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对考生思维“断路”的诊断与分析

对考生思维“断路”的诊断与分析

小编:

摘 要: 从高考阅卷统计数据,阅卷教师随笔记录中发现考生思维切入点靶向不准、思维逻辑紊乱、思维路径不畅、语言表达不清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活跃考试思维,强化考试能力是备考的重点。

关键词: 思维断路 短路 迷路 歧路 完善思维

一、试题再现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科综合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①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②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③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④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二、考试思维断路是造成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考试思维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科学、规范的思维途径与方法能使审题者顿悟,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否则会使审题者误入歧途,答题难以继续甚或与原意相悖。

1.不能有效理解命题用语可造成考生思维断路

试题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是在暗示考生回答问题所要借助的知识、材料,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该类提示语可以出现在题头、表头、图例中,也可以出现在试题设问中。试题设问中出现的“分析、说明、简述、针对”等命题用语,是试题对考生答题方式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对考生答题发出的指令用语。“活动的沙源;起沙原因;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防治措施”等命题用语,是试题设问中最重要、最能体现题目考查意图的词语,它表达了试题考查的核心,决定着答题的内容,是设问中的中心词。“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上述沙源冬春季;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该路段的风沙灾害”等限定词,是对问题中心词(问题或问题背景)起限定(限制)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答题的范围、答题的方向。只有理解设问中的行为动词,才能知道试题该怎样答,答到什么程度、什么层次。只有审清中心词,才能理解问题的内涵,领悟命题考查的意图。只有明白限定词,才能框定答题范围。忽略限定词,答题往往会偏离要点,答非所问。

考生只有深刻理解设问中的指令词、限定词和中心词,并对这一词组有正确的解读,才能明白答题借用材料,明确命题考查意图,把握问题指向,知晓答到什么程度。考生若不能理解命题用语,针对试题的靶向思维就无法启动,思维的逻辑性与全面性就无法实施。

2.缺少生活经验和生产体验常使考生思维短路

第(3)小题,考生因对铁路结构组成和运行列车认识不到位,导致漏答或错答。铁路结构组成一般包括路基方面、铁轨方面、列车通信设备及车辆等。风沙活动的影响表现为侵蚀、沉积及能见度降低。将风沙活动的影响与铁路结构组成关联思考,是破解这道试题的关键,缺少生活、生产经验已经成为制约考生答题的短板。“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成为高考考查的新常态。贴近生活、生产,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向学生拓展上述相关内容是适应高考的必然选择。

3.考试能力不足可使考生思维迷路

考试能力是考试思维的基础,考试能力包括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该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试题信息的能力。获取试题信息需经过三个思维过程:发现试题信息、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依据试题考察方向,提取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分析沙源,就是把沙源分解,在图形限定区域内搜索相关地理事物是获取信息的关键,错那湖东北部有桑曲、巴索曲两河流入错那湖,有湖、河、河湖三角洲。冬春季该地冰雪融水及降水量减少,河、湖水位降低,河滩、湖滩、三角洲裸露,这些滩地及三角洲就是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再结合所学知识及设问,给获取的思维信息找到依据。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考试思维的基础,获取信息的方法是考试思维的保障。

缺少获取信息的方法与灵感,对试题所给的信息视而不见,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缺乏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解读、归类与分析的能力,不会用解读的信息分析、回答地理问题,对解读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正确的表述,这些都会造成考生思维断路,造成考生答题失误。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该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起沙要从大风(风力)、地表干旱、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三个方向思考。考生先形成一个粗线条的思维框架,再从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所学知识为思维结果找到论据。如文字材料: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或冬春季盛行西风。图形材料整合:西风经过湖面,湖面摩擦力小,风力大,冬春季气候干旱,地表缺乏植被保护等。答题思维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前提,在思维有了框架的基础上,才能调动、运用、整合知识。考生不会运用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不能将试题设问与试题信息、大脑“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构建一个逻辑关系,是制约考生思维的瓶颈。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描述和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属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描述类试题。风沙活动是“因”,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是“果”。风沙活动是指沙尘暴,风沙流动过程中对高出地面的物体侵蚀、撞击和摩擦;在相对低处可沉积、埋没,风沙使能见度降低。表述无条理,脉络不明;表述无层次,主次不分;表述不简约,文字组织不简洁;表述不完整,不能将试题信息、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巧妙相接,这些阐述或描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源产生于考场思维。全面了解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变化及产生的影响是阐述或描述地理过程的前提。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发展过程,空间分布、外部特征等规范表述,是考生必备的考试能力。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找出造成风沙灾害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提出的措施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应从人类活动方面寻找措施,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该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生成灾害的原因与提出的措施不构成因果关系,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逻辑思维紊乱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不足,针对试题的思维就不能启动。若不能有效整合知识,就不会形成全局思维意识,其他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描述与阐述是考生对考试思维的细化、整理与表达。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是高考能力考查的最高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应用。考试能力不足,思维就会茫然,对待试题只能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三、错答、漏答说明考生思维未进入正路

1.考生表达错误呈现

第(1)题:地质疏松不给分,过度开垦不给分,泥沙多不给分。

第(2)题:山低摩擦力小不给分;西风不给分。

第(3)题:路基风化不给分;影响列车速度、方向;交通事故多不给分。

第(4)题:植树造林,防护网、防沙栏不给分。不答具体措辞,只答工程措施、阻沙措施、固沙措施、生物措施6分只给2分。

2.高考阅卷组不给分的原因分析

(1)用现象解释现象:地理现象与另一地理现象之间不一定构成因果关系,不存在上位知识与下位知识的推理关系,“泥沙多”与沙尘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西风”与“起沙”,不存在逻辑关系,强劲的西风才是“起沙的原因”之一。

(2)用原理代替分析:考生试图用“山低摩擦力小”解释冬春季起沙原因,摩擦力小与“风力大”能构成因果关系,摩擦力小与起沙现象不构成因果关系。利用原理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讲清楚原理对问题的影响过程或途径,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将原理的影响扩散开来。

(3)用概括代替具体:具体就是要求答案与问题之间保持对应的关系,该答案只适用于该题目。植树造林可防风固沙,但青藏高寒地区不宜植树造林;防护网、防沙栏不能防沙;只概括回答工程措施、阻沙措施、固沙措施、生物措施,不答具体措施,答案针对性不强,本题共6分,但只得2分。

(4)概念混淆或错误:沙源地答为“地质疏松”、“过度开垦”;风沙“侵蚀路基”错答为“路基风化”。

思维是一种能力,提高能力需要学生自身体验,反复摸索与感悟;考试思维是概括性、逻辑性强的抽象思维,依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很难养成。培养考试思维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总结,同伴交流与合作;需要科学的方法,不断地反思与感悟,才能逐步养成。命题思维与答题思维是一对逆向思维,让学生站在命题的角度,从命题视角切入,用命题思维引导、建构学生答题思维,用命题思维完善考试思维,不但转变学生的思考方法、学习方法,而且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命题思维和取向的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获取试题信息的灵感,感悟命题与解题思维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阐述过程的能力。经教学实践证明,这是医治考生思维断路,提高考试思维能力的“新方”。

热点推荐

上一篇: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企业集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