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实施动态评价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实施动态评价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小编:

摘要:相对静态评价而言,动态评价更符合工程学习规律和工程人才培养理念。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工科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开展动态评价,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价;工程人才

一、动态评价的特征及理念

学习评价是必要的,它一方面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的来源,另一方面给学习者以反馈和回溯的机会,推动学习者的反思。当然,学习评价也是重要的,具体表现为评价所形成的学习文化氛围会影响学习者的动机,进而影响学习质量。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学习评价绝大多数仍采用的是静态评价(Static Assessment)。静态评价只着重测量学习者学到了什么,而不知学习者是如何获得知识;只看到学习者学习结果的优劣高低,而不知学习者获得如此学习结果的内在原因。静态评价方式既不符合工程学习规律(学习者工程专长发展呈螺旋式),也与“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工程人才培养理念相违背。

因此,高等工程教育的学习评价应该更关注动态评价(Dynamic Assessment)。动态评价最初是由卢里亚提出,由于其关注学习者的发展,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静态评价比较而言,动态评价具有以下不同:一是评价对象方面,动态评价是以学习者学习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而静态评价是拿学习者与他人比较。二是评价焦点方面,动态评价的焦点是:学习者如何学习,学习质量提高途径和需-要克服的障碍有哪些,提高幅度有多大;而静态评价的焦点在于学习者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在所有学习者中处于什么位置。三是评价过程方面,动态评价关心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会对其学习表现予以反馈;而静态评价关心学习者最终学习结果,对其学习过程不做任何反馈。四是评价者角色方面,动态评价的评价者在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会教给他们元认知策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发生改变;而静态评价的评价者保持中立状态,不进行任何干预。

实质上,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评价文化。前者注重评价的标准化、定量化,强调对学生的管理;而后者注重评价的个性化、定性化,强调对学生的授权。

二、动态评价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工程人才成长有其一般的规律,但不同的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规格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华南理工大学鼓励不同的专业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适合本专业的评价模型,探索开展动态评价。

1.构建“工程专长成熟度模型”,探索软件工程人才的动态评价

“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称CMM)最早是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于1987年开发成功,用于评价企业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我们综合亚历山大的“领域学习模型”和安德森的“技能获得三阶段论”,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思想,构建了“工程专长成熟度模型(Engineering Expertis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称为EE-CMM)”。

在EE-CMM模型中,工程专长成熟度等级划分为四级:新手、熟练者、胜任者和专家。各等级特征描述如下:(1)新手阶段。学习者记住了一系列与问题解决能力相关的认知性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但这些知识既有限又缺乏彼此联系。面临设计任务时频繁使用表层策略。此时,个人兴趣很难有机会生根发芽,因而需要依赖情境兴趣以保持初学者的关注度和激发他们的潜力。(2)熟练者阶段。学习者通过不断尝试,掌握了一些程序性知识和反省性知识,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性知识并不能完全代替认知性知识,三类知识处于并存状态。“该阶段主要发生两个事件:第一件是最初的错误理解会被逐渐发现和改正,第二件事是成功操作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被强化。”在这个阶段,个人兴趣得到有效培养,但仍离不开情境兴趣。(3)胜任者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知识发生了量变和质变,此时学习者不仅掌握了大量的认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性知识和人际关系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在结构上实现了综合。面对设计任务,学习者混合运用表层策略和深加工策略进行深入学习或探究。学习者解决相同或相似问题时变得越来越自动化和迅速。此外,这些知识和策略的变化提高了学习者在工程领域的个人兴趣,而降低了对情境兴趣的依赖。(4)专家阶段。学习者不仅掌握了宽厚的知识,而且能够创造生产某些新的知识。学习者对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已经相当精通,并能快速、高质量地解决。此时学习者使用的策略水平比较高,几乎完全属于深加工策略。此外,学习者的个人兴趣非常高,不再依赖情境兴趣也能在该领域进行长时间的高水平投入。

运用上述模型,我们对工程专长成熟度建立了量化公式,并在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探索实践。

