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

浅谈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

小编:

"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和有序性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但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系统内部存在的中、高职不衔接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材等方面。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发挥中、高职的系统整合功能,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在中、高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基础,统筹规划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加强中、高职能力培养的层次区分度;以共享式实训基地为结合点,整合教学资源,具体实施中、高职衔接。

论文关键词:系统论;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

一、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和有序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有着自身完整组织系统的、相对独立的现代教育子系统,必然以整体性和有序性为显著特征。

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就是指各层次各部分的职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不仅有各部分的功能,而且有由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而产生的新功能。同时,系统结构由低向高逐渐高移化,被称为职业教育系统的有序性。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是与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人的发展相适应的性质和功能。

(1)从先进程度和技术含量的角度来区分,岗位技术呈现出从原始技术、初级技术、中等技术到高级技术、尖端技术的结构特征。随着岗位技术的先进程度和复杂程度的提高,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从经验性向科学性发展,职业教育层次就会逐渐提高。例如一个车工从初级工成长到中级工、高级工,不仅需要不断扩大操作技术范围和提高技术熟练程度,而且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理论基础,相应的职业教育也趋向于高等职业教育。

(2)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迅速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化,大批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技能型、技术型实用人才,从而引起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高移化和层次的多样化。

(3)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着职业发展理论研究的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逐渐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以培养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适应性较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由从某一特定职业出发的培养特殊知识、技能和经验过渡到从职业岗位群出发的培养重视人的可发展性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即要求职业教育形成跨越终身的、连续的体系,并不断拓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新功能,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其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适应性和前瞻性。

二、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中高职不衔接问题

但是,在强调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目标的前提下,一直将职业教育定位于技能培养与就业准备为目标的就业教育。一方面,对中职“对口升学”不断进行限制和打压,使得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一个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但分属于不同管理机构和部门,彼此之间存在着体制断层;另一方面,在层次上将高等职业教育仅仅限定在专科层次,使得职业教育对象的个体发展过早终结。在国家相关政策的作用下,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层次的不断丰富在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的同时,也使系统内部存在的体制割裂,即中、高职不衔接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有序性,给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中高职不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招生制度的限制。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只有5%,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出路没有普通高中学生出路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只能选择高考成绩处于“低分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对象应该具有全纳性特征,即职业教育院校应敞开大门,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限制和排斥不仅违反了职业教育的“平等”原则,而且使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从低级职业教育开始,甚至是在重复中等职业教育。

(2)培养目标不衔接。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更高层次技术培训的基本要求。

(3)课程设置不衔接。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往往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缺乏应有的沟通与合作。主要体现在:文化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有重复现象,有的专业技能课甚至有中、高职倒挂现象,等等。尤其是在文化课方面,很多中职学校轻视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有些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文化课或被删或被减。

(4)教材使用不衔接。中职教育文化课教材更新速度慢,既不与普通教育接轨,又不与高等教育衔接;专业课教材缺乏系统性,中职教育多采用高职教育的压缩版本,高职教育则以中职技能培训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为蓝本,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特点不突出。 "

三、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一方面要遵照整体性和有序性原则,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做好教学方面的衔接与沟通;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应取消对口升学比例限制,实现入学方案多元化。更重要的是,为发挥中、高职的系统整合功能,应打破一切旧有的框架限制,积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制度革新。

1.以项目为基础,统筹规划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从历史角度来看,虽然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但是还有很多高职院校来源于各类高等专科院校和职业大学。遵照高等学校设置的相关规定,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学科门类、学校规模、领导管理等方面,都有着与中等职业教育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因此,虽然从根本上来说,中、高职都强调应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但它们都已在不同的体制框架下运作多年,如果强行要求所有院校、所有专业都采取“一刀切”式的对接措施,是不切实际的,政策推行的成本也会比较高。 借鉴美国职业教育这种具有极大灵活性的做法,以项目对应中、高职中某些具有共同职业目标的专业,并打破地区和院校界限,允许一部分中职生从中职的某个阶段开始,或一部分普通高中学生从高中二年级起,进行一定年限的集中模式的中、高职联合培养和培训,必将有利于我国打破原有的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体系的壁垒,统筹规划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将中、高职衔接落到实处。这种方式与以往的中专院校实行的五年制大专班在实施主体、实施地点、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当然,还要根据我国国情和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在项目的具体执行方式方面有所差异。

2.合理定位中、高职,加强能力培养的层次区分度

中、高职院校都强调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一定共性。因此,在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或在某些具有共同职业目标的专业领域内,中、高职院校应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进行合理的定位,加强能力培养的层次区分度。

具体步骤为:首先确定该专业所针对的职业岗位有哪些;然后从社会需求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根据行业背景、企业发展状况、劳动技术水平以及学生的个体需求,由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研究、分解和确定从事或胜任岗位(群)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制定出综合职业能力分析表;根据综合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目标与要求,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中、高职不同层次所对应的能力等级及与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注意从整体角度出发,关注职业岗位群中各项工作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适应职业技术升级与岗位转换的综合能力。

3.整合教学资源,实施中高职衔接

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和工学结合是中、高职共同的特色和要求。无论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要求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至一年的顶岗实习,而这个环节通常是在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实现对生产实际的“仿真”教学为主,实现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校外实训基地以使学生进入生产实际领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为真实的工作体验,实现质的转化为主。校外实训基地还有利于实行“预就业”制度,即将顶岗实习和就业连在一起,实习单位即未来的就业单位,使实习生的学习、实习、就业实现“无缝对接”。

然而,很多地区都存在着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较少、实验实训条件落后的情况。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起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一些企业由于受高职院校较强实力的吸引,也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建立中、高职共享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综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且有利于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具体实施中、高职的实践教学衔接。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消费心理学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应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