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浅与深,表与里,点与面

论浅与深,表与里,点与面

小编:

" 论文关键词:突发事件;矛盾;对策

论文摘要:近年重大突发事件频繁,其影响范围大,受众关注度高,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所以天然的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媒体肩负着舆论引导之责,正确、高效的报道突发事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突发事件因其具有不可预知性,要求迅捷公开信息以避免谣言,报道中记者容易流于表象,碎片化,甚至哄抢新闻并由此造成简单重复。如果能有效处理好“浅与深,表与里,点与面”三对矛盾,挖掘出事件的本质与真相,有点有面,其报道质量将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重大突发事件通常是指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类社会自身的矛盾不可调和的冲突点和爆发点,它以冲突、灾难的形式向人们发出警告,如自然灾害5·12汶川地震、刑事案件杨佳7·1袭警案等。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知性,影响范围大,受难程度深,受众关注度高,容易引发社会的紧张和恐慌,所以天然的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媒体肩负着舆论引导之责,准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突发事件因其具有不可预知性,要求迅捷公开信息以避免谣言,报道中记者容易流于表象,碎片化,浅尝辄止,甚至哄抢新闻并由此造成简单重复。如果能有效处理好“浅与深,表与里,点与面”三对矛盾,挖掘出事件的本质与真相,抓住细节,其报道质量将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一、浅与深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体现新闻的价值,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由于求快求新常容易忽略本质与深层的挖掘,流于浅层的现象报告,其实引导大众做深层次问题的理性思考,是提升大众传媒的深度和厚度的关键。

(一)浅尝不止,敢为人先,挖掘本质

纵观近年频发的突发事件,大部分是“事后追述”,并遵循“先简后详”的原则。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多数媒体先用消息体抢先报道,每天将灾难的大致情况、损害程度、死伤人数一一告诉受众以满足受众尽快获得信息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报道简单、快速,有其明显优势,然而也有其不足,单纯的数据统计满足不了受众的情感需求,在地震过去大半个月后,《南方周末》赫然印着这样五个小标题:学校之殇、重建之思、水火之急、返乡之困、灾区之大。这样的标题各个直指最急切最深刻的问题,文章通过层层追踪,挖掘鲜为人知却又尖锐不已的一对对矛盾,直面最深层的问题。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本质远比现象重要。如果抓现象需要拼时效,那么提炼本质拼的就是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调查分析能力。突发事件很难在现实上预知、避免,与其停留于表象的“知道”,不如去解决深层的问题,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矛盾。6·28瓮安袭警事件,《杂文报》7月15日就曾有评论:最近袭警事件频频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点不能忽视,这就是一些地方党政不恰当地把公安机关当作解决社会矛盾的万能钥匙……干部工作不作为、不到位,一出事,就把公安机关推上第一线,公安机关俨然成了政府的家丁,不论大小事情都拜托于手铐警棍……如果继续下去,我相信,群众的不满情绪会越来越深,被黑恶势力利用的可能性还会更大,袭警的事还会发生。作者由瓮安县群体袭警事件的表象直指事件发生的深层根源,一针见血地指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这对社会健康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具有及时的指导意义。 "

