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语篇分析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尝试

浅议语篇分析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尝试

小编:

"

【论文关键词】语篇分析 衔接 连贯 文化 语境

【论文摘要】 通过语篇分析的四个概念——衔接、连贯、文化和语境——来英文的文章结构,是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1 引言

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开始转移到以阅读能力为主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但是如何达到这一教学上的宏观目标,却是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点。传统的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仍然套用这类老套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忽视语言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不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国外的语篇研究成果。其中,语篇分析理论对篇章结构的构建和解码提供了全新的实践视角,这无疑对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非常实用的指导。但是话语分析(语篇分析)一直没有公认的理论和统一的分析方法。本人根据语篇理论的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些有益的尝试。 2 语篇分析概论

著名的语言学家Harris曾经指出:“语言不会以杂乱无章的形式出现,而是以

连贯的篇章形式出现。”①根据Halliday 和Hasan 的定义,语篇指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它与句子或小句的关系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衔接。这就说明了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语篇分析追求的是语言的规律性和概括性,研究的是形成语句的过程。②同时,语篇被看作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既重视语言形式、又关注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语篇各个成分和层次的联系,它研究语篇中的语法规则、语篇规则、交际规则和策略。McCarthy说过“语篇分析是关于语言和它使用中语境的关系的学问。”③Blommaert也认为:“语篇是行动中的语言 … 在我看来,语篇包括所有形式的与其相关联社会、文化和历史模式的语义活动以及语言使用的发展过程。”④因而语篇是致力于语言在交际中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语篇分析的具体方法包括了衔接(cohesion)、连接(coherence)、语境(context)、文化(culture)四个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互为联系和相互关联,是语篇分析的一个总体,缺一不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下面我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语篇分析的方法。

2.1 衔接(cohesion) 2.2 连贯(coherence)

连贯虽然也强调言语之间的一致性,但主要着重于语义上的连接。虽然有时也有形式上的痕迹,但读者更注重的是在语篇理解中整体的心理表征。而这一整体的心理表征只能通过连贯来实现,而非衔接。McCarthy说:“衔接只能导向连贯, 而连贯是读者在阅读行为中产生的某种东西:能让人觉得语篇有连接性、有意义,而不只是句子的堆积。”⑥连贯是语篇的关键,它能使语篇在读者眼中有意义。它可以是话语中的形式,也可以是读者内心的理解和知识。这就表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就能形成良好的理解。同时,连贯是语篇的总体结构。从分级角度来说,连贯分为两大类: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篇章结构包括:总论细节型、问题解决型、时间顺序型。微观结构则是因果、让步、条件、转折等关系。宏观结构在语篇中处于篇章之中,通常不具有外在的形式,是读者内心知识结构的固有的东西。而微观结构既可以使形式上的,也可以是读者通过上下文推断出句子之间的连贯语义。

2.3 文化(culture)

文化显而易见是语篇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语篇中文化是存在于语言形式之外的,而被读者常常熟视无睹的现象。文化这两种特点对语篇的理解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对于某个社会的成员来说,他们的文化似乎是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承,无需特别解析和认定的东西。这种文化特性在遇上外来者时,其中造成问题和麻烦接连不断,因为不同文化的成员在理解他们陌生的文化时,往往会进行错误的解读。同时,他们在本国文化中并不在意文化在阅读中的重要性这一特点更使误解频频而不自知。所以说语篇分析中的文化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对读者和作者同样重要。然而文化包罗万象,在分析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了解并有选择性地分析其中有用的文化现象既让人困惑又十分关键。 "

2.4 语境(context)

语篇理解离不开语境,即语篇的参与者、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以及参与者互动的时间和方式。语篇解析者需要分清哪些语境因素是相关的,并且能把这些因素串联成一个连续的整体或形成连贯的心理表征。Kress & Leeuwen认为定了语境在不同的解读中的不同种类:“语篇是现实中不同的社会知识体系,通过社会构建的方式我们认为语篇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并以符合语境中的参与者要求的方式生成,无论其语境大如西欧或小似一个家庭环境等等。”⑧由此可见,语境不仅包括背景语境(background),还能表示为前景语境(foreground)。语境除了体现其社会性,还可以是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也就是说语篇中的后部分必定能解析前部分,读者或听者需要根据前面的话语来进行言语交流,从而形成篇内语境。不仅如此,语言语境还体现在语义更新和扩展上,或者说每个语句都是对语言语境添砖加瓦,构成一个连续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语境同时体现了语篇的衔接、连贯和文化这三个方面。

3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从上面的语篇分析理论来看,在衔接、连贯、文化和语境中,语境是穿插其中的主线。因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这四个概念应该是当成一个整体来运用,在具体的的语篇中灵活使用语篇分析方法。下面我就一篇选自《新标准大学英语》课文中的一个小片段,运用语篇分析方法来讲解如何从语篇的角度理解文章。

A few days ago I made a train journey in the south of India. Sitting next to me was a young man who helped to make comfortable by moving his bag to make more room for me. As he did so, he was smiling. The next thing I knew we had settled into our sets and were chatting together about ourselves (in English). He said he worked in Europe, in a science laboratory, and added that living in a foreign country had made him change his body language his facial expressions. By the time I reached my destination we had exchanged email addresses and arranged to meet again. It felt as if we were old friends --- just because a young man had chosen to smile to a stranger on a crowded train.

要理解这篇文章字面上的意义,无论句法结构还是词汇,都不会对大学生构成任何问题,但要透彻完成解读该文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我们首先要从语境入手。在这里先要了解是作者是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有那些文化背景需要认识。因此,老师在具体分析文章之前都是需要向学生加以阐述的。如此,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从前文我们得知作者是印度人,相关的文化背景是印度人是被认为世上最不善于微笑的民族。这样,学生读完该文之后,作者的目的就不言自明了 --- 号召印度人多对陌生人报以微笑,从而改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从文章的连贯性上讲,该文是一篇故事类问题,宏观结构表现为时间顺序:第一句为背景句,后面是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最后是结论句。文章的连贯通过时间顺序词来体现的(as he did so; the next thing; by the time),每个时间顺序有一个具体动作来发展故事的脉络。

最后,对文章的衔接加以说明。文章涉及两个人物,分别用 I, my, we, our, ourselves, 和 he, him, his两组代词来表示的。文章还是用了替代,如as he did so 中的did so,和词汇衔接,如chatting, said, added。文章衔接的讲解能使学生更加明白文章一致性,而不至于对文章的部分产生误读或理解不透。现在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语篇分析不仅可以更好理解文章,同时还能对英语的语篇结构有更深的领悟。

4 结语

综上所述, 语篇分析既是一个理论概念,又是能用于教学中的方法。这一方法如果运用得恰,不仅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且对学生以后用英文行文写作更是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由于语篇分析的发展不够成熟,还需要在不断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和更新。语篇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加强对各交叉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2] Halliday Mak,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 Longman 1976:1

[3] McCarthy, C.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5

[4] Jan Blommaert. Discours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2-3 [6] McCarthy, C.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26

[7] Kress, Gunther R., Leeuwen, Theo Van Multimodal-Discourse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4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更要重视英语听说训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大全(十篇) 关于公职人员禁止酒驾心得体会精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