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

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

小编:

" 书面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必须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所着力培养的。然时至今日,作文教学问题颇多,许多老师对作文指导深感困惑,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到头痛”的感叹。教学的主要问题是:目标过高、个性泯灭;指导过细,千人一面;积累太少,语言贫乏;脱离生活,内容空洞;注重师评,不会自改……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对作文没兴,趣,没愿望,勉强写成则干篇一律,缺少丰富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教师观念落后,认为自己是作文教学的主宰。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决定一切,把学生 从主体地位上一次次推将下来,伤害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创造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他把心理临床治疗原理运用于教学,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刻意指导,而是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注重情感的适应性,双方都真诚、平等地进行沟通。“非指导性”教学充满着人本主义的思想光辉。罗杰斯批驳了历史上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等教育行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完全不干预学生思想,只起组织者的作用。因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和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大纳)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文章应是“写话”和“习作”,是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像作文和应用文。小学生的作文只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笔者在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运用“非指导性”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自我感受,去发现生活的真谛,发现阅读的魅 力,发现表达的方式,倾吐心声,放飞遐想,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习作境界。

一、发现生活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教师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新的理念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走向生活,发现生活,他们才有乐于表达的愿望。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对小学习作教学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我们要领会“课标”精神,明确改革目标,用“非指导性”作文理念进行教学,彻底解放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淡化作文概念,模糊作文负累,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作文”两字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沉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里,在自然放松的

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感悟、体验,去追忆、想像,去剖析、推断,去发现、研究。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写多也可,写少也行,没有字数、结构、体裁的限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觅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发现生活真谛。

1、生活:捅破“作文”窗户纸。捅破写着“作文”字样的窗户纸,就会发现它的背后,原来都是生活:向好朋友讲述游览的经历;向大家介绍自己崇拜的偶像;给喜欢的文章写读后感;

谈谈心中的喜悦、欢乐、忧愁、烦恼……把这些大家在平时生活中能够见到、听到、用到、想到的写下来,原来就是作文。既然作文就是生活,它伴随着入的生活而产生,那么作文也应当会被孩子们所喜爱。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孩子们不光会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还会进一步地学会做人,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编织生活的有品位的人。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尽最大努力,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通知、一次广告招标、一项观察实验……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如有一次组织学生玩“吹泡泡”游戏,老师说:“盆里有肥皂水,现在,请大家拿竹笔套吹泡泡,看谁吹得大,看淮吹得多。”学生动手动脑,情绪活跃。良好氛围形成了,接着,教师引导“泡泡像什么?”学生回答:“像气球”、“像飞船”、“像月亮”……“要是把泡泡当作人,可定哪些作文题?”《泡泡飘游记)、<泡泡旅行记)、<顽皮的小泡泡)、(泡泡王国)、(小泡泡历险记)……每个学生笔下的“小泡泡”各具个性,都活动在各自的小天地里。生活绚烂多姿,如此有趣。学生的习作同样有味,丰富多彩。而离开学生生活的写作,精神上是一种重负的折磨,情感上是一种变态的呻吟,文风上是一种虚假的造作,语言上是一种干瘪的枯槁。长此下去,必然贻误学子,有负时代。

2、生活:领悟“内在”的奥秘。的“真”从何而来?来自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源于对生活内在奥秘的把握。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充满生机也蕴藏矛盾,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谁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谁就能写出真情灵动的作文。教师只有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在“非指导”中让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探究生活的本质特性。眼睛学会“摄像”一一眼睛是最灵敏的高科技摄像机,它可以看到最具细节的地方,每个“摄像机”摄取的角度不同,内容也不一样。如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一朵海棠花,教师除了指导学生看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外,还要引导学生观察更多不易看到的地方:看一看花瓣上浅浅的纹路,柔嫩的花蕊,新开的花儿和枯落的花儿之间的区别。鼓励学生努力发现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长此以往,学生便会练就认真细致的“看”的能力。耳朵学会“录音”——网络时代的今天,网上有了“声音的博物馆”,用声音来还原生活的面貌,记录风 景,只是许多教师忽略了“听取素材”的指导。写两个人争吵的语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说的话应该是不同的。可是在许多学生的作文中,看不到这种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去学会倾听。如布置有创意的练笔活动:根据所听声音写 一篇想像作文;或带领学生到市场,让他们如实记录繁杂之音;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静听庄稼拔节、秋虫呢喃……这时学生会发现,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双手鼻子学会“复印”——除了看和听,摸和闻也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去摸一摸春天的树叶,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轻柔;摸一摸游动的金鱼,让他们去感受生命的灵动……用手摸,也是一种实践与创造。人说“十指连心”,没有十指的探索,心域怎会波澜涟涟?鼓励学生去闻一闻花的芳香,泥的清新,雨水的尘微,阳光的味道……学生一定会感到,原来生活就是这么纯粹,这么近。

