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借语文导学案之翼,张学生思维舞蹈之力

借语文导学案之翼,张学生思维舞蹈之力

小编:

语文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语文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凝聚着教师的心血和集体的智慧,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使用导学案教学意在遵循“以生为本”之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懂得创造”。 但导学案编写时的习题化、共性化、内容和盘托出化倾向造成课堂上学生发言时的思维含量少了,思维品质低了,思维张力小了。

怎么办?盯准课堂教学流程,从常见环节中训练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舞蹈。

一、“课堂导入”不可忽视

因为借助导学案让学生进行了课前的自主预习,学生不但知道课文标题,更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故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人教版八下第3单元《大雁归来》一课,依然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4课《大雁归来》”。接着按兵不动无声地板书课题――大雁。眼尖的学生即刻大喊:老师,课题错了,应该是大雁归来。教者可故意问:有区别吗?能省掉“归来”二字吗?学生立即开始思考。两分钟后即出精彩:有区别,课题若叫“大雁”,仅是一个单个的名词,一看就能猜出课文在单纯地介绍有关它的知识;而“大雁归来”,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大雁”,谓语是“归来”,不仅介绍有关大雁的知识,还包含着作者对大雁盼望、喜爱的情感。尤其是“归来”一词带有拟人色彩,把大雁当作我们人类的同伴、亲人、朋友来写,能唤起读者与动物亲近、和谐相处的情愫。听!还没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即能抓住内容,体会主旨,思维在不断闪光,继而掀起课堂学习的波澜:这就是导入时的巧妙心思。再比如上人教版八下第3单元《喂――出来》仍是直接导入,板书课题,省时省力。但接下来,让学生全体起立,双手对接做成喇叭形,头朝地下,大声喊出课题。学生兴奋不已,音量达到最高,且表情姿态各异。课题读完后,问学生“为何要叫喊?”“课题上的‘――’怎么读”“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学生纷纷抢答:“课题上的破折号要读出延长音,表明叫喊的时间长,符合生活情境。之所以要喊叫,是因为洞太深了,喊高了是希望能听到洞里的回声。我是带着好玩的感情来读的,因为我想看看洞里到底有什么会飞出来”;接着带着“害怕的感情”“痛苦的感情”“悔恨的感情”“自责的感情”“难过的感情”等不同的表达纷纷涌出,原因都能围绕“人类包括自己曾经对生存环境的漠视,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惩罚”来思考。瞧,学生的思维在上课伊始就出彩于课文标题,这全得益于导入时的匠心。

二、“内容感知”变化形式

学习任何一种文体,预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对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要求。只是因文体不同,完成上述要求时语言表述不同罢了。如,记叙文会问: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什么内容(故事)?说明文会问:这篇文章围绕说明对象说明了什么(哪些方面)内容?议论文则会问: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是怎样的?请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对课文进行梳理。“内容感知”环节,如出现在记叙文文体教学时,在导学案上一般会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这样的问题形式呈现,更高一点的要求则是“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请用不超过 字来概括文章内容”,或“请摘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内容(描述画面)(梳理情感)”等。学生的思维将在教师指导的方法引领下,向纵深处发展。如在教学人教版七上《济南的冬天》,内容感知的问题是请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在回答出 “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等不同精彩答案后,教师紧接着追问:“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哪一个最适合于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呢?这个有趣的问题一经抛出,接着就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可谓巧具慧心。再比如:学习人教版八下第6单元《岳阳楼记》一文第2课时,在前一课时翻译课文、弄懂大意的基础上,导学案设计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篇散文的内容”。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进一步追问:“你能否先摘录文中(2~4节)写景的四字短语,然后用其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本节内容?”至于用哪个短语最合适,在学生陈述出各自理由后,教师可提醒学生这样的短语一定要能概括出所描述的画面内容。最终经过揣摩比较,得出“气象万千”“春和景明”“淫雨霏霏”三个短语分别概括2、3、4小节最合适。接着再请学生选用每一节所摘录的短语,进行画面描述时,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语言表达散文的意味非常浓郁,对课文进行深读、厚读、美读的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由“内容感知”这一原点出发,继而随着教师追问(导学案上并没设计出,教师借助留出的空白、灵活发挥)圆满完成,让课堂生成出了学生思维中的“气象万千”的景象。

三、“语言品味”重锤敲击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懂得将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预设为课堂教学重点,也更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品味的现场生成。故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步骤会设计出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要求的训练题。集体编制导学案研讨过程中,教师们都会从“词语运用(词性、轻重、大小、褒贬色彩等)、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刻画人物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方式、人的感官、句子韵味”等多个角度让学生进行语言品味、赏析。并且教师在导学案上也先给出方法,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去思考,思考到何种程度,表达时的格式规范也一一呈现。课堂的爆炸点往往也集中在这一环节。因为对语言的品味往往会因学生、文本及师生互动的差异而呈现出偶然性、差异性和意外性,而这些课堂的火花恰恰是学生思维最爆发的地方,教师若能相机点拨,引导,转换,学生的思维会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如教授人教版七上何其芳的《秋天》,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是:诗歌第一节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中“栖息” 一词如何理解?这一句比拟修辞有何作用?学生能回答出“栖息就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比拟修辞概括出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秋天形象化了,创造出松弛、娴静的氛围”。学生的理解是准确的,但为了进一步凸显诗意,传达出诗人对秋天、秋天对农人的特殊情感,笔者再设计出了一个问题:请展开想象“秋天(秋伯伯、秋奶奶、秋姑娘)”来农家做客的情景,可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学生先独立思考,接着小组合作,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展示的和点评的学生一样精彩,赢得阵阵掌声,这样的深度设计就是将“栖息”一词活化了。

语言品味这一语文教学重点,标点符号这种无声的语言也传递出了丰富的表情和内涵,而学生的思维舞蹈之花也会在此开得繁盛、灿烂。例如:学完人教版七上第1课《在山的那边》,第2课时行将结束时,笔者追问学生:诗中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一句后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你能展开畅想吗?学生兴奋不已地给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我看到了矫健的勇敢的海燕在大海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是多么想飞呀。”“我看到了轮船在宽阔的海面上行驶,风帆已鼓满扬起,我想让它载着我去更遥远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啊,海水无边无际绽放蔚蓝,天空的云朵轻盈飘逸,‘海天相接’‘海天相吻’这两个词语描绘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看,不期而遇的课堂精彩、思维之花就这样迸发、摇曳、绽放在课堂中让人心旌摇荡,愉悦满足。

借语文导学案之翼,让语文课有期待,有深度,有温度,一定得落在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上。让课堂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这场旅行,也会因为有教师对导学案的精心设计和智慧使用,发现无限风光,呈现更美图景。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中语文小说类作品教学导引刍议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