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职教师角色冲突问题与心理疏导方略

关于高职教师角色冲突问题与心理疏导方略

小编:

"

论文摘要: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系列的高职教师的心理疏导教育,则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探讨了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指出了高职教师心理疏导教育的途径,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教育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依据和理论。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近年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从规模、到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很多教育专家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谐教学团队的建设、高职师资队伍的构建开始作许多探索性的研究,但很少有人问津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技术性的本质特征决定,高职教师不仅承担着高职教育特殊性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多重角色压力和职业声望压力等,而且还面临着教育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重新构建与反思的压力,高职教师所承载的角色远远多于任何其他类型高校的教师,因而由于角色冲突带来的心理问题比其他任何教师群体更为严重。

从当前高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问题,不仅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而且对学生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因此,探讨高职教师心理疏导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教师整体素质,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从规模到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完善健全人格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真正实现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它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和人们的利益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而转型期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种整体性的、结构性的变迁。面对教育改革及事业的艰辛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如何应对挑战,无疑给处于改革和转型中的高职教师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压力,高职教师心理问题日显突出。因此,由于社会转型造成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问题:

(一)个人情绪衰竭,工作激情丧失。随着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高职教师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的第一个主要症候为个人情绪上的衰竭。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教师便出现了不安心工作、缺乏敬业精神的情况。加之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存在着教育投入、教学与科研条件、教师地位和待遇、物质分配等等方面的差距。勤政廉政、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的现象也干扰着高职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构成了影响教师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产生焦虑、浮躁或消极、沮丧等心理。于是,一些高职校教师的成就动机感减弱、教学激情降低、工作疲于应付,焦虑倦怠滋生、怨言抵触增多等诸多问题。甚至一些教师表现出了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冷漠,对宗教、虚拟世界兴趣浓厚等各种人格异常的现象。

(二)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亚健康状态明显。压力本身并不是坏事,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适当的压力往往是一种动力,如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满意度等。然而,当压力过大的时候,就会导致健康状况的破坏,包括心理的和生理的。压力感能使人们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等各种疾病。压力还可以导致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如紧张、焦虑、情绪低落甚至自杀等反社会行为。“2005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00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教师生存状况堪忧。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中屡屡出现‘生命透支’和‘英年早逝’”的现象,也在高职教师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三)心理疲劳导致自我心理封闭。高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其与社会联系、沟通、交流的渠道相对偏窄,成为影响高职教师自我认知、人际关系与心理平衡的限制因素之一。高职教师既是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同时又是体力劳动者。长期伏案,伴随着酷暑严寒,午夜灯火。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弱。备课、上课、做实验、带实训、批改作业、做课题、搞科研...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教师自己默默地完成,没有助手,也很少有交流。

同时,高职教师还要当学生。处于教学改革前沿的高职教师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这个象牙塔中,少有机会与社会接触,难免不谙世道。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很快,教育理念的变化都要求教师不仅要干好本职工作,还要不断学习和丰富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走出校园,与社会交往,勇于向社会学习,不做教书匠、书呆子。而高职院校既没有像本科院校那样受到社会的追捧,也没有像中学一样被家长寄予厚望。因此,尽管近年来,从国家层面上看高职院校的地位似乎越来越高,但在现实生活中,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处境尴尬,高职教师的付出与社会认同存在巨大差异,“因而角色人与社会角色期望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心态,教师往往处在教育成果延迟的焦虑之中。个别教师因而产生心理上的无助感和绝望感,拒绝交流、盲目自大、不思协作,以“惟我独尊”的面目来掩饰心理上的无助与绝望”。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各院校纷纷将小班合并成大班,学生人数从40多人增加到60多人、甚至100多人部不等。大班教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明显降低;加上大班教学工作的疲劳,让教师觉得不堪重负。高强度的工作使教师备感压力巨大,教师的应激心理经常发生。精力有限导致教师工作疲于应付,丧失了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兴趣,教学中不再追求完美,而是简单地应付了事,为现在的工作角色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产生了心理上的疲劳,造成对教学效果不闻不问,使学生成绩水分增多,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疏离、对人对事冷漠的现象。自闭性显露,既制约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也影响到团队协作精神的更好发扬。 "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教学态度、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由于一些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师源性”心理障碍正在增加。

