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简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基本理念、问题及运行机制

简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培养基本理念、问题及运行机制

小编:

"

[论文摘要]文章旨在探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可借鉴的基本理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走新型科技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合作办学理念

一、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理念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发展职业教育。”所以,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的特征,分析国内外现有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成功范例,如行业为主办学模式、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产教联姻”经济实体教育模式、“校为主,企为伴”教育合作模式,尽管各种模式的运行机制不完全相同,但有三点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理念值得借鉴。

(一)思想信念上的统一

校企合作的认识深度取决于指导思想的理解程度。因此,校企合作双方对奋斗目标必须达成统一的意志信念,否则会使合作不能持久,或者流于形式,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必须在指导思想上达成三个统一:

1.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统一。校企合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校企合作坚持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思路来拓展发展领域,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新的理念必须坚定、坚持和坚守。

2.产品质量控制观念的统一。校企合作要坚持科学发展,一切的过程都是为了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既要符合国家的行业标准和国际通用标准,又要符合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需求和质量期待,校企合作必须坚持产品的完美和服务的完善,确立符合产品质量系统控制的新观念。

(二)工作实践上的联合

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指导思想上的统一远远不够,必须将先进的理念、观念具体化、实践化和可操作化,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各司其责、联成一体。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和资源,综合利用、充分调动、有效配置,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果。为此,必须在工作实践上体现三个方面的联合:

1.“双师”教学资源的联合。学校讲师和企业工程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资源,一方面学校教师要尽快成为“双师型”的教育工作者,企业工程师要善于成为既能当好专家又能带好学徒的行家。因此,要充分发挥双方的强势,必须坚持合作联合,有效地整合“双师”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积极性,为校企合作尽心出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实训设备资源的联合。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资源,无论是顶岗培训还是学生实践,都要充分挖掘存量装备、设备的最大利用率,合理调用,精心安排,对新开辟的实践实训设施、设备要加强平时的维护和保养,以便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效用。

3.人才智力资源的联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要充分调动校企合作过程中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术技能的开发。学校教师要解决本专业授课中的理论难题,企业员工要解决产品升级换代中的瓶颈障碍,双方要携手攻关,尽可能地找到解决同一疑难问题的突破口,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寻找新的知识增长点,探索研发新的产品和专利品牌,使校企合作成为智能开发的一个重要平台。

(三)利益分享上的共识

校企合作要从长远、整体的角度去规划和部署校企合作事宜,既不贪大求全,想入非非;又不目光短浅,斤斤计较。为此,必须在三个方面的利益分享上达成共识:

1.在创造社会效益上共享。校企合作一旦搞好,可以创造无穷无尽、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对学校的办学声誉和企业的品牌名誉可以产生一连串的连锁效应,校企合作的直接、间接参与者也能因此获得相应的效益。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企业的行业地位,也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校企合作的潜在社会效益。

2.在创收经济效益上共享。校企合作必然会创收一定的现实经济效益,除了合理分享校企合作协议商定的利益外,还要对超出预想的创收利益进行实事求是的分配,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做到透明化、公开化,合情合理地考虑对方的立场,减少不必要的想法和麻烦,这也是校企合作深度推进的一个重要标志。 <>

3.在创新科技效益上共享。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眼前短期的经济利益上,还要登高望远、从长计议,从创新科技成果着眼,坚持和鼓励奉献精神,持久地攻坚克难,以战胜科技难点引以为豪。提倡合作编写科技论文和专业教材,专心致志研发新产品,争取获得专利证书。在联合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共享科技效益,为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开辟广阔的前景。 "

二、 校企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与法规尚不健全

由于目前国家对校企合作教育的支持还大多停留在倡导等“软”层面上,缺乏具体实施细则等“刚”性规定,从中央到地方也没有成立各级指导协调机构。在缺乏政府有力有效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双方仍处于“民间”互动状态。一方面,职业院校为了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始终在积极争取企业对合作教育给予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基于种种考虑在校企合作中常常积极性不足,导致合作过程起伏波动大,合作偏向于短期功利。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在校企合作上的资金、人力投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校企合作层次低,深度不够

当前的校企合作按合作的深度可分为浅层合作、中层合作、深层合作三类。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数停留在浅层或中层合作形式上,学校按企业所需确定专业方向,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作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看似机制体制完善、合作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尚缺乏有效的体制监管和实质化的评价机制,最后校企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或者学校对企业的简单劳力输出。

(三)高职院校的学科教育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历教育与行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主要原因除了实训条件不足、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不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只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导致职业教育“职业性”不强,培养的人才是“本科降级版”,只适合简单操作,很难达到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从而使校企合作产生隔膜。

(四)学生职业素养难以达到企业需要

在职业院校实习实践环节中,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时进行角色转变,没有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导致不服从企业的工作安排和管理的事情屡有发生。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顶岗实习的主要目的,过分关心经济问题、好逸恶劳,希望提高实习补贴、少加班,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这些都会影响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之前应充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保证管理配套服务到位,确保实习期间学生工作的稳定有序。

三、校企合作教育的运作机制

鉴于以上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校企合作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急需政企校三方及全社会的关注。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职业教育要与行业加强合作,实行“六个共同”——共同制定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共同指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共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共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共同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共同提炼典型案例。“六个共同”涵盖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展示了教育部门拆除职业教育“围墙”、欢迎行业全面介入的意愿与决心。虽说通过校企合作教育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均获得各自的利益,是校企合作教育能够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但是要使校企合作教育稳定持续发展,一定要建立一整套从宏观政策指导到微观实施细则相配套的运作机制来保证。

(一)坚持政府引导,完善教育机制

作为一个仍处于职业教育探索期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着教育规模大、财政经费紧、办学水平不高、培养质量不佳等问题。我国提出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已有数年,但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仍较突出,产品技术性不强,资源消耗大;另一方面部分新兴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又无法在高职培养学生中觅得自身需要的人才,这些都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尽管国家教育体系从理论上确认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是实际上仍存在高考生源分配先本科后高职、教育拨款重本科轻高职等问题,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体系是造成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政府应引导建立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学术教育类型和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强化主管部门职能,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仍主要由双方自发地组织和联系,由于不同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各异、不同类型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各异,双方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合作对象,所以主管校企合作的教育部门和劳动人事部门应该携手共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校企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为校企双方的合作教育牵线搭桥。

(三)“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培养、管理企业所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条件,也是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对接,高校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基本条件。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理论功底较强,而具体在企业生产环境下的工作经验较为缺乏。“双师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状况,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职业院校都应明确认识、措施有力,建立起“双师型”队伍培养的机制体制。

(四)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教学工厂

职业院校的教学工厂是集教学、培训、实习、生产为一体的校内多功能实践基地,其旨在把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装备设施、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经过优化组合移植到实践教学之中,使师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生产技能,开展“产学研”的教学工作。教学工厂的建立是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成熟、教育特色鲜明、师资实力壮大、管理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

(五)重视职业技能考核,职业资格认证多元化

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目前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教育、评估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主要途径。学校在制订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计划时,要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标准尽量和该技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该行业权威的培训结业证书相衔接。必须转变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过程中的“应试”倾向,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走校企合作“多元认证”的道路,即职业资格认定采用“1+X”的模式,主动为企业服务。所谓“1”即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考核为学校培训考试内容,由政府认定机构发证;“X”即未列入国家职业技能资格,但是企业需要的岗位群典型特征的技能,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标准,然后培训、考核和发证。此项规定在满足企业对技能需要的同时,也鼓励学生不断学习,获取新技能,拓宽今后就业道路。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新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