(二)迅捷反应,理性悲伤,深层报道 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除了及时快捷信息公开外,还应理性地把持住情感的波澜,客观、冷静、深层的报道灾情,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辨这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报道方式。我们将2008年发生的南方冰灾和汶川地震报道作比较。湖南卫视冰灾报道投入了大量人性因素,成功打造了民生政府形象,但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面上的东西多,深刻的内容少,报道只是停留在“感动”,以情动人上,受众被记者拍摄的一幅幅画面感动得泪流满面,但很难从媒体传输的铺天盖地的文字、图片、数据、视频中准确把握灾害到底有多严重,为什么南北大动脉会中断,灾害将对未来社会带来多大影响。而几个月之后的地震报道央视则显得成熟稳重得多,全面客观快速反应事实之外,更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新闻除了报道群众受灾害的程度和政府救灾行动的快速与力度外,还涉及到怎样应付灾后的传染病,受灾同胞特别是孤寡老人、儿童的心理问题,救灾物质是否到位,以及稳定灾区生活生产等一系列突出而又深远的问题。其中心理学家就灾后人民群众的心理救治专门成立一个机构长期进行医疗和研究。在央视《爱的奉献》大型赈灾晚会上,主持人面容沉静,但平静的下面能感受到蕴含着极度的悲痛。如果主持人将一些感人的细节一再放大,那是轻浮的表现,大灾难面前,我们泪流满面,我们更要擦干眼泪,从容面对,媒体更应在舆论上引导人们积极的情绪,理性的表达。2008年两次重大自然灾害赈灾报道,从煽情到冷静,从泪眼到凝重,现象到本质,从表面到深层,中国媒体、中国新闻无疑又前进了一步。

二、表与里

重大突发事件因为不可预知性和突发性,记者没有过多时间斟酌报道的内容和方式就要冲到第一现场快速发布稿件,这对记者提出更高要求,低水平记者可能只能做数据、概貌等表面现象的报道,因基本功底不足“嗅”环到被表象蒙蔽的真相,而高水平的记者越是突发越能激活其潜在素质,既能迅速、全面报道事件的发生与经过,更能敏锐嗅出隐藏在表象后的真相。面对突发事件,记者必须要有沉下去的勇气,运用自己的洞 察力和调查基本功,本着正义感和责任心,公正地寻求隐性真相。

(一)对真相的追求是新闻本位的回归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对真相的追求,对透明度的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新闻本位的回归,媒体也只有客观真实的报道才能更好的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9.11事件”央视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而是观望政府的态度:“非典事件”政府隐瞒真相,直到事态严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开始报道;“拉萨事件”媒体也是在很长时间后才对外公布消息;而“汶川地震”中国媒体开始懂得站在更为客观的立场上记录客观,报道真相。

媒体对真相的追求需要高质量的新闻专业素养,更需要勇气和胆量。大多数突发事件牵涉个人及部门利益,对各方面责任追究等不可避免,这也就给记者采访加大了难度。可是若一次重大突发事件不能给人以警醒或教训就被人淡忘是人们的疏忽,更是媒体的失职,新闻事业的崇高就在于对人类社会的高度关怀与责任,媒体既然背负着社会责任,也就自然有了挖掘真相,追踪原因的任务。《南方周末》曾就汶川地震质疑地震局:到底是技术有限还是大意疏忽;为什么更多的人将“最牛的希望小学”与顷刻间倾倒的教学楼做对比;这样的地震真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浩劫吗?如果是该怎样把灾害影响减轻到最低?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新闻人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新闻这一专业本身的要求。地震报道中我们也看到(尤其网络媒体)大量煽情和血腥的画面,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的新闻事业在不断发展,敢于公开事实,但另一方面部分媒体为了营造所谓的轰动效应,过分的煽情和炒作血腥场面,难免会夸张事实的真相,扭曲事实,甚至造成人心的涣散,这也是我们公布真相所要注意的。"

(二)区别现象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

三、点与面

所谓“点”,本文主要指细节的报道;所谓“面”,指全方位的报道。要完整的反映整个事件,点面结合很有必要。事实也证明“点”上的报道使作品具体生动;“面”上的报道则全面反应事实。但从最近发生的突发事件报道来看,“面”的报道越来越到位,“点”的纪录,尤其是细节的捕捉往往有所忽略或不令人满意。其实细节是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既能凸显报道者的独特视角,彰显记者的专业水平,更能增加新闻的冲击力,扩大新闻的影响度。

