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正:我们的舞台,永远不随波逐流
王方正的书包里常放着两本书,一本是余秋雨的《观众心理学》,上面划了很多重点,还有一本是毕飞宇的《推拿》。
王方正对于话剧的最初印象是:“我初一时,学长们演了课本里的一出剧,叫做《变脸》。那时我也不懂什么是话剧,只觉得故事特别好,很感人,看了就想哭。”
初二,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方正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部话剧《青花瓷》。“本来大家说要唱《青花瓷》,老师希望有别出心裁的想法,我就自己写了个剧。还在里面演了一个鉴定师。”
《青花瓷》的反响很好。“一次放学回家,我听到学妹在唱剧中的歌,她们看到我走过来,瞬间愣在那儿。我若无其事地经过她们,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尖叫,心里还是挺开心的。”王方正有些不好意思,“不过初中时,我并不知道怎么算演得好、演得坏。对于舞台、剧情、人物形象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我什么想法都没有,觉得把观众看乐了就行。”
后来,王方正被保送到杭高,他马上加入了杭高的钝化话剧社。“刚入社时,我演一个端茶送水的小角色,一句短短的台词,练了好几十遍,但后来演的时候还是说错词。”
高二开始,话剧社进入了王方正的时代。仅一年,他就深度参与了五六部话剧。当被问到最满意的作品时,王方正从书包里拿出了一个剧本:“这是我最近在准备的一部剧,《肖像画》,马上要去参加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的比赛。”对于王方正而言,最满意的作品永远都是正在准备的那一部。
《肖像画》的主角是两幅肖像画――少年与少女,他们希望挣脱被束缚的生活,然而,当少年想把少女带走的时候,少女放弃了。最后一幕灯光亮起,两个人还是端坐在画框里,沉默不语。
“我和小伙伴曾经争论过这个结尾,少女到底跟不跟少年走。小伙伴说,要走。我说,走了,说明我们勇敢挣脱了枷锁,但是不走,能反映得更多。在现实世界中,人和艺术品之间存在着不和谐的关系。艺术品不该成为被分析、被围观的东西,它们是美的象征。”
现在,已经进入高三的王方正开始考虑未来:“话剧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还挺幸运的,一直比较顺,我知道以后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无论怎样,我都会爱着这个舞台。”杭高的钝化话剧社成立于2002年,钝化的本义是:当铁和铝碰到浓硫酸,表面就会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可以防止被进一步腐蚀。如今,钝化社已经在王方正的生命中打下了烙印,他对自己承诺,不管外界的潮流怎么变化,都要守住自己的初心,不被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