疆高校的安全稳定;四是民族区域自治构成特殊的法制情境。因此,要详细分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面临的特殊复杂情境,科学分析、合理应对,提高危机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危机管理;新疆;高校;情境

一、特殊复杂的地缘政治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外部情境

(一)周边跨国民族主权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新疆的安全稳定

新疆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蒙古、印度等8个国家接壤,其对新疆安全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独立、政局动荡的冲击。新疆周边的民族国家,政治上实行多党和议会制,经济上推行私有制,指导思想上奉行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其中一些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还处于重组或不稳定状态,内部政局动荡,国家之间矛盾凸显,特别是乌、塔、吉三国交界区,阿富汗和中亚南部极端势力活动猖獗。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新疆毗邻,加之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似,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形成对新疆稳定的最大威胁。二是独立主权国家的主体民族对新疆分裂势力有示范效应。苏联解体之后,中亚与我国同源跨国民族9个中有6个以本民族命名建立了独立主权国家。他们的独立引发了“泛突厥主义联盟”的构想和积极活动,激活了新疆分裂分子企图分裂祖国的企图,泛突厥主义、“大哈萨克思潮”等民族分裂分子曾利用跨国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同源性,篡改历史,图谋建立大民族国家或民族共同体。三是宗教成为极端势力渗透的工具。周边国家信教人口众多,而新疆少数民族信教人口占全区总人口59%以上,有的民族几乎全民信教,与周边国家的宗教活动往往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经常受到极端宗教势力的煽动和渗透,他们借宗教进行分裂国家、煽动暴恐的活动。

(二)“西化”和“分化”直接威胁高校校园安全稳定

新疆高校管理面临着意识形态渗透和恐怖活动的危机。一是东突势力加紧向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渗透。西方国家支持、纵容形形色色的“东突”组织活动,为他们提供讲坛、经费和种种便利条件,千方百计地推进“新疆问题”国际化;毗邻新疆边境的很多地区成为极端势力生存的沃土,乌克兰、吉尔吉斯、格鲁吉亚等国的“颜色革命”后,我国原有的西部地缘战略缓冲区逐渐消失。二是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恐怖对抗直接威胁新疆的安全稳定。在环新疆周边的中亚、南亚及东南亚一带频繁活动的跨国恐怖组织达50多个,甚至在我国西部外围形成了一条由中亚的“伊扎布特”、“乌伊运”到南亚的“塔利班”、“基地”、“东伊运”组织的国际恐怖活动弧形高发地带,对新疆的政治社会稳定直接构成严重威胁。在国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支持和控制下,“世界伊斯兰联盟”中的宗教极端势力和伊斯兰原教旨极端组织“伊扎布特”、“台比力克”等,多次到新疆宣传煽动和发展成员。20世纪90年代后,这些极端势力逐渐由南疆扩展到北疆,并把渗透的主要对象由农牧民扩散至城市市民,由成人扩散至青少年,由文化层次低人群扩散至大中专院校师生[1]。

二、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本土情境

(一)多民族的复杂环境影响高校生源结构和校园稳定

(二)多宗教信仰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疆文化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以伊斯兰文化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5]。文化的多元,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出彩,但也会在磨合中触碰到各自的民族个性,摩擦增多,整体共同性不高。新疆的民族分裂思想一直有生存的土壤,一定程度跟这种多元的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

新疆的语言文字也呈现多元的特点。除通用汉字外,大部分民族都有自己通用的语言,其中维、哈、柯、蒙、俄、锡伯等还有自己的文字。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母语交流,民族聚居的地方更是通用民族语,很少用汉语。由于青少年自小汉语水平低、师资弱,加之缺乏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等因素,“双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很多汉族大学生听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说不好普通话,相互之间交流少,甚至相互歧视,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同时,高校推行统一的国民教育存在困难,需要分进度、分层级、分类别缓慢进行,难以形成相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取向。从长远看,少数民族毕业生融入现代社会也较困难,处理不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三股势力”的渗透破坏直接威胁新疆高校的安全稳定

(一)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渠道多样且手段隐蔽

一是目标明确。宣扬以泛突厥主义为代表的民族观,破坏新疆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宣扬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宗教观,破坏党的宗教政策;宣扬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为核心的国家观,破坏新疆人民对统一祖国――中国的认同;宣扬以突厥文化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观,破坏新疆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种领域广泛的渗透和赤裸裸的反党反政府反社会主义的政治诉求,对新疆高校的安全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

二是渠道多样。通过从境外偷运书刊、制作音像视频等,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通过标语、传单、手机和社交网络等,进行煽动和串联;利用宗教场所、学术讲坛、“泰比力克”宣读等形式,鼓吹民族分裂、新疆独立;煽动穆斯林群众去境外朝觐,借机进行“洗脑”,在其中建立组织、培养骨干,诱惑学经的青少年充当暴恐活动的马前卒。

三是手段隐蔽且具欺骗性。“三股势力”通常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鼓吹所谓“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叫嚣所谓“圣战殉教进天堂”,消灭异教徒和非教徒,享受来世的福祉;利用国际原教旨主义的死灰复燃和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欺骗、蒙蔽和煽动具有朴素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的人群,特别是涉世不深的大学生。

(二)向教育系统渗透,目标瞄准青少年

一是提出所谓“知识化、年轻化、武装化”的行动目标。通过简化宗教规程和宗教形式,吸纳青少年和大学师生加入极端组织;打着维护所谓“民族文化”的旗号,制造谣言、挑拨是非、恶毒攻击政府推行的“双语”教学和宗教政策,煽动青少年对党和国家的不满情绪;以学术探究为幌子,迷惑大学生,诱导他们走上为“圣战”而“殉教”的犯罪道路。“伊扎布特”、“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党”等极端组织发展学生成员时,往往租住在高校附近,以交朋友、学经等名义拉拢入伙,通过售卖、免费赠送或者雇佣学生散发附有宗教标志的传单、小商品等形式联络感情;一些境外反动组织以经商、赈灾为掩护,资助学生出国旅游、留学。“东突”组织甚至声称:“共产党讲教育从孩子抓起,我们讲教育要从姑娘抓起。她结婚后生孩子,就会教育和影响孩子。”为此,加紧实施所谓“母亲工程”、“未来工程”,渗透对象趋向女性化、低龄化。

二是重视舆论宣传。他们不但积极组织出版汉、英、维、哈、蒙、藏等多种文字的反动书籍、报刊和音像资料,还建立了“麦加”、“伊朗伊斯兰”、“沙特吉达”等多座境外电台,以及“维吾尔在线”、“麦西来甫”、“东突信息中心”等20多个网站、论坛和维语播音室。新疆文化市场上非法出版物种类之繁、数量之大、流通渠道之多,目前达到了一个峰值,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和复杂。

(三)暴恐活动多发,维稳任务艰巨

四、民族区域自治构成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特殊法制情境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政策法规是新疆高校危机管理的外部框架

首先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提醒公民(包括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不允许强迫、诱导青少年信仰宗教,绝不允许宗教干预教育。《宪法》:“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教育法》:“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事务条例》:“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明确提出“四个绝不允许”,强调“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十八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学经。”

综上,新疆高校面临着特殊复杂的地缘政治情境,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多语言的复杂本土情境以及“三股势力”的渗透和破坏,要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法制框架下,科学分析、因地制宜、合理应对,做好校园危机管理。

热点推荐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