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探讨人本管理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讨人本管理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编:

"

论文关 键 词:以人为本德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论文内容提要:“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现在高职高专学生的工作上,即以德育和素质教育为着力点,将人本管理贯穿于其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而开放的国际化教育,其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力求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以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人本管理应贯穿在德育和素质教育中,本文则以高职高专学生为例,探讨人本管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人本管理思想在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就有“民为邦本”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在西方人本管理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经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看法。然而,人本管理作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型管理模式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它体现了管理学与伦理学的融合趋势。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人本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即一切从人出发,围绕人,为了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它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终级目标,保证人的幸福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体现人本管理在管理学与伦理学上的融合呢?目前,一些学者从3个方面阐述了这种融合。

其一,人本管理的哲学渊源。人本管理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更早的则与注重个体价值和自由的古希腊人本精神有关。但是,人本管理在接受西方人本哲学影响的同时,又大量涉及到了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合理成分,使人本管理不仅在内容上,更为可贵的是在方法论上,体现出科学与人性交融的色彩。

其二,人本管理的历史渊源。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足以使任何一种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源头,人本管理也不例外。儒家文化与西方人本思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对人本管理的价值观念、领导方式、人际关系等诸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文化与关注人性的人本管理有着天然的相容性。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我国人本管理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想营养。

其三,人本管理的制度渊源。在人本管理理论提出之前,制度管理在管理方法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任何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其预期目的都是通过调整和激发人的行为来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制度管理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来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将人们的行为通过制度的约束引向实现管理目标的需要。而人本管理则从人性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符合实现管理目标的需要。[1]

我们在弄明白人本管理的渊源后,来看它如何指导高职高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创新。

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文明转型之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多种利益格局正在被调整,其中包括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少数高专除外)是改革开放后产生的新事物,他们处在教育发展过程的夹缝之中:上有大学本科、研究生等,下有中专、中职、技校等三校生,也即高职高专生绝大部分没有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这不仅使他们的求学过程留下了一个空白点,而且会导致他们产生低人一等的悲观情绪。这些矛盾因素与市场经济的影响,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

由此,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式等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变化:一是思想观念具有进取性、灵活性和求新求异性。他们上进心强,但更强调眼前利益;关注社会进步,但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生活,但更关注生存;虽有一些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但各种意识认识模糊,心理素质不强,而且其思想认识不断朝功利型、实惠性转化。二是高职高专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学习上自主性没有本科学生强烈,但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途径的多渠道性方面有着强烈的要求。三是生活上由于实行交费上学(浙江高职高专学生培养费一般在5000-6000元/年),因此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在校学习是一种消费行为,在接受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的同时,也有权要求学校按照约定的培养标准提供相应的教育培养条件,因而对学校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要求更高。四是高职高专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校学习时各方面表现平平,自信心弱,甚至有些学生把在家庭中、社会上沾染的坏习惯带入校园;不思学习、纪律涣散,是非不辨,给校风、学风建设增添了新的难度。

显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困境,我们唯有在人本管理上创新,才能有效地做好他们的工作,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首先要从德育与素质教育入手,以此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全面发展的两翼。

从目前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德育工作情况来看,由于人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识不到位,因而我们的一些措施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成效甚少,主要反映如下: "

一是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忽视个体的内心需要。德育目标过分强调了德育的高层次目标,忽视了基础层次上的目标,很少去正视学生的内心需要,不顾或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个体功能;强调“政治社会化职能”,而“人格完善职能”退居其次;突现“群体精神”,而忽视“个体意识”。

二是德育内容空泛、滞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德育脱离实际,脱离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从而不能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价值的现实,难以回答学生价值观的冲突问题。[2]

三是整体性的德育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德育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综合教育应成为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为。[3]

四是以制度管理为中心的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比较薄弱。[4]

五是在德育课程中汲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太少。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之心、道家的天人合一,上述思想都可在现今的德育课程中加以挖掘与利用。

与高职高专学生德育薄弱相辅相成的,是对他们的素质教育的问题。

大致而言,素质教育在高职高专学生身上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方面,高职高专学生也与全国大中小学生一样,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在这种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将难以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另一方面,高职高专的教学只注重短线教育,忽视长线教育,也即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谋一个职业而已,而缺乏人文修养和价值关怀的培养。如此,我们又怎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从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如果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在教育中,我们就不难看出其三大功能:一是从人自身来看,尽管对于人性还存在着诸多不尽相同的见解,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一论断却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正是因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才具有可塑性,才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二是从实践活动领域来看,实践是人类的特有活动,其领域是无限广大和丰富的,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必需的舞台。如果在实践中为功利目的所左右,实践活动领域就必然会被窄化,人的发展也就必然会受到限制。三是从教育的功能来看,教育的功能是多元的,其功能的展现与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同步的。在教育展现其功能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亦是相伴而行进的。[5]

循着上述人本管理的理念,在具体落实高职高专学生全面发展时,我们可从4个方面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到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去。

1、学生的发展观。高职高专学生是属于高校的最低层次,学生中存在不少让教育管理者头痛的问题。但从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来讲,更应教育好这些学生,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使高职高专学生了解由社会与经济自身的多种层次、多种结构所导致的对人才的宝塔式的需求结构,人才层次的高低不同,并不意味着人才的高低等级不同。高职高专学生并不只是被装知识、被施教的容器,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独立的人格,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追求进步和发展的权利,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视他们为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

2、学生的个性观。高职高专学生的自主性、自控性较差,但对个性的发展还是较有兴趣的。我们应该努力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管理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表现自我,展现自己的个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是把学生禁锢于呆板的框框之中,应全面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标准,将教育管理的“虚、空、远”的状况变为“真、实、近”,改变过去那种对所有学生沿用一个标准的“一刀切”做法,分类、分层次地进行教育管理。

3、新型的师生观。教育管理的主客体是人,在教育管理中工作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正如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高职高专学生是一个正逐渐走向成熟的群体,也是一个充满激情、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他们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因此,我们的教育管理应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学生,应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而不是教育管理上的发令员、评判者。

4、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过渡期。学生心理在经过高中阶段后才大致稳定,进入高校才显示其个体的特点。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生涯上缺少高中阶段这一链,因而他们进入高职高专后,不能马上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我们应充分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特殊情况,慎重对待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他们设置一个心理过渡期。

如此,高职高专学生才能像本科生、研究生一样,信心百倍地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凯伟等. 加强人本管理,推进管理创新. 湘潭大学学报,2005(1)

[2]方立江. 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1)

[3][4]李燕. 影响高校德育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4)

[5]李晓华.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1)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关于构建社区体育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