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教学的思考

小编: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差。鉴于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52年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至今,数控机床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广,对该专业的学生的要求也从之前的机械理论+实践操作转变为集机械理论、实践操作、软件编程、电子控制于一体的多元化需求。为此,探讨实施新的数控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作者根据在数控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现今专业特点,对数控专业教学阐述几点浅见。

关键词:中职;数控;理实一体;企业需求;人才培养

中职专业技能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能准备,又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学生以后的长足发展服务。因此,单纯的技能教学已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无形的东西本身就渗透于常规技能教学中,再加之专业要求日趋复杂化,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如果教师一味按部就班地进行理论加实践的教学,学生不但会故步自封,学习效果和接受能力大打折扣,而且在以后就业过程中也很难适应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这无疑是顺应时代的需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对此我十分支持。

一、采用理实―体化教学新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经历了中考失利后,自信心不足,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对学习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在此前提下,如果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势必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方法,该教学方法打破了不是理论课就是实践课的单纯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做与学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车间就是课堂、课堂就在车间。教师在布置一个任务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程度,适当放入关于相关学科的问题,学生在做任务的同时,不断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当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负责授业解惑。如此学做并趋、理实共进,学习效果就显而易见。

当然,就现在中职办学条件而言,要想做到在校期间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那是不切实际的。而学生在校期间一味地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那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两厢而言,矛盾似乎就解决了。在专业学科当中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数控机械基础”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还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知识作为专业的入门知识,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像“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与操作”等课程既有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能操作数控机床,具备一定的加工能力。这样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为:首先教师将班级的学生按层次分为若干个小组。(视学校的实训机床分小组)然后给小组布置课题,教师先对课题进行工艺分析,然后提出加工要求,设定加工时间。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小组布置不同的课题,然后由各小组独立完成。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先由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解决。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入下一个难度增加的课题,不能完成的小组继续该层次课题,直到加工合格为止。当遇到比较共性的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指导老师集合全部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细解答,然后重回课题中。另外,对实训车间的布置也必须合理,车间边上需设有理论教室,教室里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计算机。这样既方便了理实学习的结合,增强了学习的机动性,又优化了资源配置,节省了学生往返教室与车间的时间。

二、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最终都是为学生以后就业服务的。而传统的数控教学,往往都是形而上学,沿袭一套既定的教学方法,以考取技能等级证书为主要培养目标,练来练去都是那么几套图纸,对学生掌握技术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到了工厂、企业工作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又要重新学习企业的一整套加工流程和操作方法,从头再来,在时间和资源上都是一种浪费。

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就是要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扬长补短,使学校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输送人才。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打破常规的学校只为企业输送人才的合作模式,使学校与企业之间互动,企业不定时派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学校也派出教师到企业学习。这样学校与企业之间就搭建了桥梁,就可实现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共享。

(2)实施中期见习制度。学生在学校完成一定的课程之后,可以直接到企业的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当然,中期见习只是一种适应性的见习,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5天到一个月为宜,一年可以组织一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为今后的校内学习寻找方向,也为毕业以后就业打下一定的工作基础和心理基础。

(3)成立校企科技研发小组。一般企业里的技术工人往往缺少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学校里的教师往往缺少实践经验。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新技术新方法的突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成立校企科研小组。科研小组由校方和企业各派数名骨干组成,也可安排几名学生参加,专门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在攻关中实现技术的提升和数控加工水平的突破,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化专业教师之问的研讨

现今的中职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般都是分开的,这也造就了数控教师队伍有了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之分。而这一现状,造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严重脱节。在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到了车间大多数都派不上用场,或者学过的知识在实践操作时根本发挥不出来。而在学习实践操作中没有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就像盲人走路,举步维艰。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化数控专业教师之间的商榷研讨,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所谓的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就是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职能,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合为一体。比如,上“机械基础”“械制图”课的教师,可以负责学生钳工和普车的实训;上“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编程”的教师可以负责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实训。这样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就有了很好的衔接,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安排实践操作和理论教学的课程,学生学起来也就事半功倍,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当然,单纯地如此安排教学,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各学科之间相互分离、教学进度不一导致学生实践操作学习困难等,如此就要求加强各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商榷研讨。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各任课教师每周开一次教学会议,制订下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地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步,将书本上学的知识马上应用到机床上,对实践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这样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使实践操作更加得心应手。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备课管理需要怎样的改革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产品设计质量分析报告(通用16篇) 最新洗碗筷英语 洗碗筷教学反思(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