心灵学会“感悟”——“无论外界的事物或是内心的变化,都照当时所感到的写下来,这正是记叙文的任务。”(叶圣陶)当那么多的生活感受在学生心里积淀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悟的过程就是灵感的升华,是精粹的沉淀。让课堂安“静”下来,再“静”下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梳理,哪些是自己要用的,哪些是暂时不用的。然后把要用的素材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和老师听。在这里老师是旁观者,是帮助者,是合作者,默默倾听,深切注视,让学生说出最有个性的语言。

二、发现阅读魅力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阅读就是间接的生活。“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我们淡化刻意指导,功夫用在平时,以平等的态度创设和谐的氛围,把学生带到书籍的瀚海中,去活现情景的精彩,去顿悟语言文字的妙处。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默契、少有的感动……通过读书,让自己一次次地和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总有一天,教师会发现他们的笔下不再青涩,已有了些棱角,有了些圆润,这就是在书晦畅游之后的积淀。

1、阅读:恰当把握迁移的时机。在情感共鸣处迁移一一在教学(小珊迪)时,教师先用投影片再现丁小珊迪受伤后躺在床上的凄惨画面,同时播放(二泉映月)配乐的解说词,让学生对小男孩产生了同情" 之心,敬佩之情,不觉潸然泪下。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当你亲眼目睹了小男孩凄惨的命运后,你不想对他说点儿什么吗?教师接着引导同学们以<我和珊迪比童年)为题写篇短文。学生满眼含泪地写出了佳作,完全得益于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这样的迁移,渐入了“润物细无声”的至高境界。

在文本空白处迁移——有些文章的结尾含蓄、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思念、想像的余地,回味无穷,这就是文本的空白。在此进行读写迁移不仅可以使故事得以延续,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力。如《穷人)一文,结尾写桑娜忐忑不安,试探渔夫,渔夫叫桑娜去抱回两个孤儿,此时,桑娜一动不动,拉开了帐子……此时,教师可叫学生续写(穷人)。这样,文章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阅读:努力顿悟语言的妙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读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通过读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品味、揣摩、赏析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读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感悟课文中的关键所在,精妙所在。例如:引导学生品味《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的关键词语“纹丝不动”不仅要联系“纹丝不动”所在的句子,还要联系后文“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通过课文内部与内部的联系,通过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顿悟,而且能提高顿悟的效率。另外,在阅读中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添减词比较,换词比较,变序比较,前后比较,来顿悟语言文字的妙处,学习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三、发现表达心声

作文是学生情感的释放,或是对生活的感悟,或是对事物的评价,喜怒哀乐之情在笔尖喷涌而出,跃然纸上。“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自由表达,主张以学生情感为学生作文的出发点,让学生真正做到在表达时有感而发,多角度立意;各取所需,多种表达方式;不拘一 格,自由选择文体,从而不断体验表达的到位。在作文评改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发展的实际,体现主体性和实践性,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改习作的能力,养成自我评改的习惯。让学生做习作的主人,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给不

2、场面描写:通过描写观众时而为辩手机智巧妙的发言而鼓掌喝彩,时而为自己所支持的一方陷入困境而担忧,时而笑声不绝,时而屏息静听的场面,反映辩论气氛的热烈。

3、神态描写:抓住辩手、观众、老师的神态进行细致描写,反映辩手的神采飞扬,观众的投入,老师的赞许。

4、心理描写:有获胜后的喜悦,也有失利后的伤心,把自己的心理活动真实、具体地写出来。片断训练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感受,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写:①有的把语言描写、场面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有机的结合;②有的重点写辩手的精彩论辩,略写观众;③有的略写辩手,重点写观众的反映……

2、表达:不断养成自改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要把修改的权利还给学生。“‘改’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这是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的。要让学生在作文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改,在修改中学会习作。其次,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让学生发现、学会修改的方法:

(1)自读自改法,学生在完成习作后,教师应倡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改。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让学生利用已形成的语感,针对写作过程中的“过失性语病”,如漏字、语句不通等问题进行修改。

(2)师生共评法。教师在阅读完全班学生的习作后,找出主要问题,形成本次作文评改的标准,出示典型的“病文”,让学生依据标准进行评改。

(3)小组互评。在此基础上依托小组成员间的互读互评,以优带差,促进习作评改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进行点拨引导。

(4)自我修改。当我们进入“自改”环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确“同学的修改仅供参考”,以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筛选他人建议的习惯和能力。

综上所述,“非指导”,不是教师放弃指导,而是教师无时无刻在“指导”。这种指导,贯穿于学生生活、阅读、写作的全过程。这种指导,与一般的作文指导有质的区别,它特别尊重学生人格和尊严,帮助学生自由表达、自我发展,为他们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和条件。因此,这种指导是高境界的指导。

热点推荐

上一篇: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创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