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作文教学:教师要亲自“下水”

浅谈作文教学:教师要亲自“下水”

小编:

"

论文关键词:作文教学;下水文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写“下水文”的不重视以及写“下水文”的时机和形式问题,结合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自己的理论学习,参阅相关资料,提出了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写“下水文”的重要性:既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促进作文教学完成的好方法:同时还就“下水”的时机和形式提出了自己的观念.以期为教师在写“下水文”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师素质,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早在一九六一年,叶圣陶先生就倡导“教师下水”.他说:“‘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亲自“下水”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写“下水文”是自身体验不断丰富,增加写作过程的情感认识的过程,并将这个过程成为师生在知识、行为、情感和生命体验层面上的对话。但有些教师由于一些原因,怯于写“下水文”,即便是写出了文章,或是缺乏真情实感,根本谈不上对学生有切实的指导:或是“下水”的面太窄,不能从各个角度都“下水”,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游泳”并掌握技巧;还有一些词藻、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必要“下水”.“下水”方知深浅。

首先,教师写“下水文”是一个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并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写作功底。写“下水文”是对学生特殊的激励和引导。通过写“下水文”,教师能找到写作的感觉,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也训练了自己,甚至可以从师生习作的对比中,在学生对老师范文的评价中,可以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提高写作能力。所谓“水涨船高”,教师的写作水平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学生一起写作,是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其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独立作文。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写“下水文”是教师与学生主动亲近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为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移情”体验.即当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之后.会更主动与教师配合,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作文指导课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师的文章对学生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因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写作的愿望,有了能够写好的信心,这样就能独立完成写作。

再次,通过写“下水文”,促进作文教学的完成。

教师写“下水文”,为学生提供了示范作用,让学生消除了畏惧心理,能够有勇气“下水”,经历“游泳”过程,掌握游泳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勇于实践。同时,教师“下水”亲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写作状态,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层次指导知道,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喜欢写作,以促进作文教学的完成。

诚然,教师写“下水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还要注意“下水”的时机和形式:

一、把握好“下水”的时机

(一)在学生作文前“下水”。

教师在布置学生作文前“下水”.实际上是提前摸摸“水情”。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写“下水文”是作文教学准备阶段的教学活动之一。是特殊的作文备课。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教师能对此次作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作文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一个更清楚、具体的了解。甚至还能发现原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的设计.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应付学生在习作中提出的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以促进作文教学更好的完成。

(二)与学生同时“下水”。"

教师与学生同堂共写同一题目。不仅是对教师写作水平的检验和写作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不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写作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活动,教师和学生是不同的写作主体,由于情感态度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写作素养和技巧不同,固然会有不同的写作结果。教师要尽量写出能够带动学生思维的文章,尽量在课前准备充分,以免削弱示范作用。还要鼓励学生写新颖、独创性高的作文。

(三)批阅学生作文后“下水”。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教师能够全方面地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就可以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下水”。教师可以在作文讲评课上读自己的文章.让学生评论对照.从中找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比较中接受指导,提高认识,并进行修改,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下水文”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下水文”并不一定非要写完整的佳作,更多的时候可只写几个精彩的片断.一个开头.一个结尾.或仅列一个作文提纲。这要根据某次作文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做到因文制宜。因人而异,这样会提高“下水文”的指导功效。

(一)示例型“下水文”。

这种示例型“下水文”适宜在学生写作前呈现。这会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材料、选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范例。让学生能够消除畏惧心理,理清作文思路,开启思维,找到写作的路径,产生创作的激情。教师同时还能在写作中预期学生写作的困难,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零散型“下水文”。

此类“下水文”宜在学生写作中呈现。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的片段、语句.或是开头结尾.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写作形式的灵活多样,避免写作时照搬照套,千篇一律。同时还创设了师生共同写作的气氛.让学生更加有热情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

(三)反思型“下水文”。

反思型“下水文”适合在学生写作之后呈现。学生写作后,教师根据批改作文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写“下水文”。并让学生评论、修改,找出其中弊病或是要点,总结分析.并与自己的文章做对比,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四)生成型“下水文”。

语文课具有一定的生成性。教学更是如此。而且“下水文”的形式也不一定就是书面的,也可能是口头的。教师预先设想的“下水文”与学生的生成不一定相符.那么教师就要放弃原有的书面“下水文”,现场做新的口头“下水文”。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但却能更好地促进作文教学。

总之,教师写“下水文”是一个“抛砖”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在作文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下水”,还要乐于“下水”,勇于“下水”,和学生一起在作文的海洋中前行,点燃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智慧、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快乐地畅游。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探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