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试析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小编:

"

[论文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从目标、内容和途径三个方面研究了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特殊高等教育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问题重重,究其原因是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以研究“心理问题”为主的理论体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马丁·塞里格曼发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找到了有效途径。当前,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特殊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势在必行。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健康”的概念最早由Maria Jahoda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积极心理健康可以被视为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或被视为人格和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思想由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提出。它是颠覆传统心理学的一次革命,同时也是一场运动,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应从人潜在的需要为出发点,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心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问题的去除,更关键是要帮助人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心理学通过开发个体所固有的积极的心理潜能而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积极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时代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相统一的一种积极的尝试。

二、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特殊高等教育是指对完成基础教育的残疾学生所实施的高级专业性教育,它实现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残障大学生由于其身体或心理的缺陷更使其在认识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从而让其本来不健全的身心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性的发展,在其融入主流社会与普通人群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难以被理解和接受,而产生的被隔离感和渴望被接纳的需求。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积极心理健康模式关注如何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如何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教授他们如何去积极地面对,这是一场科学的“及时雨”,有助于促使其生活品质的提高,同时得到更多积极体验,帮助他们在心理上、生活上获得更多的自我认同,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三、残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残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残障大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他们对人、对事、对己、对社会的积极应对能力和乐观态度,发展其潜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全面提升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针对残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增进主观幸福感。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许多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值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值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差。主观幸福感与财富、事业、地位没有必然的线性联系。人们以往的观点认为残疾一定与不幸福联系在一起,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此,对于残障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与残疾当然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增进残障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在特殊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2.优化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又称为“情商”,是觉察、识别、认识、理解、调节、控制和运用自我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情绪智力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不仅包括对情绪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包括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视力残疾大学生而言,由于视力障碍在情绪方面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急躁、敏感、抑郁、爱钻牛角尖等;对于听力残疾大学生而言,由于听力障碍也会出现敏感、多疑、急躁等情绪问题,因此,优化情绪智力也是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为一般的形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以个体心理为主导的,不仅以主体的心理需要为前提,而且以彼此是否获得心理满足的主观感受为尺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彼此之间体验到关爱、温暖和帮助,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残障大学生如视障大学生由于视力缺陷彼此之间的沟通需要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努力,缺乏对肢体语言、手势语言、表情等的感知,使他们与人交往存在较大障碍,对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产生较大影响。听力障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与普通人的沟通方面,如大多数的普通人是不会手语的,因此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或者即使与普通人有一定的交往,也容易出现交往的焦虑和恐惧。因此,应帮助他们在视力障碍和听力障碍的情况下,学会更好地与人沟通。

<> 4.完善积极人格。人格是个体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等方面的融合。塞里格曼等心理学家最终总结出6种美德和24种人格特质,这些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焦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发这些积极品质,进而使学生拥有这些积极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志,只有具备了完善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残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存在着人格方面的特点,如视力残疾大学生中,有的学生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孤僻、不善与人相处等,大多数学生对待学习表现得非常认真、踏实,可是对待体力劳动则表现出懒惰;有的在对自己的态度上通常表现为异常的自尊、自负或自卑,缺乏自我判断力等。因此,完善积极人格也是针对残障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

(三)针对残障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立体的、多渠道的教育,需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主要通过学生、教师、学校这三个方面的途径来实施。

1.面向学生的主要途径。第一,开设积极心理健康课。针对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大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年级的需要开设序列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较系统地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这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模式,是提升残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它是在辅导者的指导下,向所有参与者提供一个坦诚、相互信任和安全的多维人际互动的环境,使参与者在群体互动条件下亲自体验认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掌握多种正确的社会交往规则和技能,形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可以以游戏、讨论、分享、体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具有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切实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点,实行因材施教。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咨询等方式为学生开展发展性咨询,为学生排解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心理问题,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评估并适时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第四,结合专业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各学科在教学时应结合学科特点和优势,针对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并开发心理潜能,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良好心理氛围。各门课程的教师应增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时自觉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工作。

第五,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或活动,如社区公益活动、慈善活动、义务劳动等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使残障大学生们在活动中释放热情,展现价值,培养他们的善良、爱心和感恩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六,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开展心理主题班会、艺术节、学雷锋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提升自信心和自尊感,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2.面向教师的主要途径。第一,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主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形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第二,教师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教师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只有教师处于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同时教师健康的心理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能创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针对教师开展团体活动或研讨,帮助教师全面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压力与挫折,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身示范,以自身的积极心态影响带动学生。

第三,创建良好工作氛围。通过创建和谐集体,为教职工创设良好工作氛围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工会”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愉悦身心。

3.面向学校的途径。第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要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并且有特殊教育经验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职心理教师主要负责残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教师心理工作及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如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测量、心理诊断等。

第二,积极心理文化环境建设。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它对于残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学校应重视积极心理文化环境建设,它是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立体式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使之相得益彰,让残障大学生的人格在心理文化中得到熏陶,使残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此过程中得以优化。具体措施包括在校园内的所有开放空间(图书馆、宿舍、教学楼、体育馆、食堂、操场等)进行整体设计,营造出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研发、设计和制作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内容为主题的用品,如学生手册、教职工手册、家长手册、各种标识、台历、画册、文具、明信片等,营造浓厚的积极心理文化氛围;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如举行心理文化月(周)、办积极心理简报、幸福心语校园广播室、网络平台建设等。

总之,特殊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残障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及积极健康的环境,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走向幸福。 <>

热点推荐

上一篇:简论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