例如,某门课程权重系数为1.5,课程要求中的某项素质为II级关联,某学生在此项素质评价中获得5分,那么该生在该课程的素质得分为:5×0.7×1.5=5.25分。然后,该生在该课程所有知识、能力、素质指标上的得分之和,就是该生学业成绩。最后,通过计算该学生在某一阶段所有课程学业成绩之和,就可以计算出该学生的工程专长成熟度。

如果某级别学习者在工程学习中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并通过了实施效果评估,达到目标值,则表明达到该级别水平,可以通过学习争取进入更高一级。

2.构建“基于角色驱动的人才成长模型”,探索信息工程人\才的动态评价

在信息工程专业,为能帮助学生个体看清自身角色定位,我们把学生进入外部系统(社会)将扮演的特定角色进行细化,分解为四个层次:跟随者、执行者、组织管理者和领导者,从而构建了“基于角色驱动的人才成长模型”。

在“基于角色驱动的人才成长模型”中,四种角色的知识系统、经验系统以及自我意识系统均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可以看出,从跟随者、执行者、组织管理者到领导者,这四种角色的知识系统、经验系统、自我意识系统都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利用递进的层次关系,我们便可以将培养目标量化,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清晰地见证自己的成长――自我角色定位的提升。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信息工程专业设立若干个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及兴趣参加某个项目。每个项目吸纳3~5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其次,根据学生在创新项目中的综合表现,对其知识系统、经验系统及意识系统的成长程度给予具体评价。(1)知识系统:指导教师列出项目研究内容的相关知识点,并制定每周每位成员需要完成的内容;指导教师每周根据项目组每位成员的完成情况对其作出等级评价,如A、B、C三级。(2)经验系统:根据项目研究进展,每两周组织一次阶段成果汇报,由指导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汇报内容的总结与提炼、成果的表现形式及现场的语言表达及表现等。(3)自我意识系统:一方面,指导教师综合每个阶段研究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情况,对每位成员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其意识系统评价等级;另一方面,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互评也作为自我意识系统总评之一。两者以一定权重相加后即为所评结果。最后,所有评价结果通过二维坐标(纵轴为评价等级,横轴为学习时间)以曲线形式展示给学生。

3.构建“基于学习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探索工业设计人才的动态评价

为满足智能化与信息化时代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工业设计专业以校内外优质工程教育资源为依托,以“1+3”模式为基本框架,设立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班(下简称“实验班”),在本科阶段培养一批具有扎实交互设计知识和综合创新设计能力,良好的人文、艺术与技术素养,卓越的领导者素质,前瞻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实验班实施“基于学习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既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程度。该模型具体内涵如下:设学生综合学习绩效为s,理论学习绩效为c,实践创新绩效为K,则s的计算公式为:

理论学习绩效C的计算有以下说明:①计算的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②所有课程均按学生首次考核取得的课程成绩计算;不及格、不通过、重修通过、重考通过的课程百分制成绩为0;③经批准缓考通过的课程百分制成绩可以计算在理论学习绩效内。

实践创新绩效K的计算公式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综合学习绩效排名后15%的学生,必须在下一个学期初参加工业设计专业组织的“退出答辩”,根据答辩成绩决定其是否退出实验班。

三、几点思考

首先,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学生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样需要经历螺旋式发展、逐步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实施动态评价,不仅符合工程学习的认知规律,而且符合工程人才的成长规律,将有助于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其次,就动态评价的受益面而言,学生当然是最大的受益者,而教师、管理层面也可以从中受益: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途径或障碍,可以及时反思教学行为,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方法或手段;管理层也可以及时反思学校在学习支持环境方面有哪些不足,从而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最后,动态评价仅仅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实质上,从卓越工程人才成长的角度来看,高校还需要加强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设置、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持续投入、教学方法与考核形式的改革创新,从而为工程人才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载体。

[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实践共同体模式下的卓越工程师成长机理研究”(DIA150303)、2015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生活世界视域下的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校级产学研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项目“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阶段教学设计及学习机制研究”的部分成果]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记者阅读文史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