一是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困惑。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都可能让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或与学生交往中过于情绪化,缺乏应有的自制力,经常把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急躁性格带到课堂上,向学生宣泄自己的牢骚和不满情绪,而不能理智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使学生人格受到伤害,造成心理障碍。尤其是在与学生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心理品质等都直接影响教育环境,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是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真正爱学生,不能正确、公平地对待学生,处理方法也将消极不合理。有时会不顾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而使用讽刺语言中伤学生人格,让学生屈服。由于学生没有可以宣泄的环境,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等压抑在心里,从而导致心理失调,甚至发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积累下来,要么爆发,要么转化。如果教师不及时发现问题并予干涉,或者教师本人就有心理疾病,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厌恶老师,使师生关系紧张。

三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如果对心理学了解不够,对学生研究不透,必然导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但课程改革要求根据教育规律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如果教师观念没有转变,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学生的特点,那就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近两年来,高职的生源开始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所下降,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总是以一种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好学生什么都好,而差学生什么都差,甚至都无可救药,结果是好学生中的不良心理品质,如承受挫折能力差等不能及时发现和矫正,部分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更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矫正。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心理严重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以及自身潜力的发挥。

四是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独生了女问题,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等,导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因不适应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而遇到一些挫折,出现了许多行为问题和心理卫生问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个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在远离父母,面对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恋爱、发展等各种压力时,是很难恰当应对冲突与挫折的,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作为教师如果在学生产生困惑时不能给与及时的心理帮助,或教师自己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就不能让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就会使学生产生误解,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高职教师心理疏导教育的途径

心理疏导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它在解决高职教师中存在的心理的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尤其当代高职教师在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新特点和新变化的时候,针对高职教师心理疏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就是要帮助高职教师实现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的转变,让他们对自身的发展有自主意识、自觉意识,把自身发展与高等教育事业联系起来,进行独立的价值判断与确认,克服对社会和他人的依附状态;就是要帮助高职教师认识和把握现代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并驾驭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竞争性、突变性。这有利于排除发展的心理障碍,使得高职教师的长处和优势得以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转向既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又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一)加强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高职教师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教师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着力丰富高职教师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教师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教师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构建起这样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与和谐简约的人际环境,教师置身其中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从而有效地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同样处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他们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肯定会比缺乏良好人际环境的学校低。学院领导作为高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主体,应树立普通教师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把自己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平等地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平等地进行心灵与情感的沟通。在具体工作中变领导型关系为朋友型关系,语气和悦,称呼亲切,态度真诚,疏通才能具备基础,才能让教师乐意说出自己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变化的真实原因我,才能真正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高职教师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从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学生的关爱中获得幸福。引导他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随着社会生活节奏迅速加快,高职院校本身也在经受改革大潮的洗礼,教师难免会出现一系列心理及思想、学习进修等方面困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他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善于启发教育客体,让其说出自己的困惑,然后分别给以必要的引导,必须坚持贴近教师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工作实际以及生活实际,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预期的实效。因此,在学院民主政治建设中,要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学校的管理者要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他们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三)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对教师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社会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促进高职教师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学院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人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高职教师心理疏导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谈一谈、讲一讲,更重要的是还要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到社会上走一走、看一看。百闻不如一见,百讲不如一干,用体验式疏导方法去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其效果会更好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压力面前,作出理智性反应;在挫折面前,成为一个真正的达观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产生攻击、回归、冷落、固执、自卑等不良的非理智性反应,努力将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将注意力从造成心理紧张的目标中移开,代之以其他较为轻松的活动目标,同时,要积极为教师的学习进修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与教学,大力表彰与奖励进行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的教师,用新的成功达到自我心理平衡,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心理压力。

综上,从发展教师健康心理入手,有效化解他们教学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问题,帮助高职教师正确地、多层次地、多侧面地看待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有利于保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全面提高高职教师整体素质。

热点推荐

上一篇:析创新职教教学模式 培育现代技术工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