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小编:

摘 要 本文立足于我国实际,通过对政府公信力的内涵、评判标准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分析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以促使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关键词 政府公信力 社会公众 诚信 法治

作者简介:李梦晓,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理论

(一)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语Accountability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种使公众信任的力量。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维基百科对于公信力的理解旨在讨论影响公信力的两个基本要素:可信度和专业度。两者都是由主观和客观组成。现代意义上我们所说的公信力主要侧重于指政府方面的公信力。

谈及到政府公信力,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有关于政府公信力的两个主要构成因素:开展实施行政活动的政府;对政府的行政活动加以评判的社会公众。而学者们在界定政府公信力内涵上也出现了分歧。这种分歧主要是建立在是将政府作为主体还是将社会公众作为主体上。唐铁汉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吴威威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行政行为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组织和民众间所形成的心理反映。邹东升认为,政府公信力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也包括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政府公信力是评价政府是否全面履行公共义务从而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标准。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程度,取决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接受认可程度。

(二)政府公信力的评判标准

评判政府公信力的高低主要从以下几个标准:第一,政府的行为。在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这一阶段,政府的功能与社会的功能之间的划分不明朗。这就会导致政府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确擅自介入的现象出现。政府行为不到位,会导致无法满足公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行为越位,对社会经济事务进行干预,妨碍市场自由权。政府行为错位,人治色彩突出,有失公平。第二,政府的民主。政府的民主化,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集中民力,增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决策,实施公共服务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政府只有实现了民主化,才能更好的改善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第三,政府的诚信。自古以来,诚信是中国人的做人准则。就政府而言,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言行一致,不随意更改向社会公众发布的信息,不散布谣言,并能够遵循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依法行使权力,这与我们所谈及的公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

2.部分政府机构及公务人员缺乏诚信理念。政府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带头领队的作用。政府诚信对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具有推动作用。由于封建传统封思想的影响,政府工作人员对诚信不重视,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严重,以达到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出现了贪污腐败现象,脱离人民群众,忽视或无视诚信。另一方面,政府的实质权力超过一定的度,导致了政府的职能转变没有快速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这也是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从社会公众角度分析

1.社会公众对政府无止境需求有待改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更多的考虑是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以及参政议政这方面,这就会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不可能满足社会公众的全部利益诉求。这样,自然而然的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怨声载道,很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政府所公布和实施的犯罪感很政策持否定态度。

2.部分社会公众的素质有待提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说这些年国家加大对公民素质教育力度,但仍存在部分社会公众素质低下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公众制造和散布谣言,唯恐天下不乱,故意损害政府的公信力;部分公众听取小道消息,信奉只言片语,在不了解事务全部真相的情况下,轻信谣言;还有部分公众在自身利益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伺机报复政府,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事件,推波助澜。

3.社会公众对政府了解有待加强。社会公众在思考政府是否满足其利益时,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然而政府是受社会公众之托,以满足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为目的,这必然要损害小部分人的利益。一旦公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或稍受影响,公众是不会去深究政府这样做的原因,更不会花费时间和经历去了解政府所处的境况,只会对政府产生负面评价,这不仅直接忽视了政府的积极作为,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对政府的不信任。

三、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

(一)建立政府责任机制,加强政府绩效

随着西方公共管理思潮的不断深化改革,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考核政府的绩效,通过责任问责机制强化对政府的管理。政府绩效管理是指政府系统围绕管理目标,运用科学的考核评估办法,协助各管理部门对其目标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公众的满意程度等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以促使其提高内部管理效能和外部服务质量的活动。政府的绩效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程度。首先要明确政府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然后按照既定的目标来进行绩效考核。实施严格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让绩效考核作为判定政府工作人员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标准。在绩效考核制度实施环节中,政府各级工作人员要明确工作中所出现的行政错误,并将这种过失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推进政府法制化建设进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所提出的依法行政,加强法制政府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依法行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性。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的责任认定,坚持做到法律所规定的必须做,法律没有授权的坚决不做。政府能否依据法律来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并且按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要求来限制自身行为,是政府公信力高低的一条重要评判标准。通过法律的约束,才能做到真正的有限政府。将政府的行为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不仅有利于政府行为的合情合理,同时也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公平公正感。

(三)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推行政务公开,听信于民

公开透明这四个字在政治领域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需要强调的是,公开透明的国家政府才能加强公众的信任感,拉近与社会公众面对面交流的距离。政府能否做到公开透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能否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考验。如果政府连最基本的信息公开、规章合理都做不到,想提高公信力,也是天方夜谭。而做到公开透明,就必须要充分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公众清楚地了解了政府制定政策的目的、内容之后,主人翁意识增强,便会调动起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通过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工作,并能主动理解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全面要求保障公众获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情况下,催促着官员下基层,确确实实的去体恤民情、顺应民意,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四)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的日益复杂,政府面临着尖锐的内外矛盾。同时,政府所处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完全指望政府去处理各种公共事务是不现实的。政府需要同社会大众、第三部门来共同治理。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开展各种志愿性服务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在这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也有其一定的弊端。一些涉外的民间组织,打着“公益”、“慈善”的旗号,从事着渗透破坏活动,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在涉及到政府公信力方面,我们应尽可能的利用非政府组织的积极面,努力将其对国家的危害降到最低。因为,随着民众需求的不断增多,尽管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但是政府的能力及其有限。在政府没有办法满足公众需求的情况下,通过非政府组织来弥补政府做不到的事务,这对于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来说,是很好的一个互补。非政府组织恰当的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空缺。

(五)完善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网,完善对政府行为的审查制度,充分发挥法律及大众媒体的监督制约作用。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执法这一点,在前面也已经有所涉及。在这里,主要是想强调以下,在大众媒体的多元时代完善监督机制。提到大众媒体,不得不想起微博。关于微博的政治变革能量正在我们国家显现。而政府公信力在这一微博时代正面临这信息的揭露和政治的监督以及舆论压力等多方面的挑战。微博是推动政治体制变革、实现政治现代化的新兴力量。这种力量以舆论压力的方式呈现,其效应是正面还是负面,主要取决于政府怎样应对。因此,在微博成为民意表达渠道,政府积极发展微博政务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微博这一监督形式。真假交织、片面化和情绪化的一些微博信息往往会误导社会公众的判断力。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引导作用,维护微博政务平台的权威性。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政府工作的实际有效性,还关系到政府的权威性,并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影响这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安定和谐。通过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也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利器。较高的政府公信力会促使社会公众愿意配合、帮助政府解决矛盾,推动矛盾的消除。这无疑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大学校园内的礼物与师生关系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