(一)点面结合,增强“立体感”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既要有“面”的横向铺开,也要有“点”的深入挖掘,这样整个新闻报道才具有“立体感”,如果只有面或只有点的介绍都将会使作品缺乏厚度和广度。汶川赈灾报道应该可以认为是至今突发事件报道最成功的一次,得到国内各界和国外媒体的一致好评,其在“面与点”的报道上是比较成功的。比如面上的报道,可以说“能够进入的地方,镜头都到了;想知道的消息,受众都知道了”。全天24小时直播,让受众真正体会到前所未有的直接。截止5月20日,中央电视台进行了长达1390多个小时的现场直播,不但报道了政府的救灾与关怀,也报道了受灾群众创造生命奇迹的艰难历程和骨肉分离的哭声、惊恐和惨痛;除了有对人类关注外,记者的镜头还对准了狗、小鸭子、大熊猫等动物,至今人们也许还没有忘记两只可爱的小狗连续吼叫了八天并不时的舔着主人的嘴和脸,帮助一位老婆婆历经八天苦痛奇迹生还。记者在全面报道的同时把镜头对准某个点,用细节表现状况,其效果自当别论。如“陈坚生命中的最后79个小时”纪录了陈坚在被压时说过的一段话“我要活下去,为了那些深爱我的人……我的妻子还没生,我一定要活着见她……我觉得我命很大,我相信我会被救……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陈坚吸吮记者递给他的可乐后说“没百事可乐好喝。”" 陈坚最后在送往救助点途中因体力不支死了,但这一细节相信看过这个视频的人至今还铭记在心中并被深深打动。正是传媒大量报道了像陈坚喝可乐那样的感动瞬间和太多让人无法直视的揪心画面,观众才真真实实感知到什么是大灾难;也正是因为这些具体到个人,细致到头发手指的细致报道才使读者、听众、观众与灾区人民感同身受,激发起全民族的凝聚力。

(二)巧用细节,软化“硬新闻”

从己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来看不外乎两条线,一是受灾实情报道,二是政府救援报道。冰灾赈灾报道的败笔就在于连篇累牍重复着这两个主题,没有新意,起初人们不分白天黑夜聚在电视机前,没几天就审美疲劳厌倦了,甚至觉得媒体在做秀,为某些人歌功颂德。如何在平凡的单一的主题中提炼新意,抓细节就是理想的方法。主题可以不变,但细节可以层出不穷,不断创新,而细节的描写本身也更贴近人心。6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通讯报道,其中有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温家宝总理赴四川绵阳考察抢险情况时,专门到安置点看望绵阳的转移群众,视察中遇到了一位还差8天就年满百岁的老人陈佳珍。温家宝双手合十,向老人提前祝寿,并俯下身子坐在床边贴着老人的脸大声说,祝您健康长寿。老人握住总理的手说:“你要努力工作啊。”温家宝听了后又认真地对老人说“听你的话,我会努力工作的。”这个细节让人实在感动,感动于老人在遭受如此巨大灾难之时仍在替国家担心,希望国家的总理努力工作;更感动的是老人敢于对国家总理说“你要努力工作”。这位老人在这个镜头下己不再是普通的中国老人而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一个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敢于向各级官员说“要努力工作”,当前我们的国家不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我们都太需要这位老人的这种精神和勇气。细节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细节不是靠虚构掺假,而要深入、细致的深入生活。《北京晚报》的记者拍下了从地震中逃生的女中学生吴金莉面对废墟上尚存的衣柜镜子梳妆的瞬间,表达了人们在最危难时刻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对生、对美的顽强渴望。还有丈夫对临产妻子的深深一吻,被救小男孩的敬礼,截肢小女孩甜甜的微笑,亲人相逢时的重重拥抱,永远等不到主人的一个个鲜艳的书包散落在废墟的课本和悬挂在废墟上的新婚照,都来源于灾区生活的点点滴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获蛟龙,正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感人至深,丰富了单一的报道形式,软化了硬新闻。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是当下热议和备受关注的话题,报道的方式方法日臻完善有赖于新闻实践的不断总结,以上所谈的三对矛盾和对策,期待与同行切磋,更期待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热点推荐

上一篇:基于关联主义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探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