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产业文化育人视阈下的高职人文课程改革

浅析产业文化育人视阈下的高职人文课程改革

小编:曹宏涛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即高职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文化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育相互融合,不仅关注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习得,也注重他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要求的、具备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和谐职业人。

那么怎样培养出适应市场、社会和未来需要的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可教育的实质是文化育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可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高职可教育全面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产业、可行业联系紧密,因此,产业文化育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以人文课程为切入点,探索和分析产业可文化育人视域下的课程建设和实施。

一、高职人文课程融合产业文化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在实现规模跨越的同时,现在己全面进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阶段。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推进与产业、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而校企合作的基石之一就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合格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合格不仅要求学生知识技能合格,更重要的是现代产业文化素养合格。因此,高职人文课程要主动融合产业文化,通过引入产业文化、工业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价值观。只有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才会得到真正落实。

2.高职人文课程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的人文教育做法,因为两种教育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培养目标不同、学制不同、教学模式也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和职业成长要求设置课程,在注重教育性的同时,更应凸显其职业性特点。《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 9号)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②所以,高职人文课程要改变传统的书本知识讲授方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境布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等方面围绕产业文化育人开展实践与探索,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融合产业文化的高职人文课程内容选择要点

1.通用性。围绕教育学生成为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心理耐挫能力,让他们学会生命关怀,确立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比如,《经典导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引领学生,让学生得到人格的、精神的、价值的文化熏陶,提升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感;《职业沟通》创设各种工作现场与生活中的场景,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实践体验和相互启迪,训练提高职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职业形象礼仪》帮助学生掌握职场来往中的举止谈吐、着装、仪容等规范性要求,提升内在的修养与品质,提高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塑造他们良好的职业形象。

2.行业性。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相应行业、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素质。一是根据专业的不同,开发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的文化教材,让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历史、文化、发展前景及与其他行业的联系等知识内容,开阔职业视野,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二是编写行业模范人物、优秀员工的事迹读本,通过行业榜样人物的激励和示范引导,让学生知晓适应现代产业要求的合格员工的意识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三是编写行业企业有关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的读本,通过优秀企业文化的学习,对学生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缩短从学生到员工角色转换的距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发展性。主要是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帮助他们增强职业岗位变换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一是开设学习方法策略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学习能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和未来发展极其重要,是他们以后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先决条件,所以要侧重培养他们自主建构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开设创业和创新教育,通过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经营能力和自主创业、合作创业的能力。

三、融合产业文化的高职人文课程的教学策略

1.确立主体地位,在学生自我体验中领悟职业道德和责任价值。高职人文课程的着眼点不在于传授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条文和责任价值观知识,而在于通过学生自我感知、体悟,并在行为过程中实现知识和经验的内化。如果将高职人文教育简单处理为强制灌输,注重知识讲授的系统性、完整性,结果会把学生隔离于生活之外,导向某种抽象的理念,学生也会出现精神倦怠和逆反心理。莱辛(G.E.Less-ing)在《论人类的教育》中曾写道:教育给予人的,并非人凭自己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教育给予人的,仅仅是人凭借自己可能得到的东西,只是更快、更容易而己。按此说法,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角度看,人文知识的获得需要学生自己的自我觉醒和体悟感知。

由于学生良好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主体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人文课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把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个性需要作为教学的重要元素。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通过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各种情境活动,采取学生自主探究、角色扮演、情景教学、职业调查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和体验。在活动参与中,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也获得了切身的个人体验。只有当外在性的职业道德规范、责任价值观等被学生承认接受,才有可能内化为其自身的品质并进而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最终有效促进其素质的提升。

2.面向职业生活,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高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生活。因此,针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行业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文教育就特别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教学时可以打破教室的局限,使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工作相结合,把学生直接带入模拟或真实的企业工作现场,让学生近距离地经历和体验真正的工作氛围,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感受行业企业的工作文化。因为躬行与实践是人文知识与人文能力内化为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确,班华教授认为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其精神实质就是使体验者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经验体验,并将其概括化、内化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给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学生讲授《应用写作》的会议纪要,我们把学生带到纺织厂,现场观摩班组长召开的班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既了解了班组会议的流程,也熟悉了操作的工作规范与技术要求。

实习实训是产业文化融入高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中亲身体验企业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本行业及从事的岗位作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他们遵守企业制度的自觉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及团队精神,加快他们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人文课程的教学可以与实习实训有效结合,在人文知识传授和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养成之问搭建一个由此及彼的通道。如把学生实习时写的实习计划、实习日记、实习总结作为应用写作,课程的规定作业之一,学生在训练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躬自检,不断规范与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提升职业素养,使其符合企业的制度规范要求,逐渐适应并融入企业文化。

3.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认同与内化协作精神和个体德性。在高职人文课程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和彼此积极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一起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不仅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协作精神的养成。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并学会学习。在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中,小组成员相互尊重、彼此鼓励、分工协作,有助于学生合作品性和个体德性的生成。

以大学语文中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教学为例,我们设计的思路是:第一步,确立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项目,有李白生平、艺术个性及诗歌气韵;杜甫生平及诗歌《登高》赏析;盛唐气象及艺术表现;孟浩然《春晓》与乐曲《春之声》的比较等。第二步,确立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获得不同的学习任务后,组员间再协商,对任务作进一步的明确和分工。第三步,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用一周的时间完成任务。第四步,成果展示、交流。每组学生把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可以用多媒体、话剧、小品、朗诵等形式展示出来。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较多展示自我的湘会,人文素养、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落实产业文化育人,培养既懂技术会操作又有符合现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良好职业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技术人才,是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职教育而临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高职人文课程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产业文化的融入方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等方而积极探索和实践,要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拓展和利用校外企业的课程空间与资源,以实现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目标,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