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初探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初探

小编:

"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产生和发展。

学生社团是广大同学依照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群众性团体。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成材环境,提高大学生素质,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目前学生社团发展快,数量多,据调查,仅北京市,全市共有校级学生社团近900个,其中北京大学有115个,全市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正式会员约3万人,占全市大学生总数的18.8%。据估算,每年参加学生社团组织的学生达十万多人次,参加活动的除本、专科生、研究生外,还有部分进修生和青年教师,即使一般高校,学生社团也有十余个,参加者近千人,高校学生社团在新时期稳定发展的根源。

1.是时代发展的反映。过去一段时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对结社总存在恐惧心理,而对结社者也另眼相待,在那种特定时代,这些非正式群体一般不存在。即使存在,其生命力也非常弱小。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人们的恐惧心理逐渐消除。学校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有可能自发地建立起一些非正式群体—学生社团,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反映。

2.社会的需要。近几年来,从社会反馈到高校的信息来看,社会欢迎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动口还能动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的大学生.因此,适应社会需要,发展个人多方面才能,成为在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学生社团的产生为满足这一要求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4.高校有许多有利于学生社团兴起和发展的客观条件。高校使得十年寒窗的中学生摆脱了苦读书的困难,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为学生们提供了发展业余爱好,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其次,高校学习理论性加强,有利于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第三,高校学生居住集中,信息来源广,速度快,反馈迅速,信息交流的结果使学生思想日益丰富,视野日益开阔,行为方式亦日趋符合社会需要。第四,各组织,特别是高校团委的及时指导大力支持,使得学生社团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并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前进。近几年来,高校改革日趋深入,人才需求也不断变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各种社团活动日益增多。

①数量增多。一般高校学生社团少则十余个,多则近百个,包括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学术类、政治类等,而且科技类的社团逐渐增多,专业化更加明显。

②社团发展更加务实、规范。

③社团活动的奉献性增强,很多社团为了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勇敢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同时社团在发展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会员,凝聚会员,得到各方面的认可,作了很多奉献性的工作。如:爱心社的爱心活动,无线电协会定期、不定期的义务维修,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义务服务,时事研讨会的义务展板宣传等。

二、学生社团的特点

学生社团的成员,依靠各自志趣,组成了一个个社团,他们除具有一般非正式团体所具有的组织特点外,在其内部凝聚力的体现上,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1.学生社团知识密度大,容量深,网络性广,渗透性强。成员大多受过专业教育,知识容量大,不少社团跨专业,跨系科,具有较强的网络性,可在更大范围交换信息。

2.学生社团在其内部的凝聚力表现出以下特点。心理的平等性。学生社团中,由于成员间知识,才能地位的近似性,使得成员在自我意识方面确立了自信与平等,这种自信与平等推动着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一个社团之中存在分工,但实质上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同时,彼此间产生的共同语言,共同思想也促使社团成员行为的一致性。

行动的自觉性。作为一个群体,必然具有一定共同的目的和共同规范。因此,在这种共同目的和规范之下,行动的自觉性便成为学生社团的显著特点。组织的民主性.学生社团成员心理,地位的平等性决定了社团组织的民主性。学生社团的负责人是经过成员间民主推举而产生的,其工作决策和活动开展多具有民主气氛。

三、学生社团的作用

学生社团作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产物,它对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完善学生个性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1.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学习、生活、教学的综合反映,集中体现着学校的性质、风格、学生的个性和精神面貌。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因此它必然要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同时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却极不稳定又使得大学生最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左右。近几年来的“家教热”、“经商热”、“社团热”、“下海热”,使得高校学生目不暇接,而现实使大学生们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失落,也促使着同学们建构一种源于自己,属于自己的文化结构—社团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有机复合体,大致可分为物化形态和精神形态或观念形态。学生社团的作用主要在精神形态或观念形态。学生是校园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利用社团的组织,通过多姿多彩的、有声有色的社团活动,接受自主、自立、自律能力的锻炼和行为规范的思考训练,在积极的活动中培养才干,培养真、善、美的文化心态和优良的人格品质,从而使整个学校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生社团对学生成长有着促进作用。在社团中,成员相互提供大量信息,交流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获得信息的途径,这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立体化和多向化;学生社团还有利于培养竞争意识,社团成员通过与别人交流、探讨、取长补短,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这就在社团中造成了一个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有利环境;同时,社团成员在完成一项活动中必须进行紧密的配合与合作,既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又利于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

3.学生社团在完善学生个性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并通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现实中有少数学生个性有严重缺陷,有的狂妄偏激,有的自卑孤僻。学生社团的平等,感情相容,团结协作等,能使有个性缺陷的学生逐步完善个性。

四、引导好学生社团活动,优化育人环境

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其活动内容和范围是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某些方面的补充,作为学校:

1.大胆扶持。学生社团是共青团的外围组织,不但有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丰富活跃了青年工作。由于它自身的特性,使得它在学校环境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学生社团能满足青年合理的文化生活与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应扶持好社团工作。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充分认识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提供必要帮助,协助社团解决本身不能解决的困难,如办公室,部分活动资金等;第三,把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纳入学生骨干培养计划,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自我锻炼的活动。

2.积极引导,严格管理。对学生社团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对于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偏离社会和学校要求的社团活动要坚决控制、取缔。高校共青团组织确定专人负责社团工作,如成立专门的社团部或社团办公室,与各社团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社团的建设、活动情况,指导社团开展工作,端正社团活动的方向。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如社团章程,管理条例,社团定期审查制度,考核评比制度等。在适当时机,可举办社团工作经验交流会,社团成果展览会,社团分级创优活动等。学生社团要积极争取各种科研单位接纳部分社团骨干,参与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的特点。在这方面,各高校的科技协会已初见成效。各高校还可尝试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团的基层组织,可设团小组或团的支部,改变长期按系,专业,班级划分团组织的做法,这样更能保证社团活动的组织性和方向性,这也是适应高校全面推行学分制对现有班级组织的冲击的举措。

3.放手使用。各种社团一经成立,必然有其独立性和相应功能,各高校可利用社团来牵头开展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如文学创作、书画美术、摄影比赛,体育竞赛等,以社团成员为骨干,带动其它同学参与;也1可利用社团的专业性来加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如开展一些专题知识讨论,专项活动比赛,来扩大同学的知识面、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利用社团信息灵敏,交流频繁,沟通渠道畅通的优势、评价团的工作,分析团组织的不足,向团组织提出合理建设,以促进团的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总之,学生社团在高校发挥着积极特殊的作用,各级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的存在价值,积极引导,支持和使用,使之真正成为各级正式组织的补充,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和阵地。

参考文献

1.黄志坚主编《青年组织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

2.刘献若主编《青年社会学》光明日报出版,1989年

3.《学生工作》杂志,1984年第四期

4.西南工学院《高教研究》95年第三期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高校学生社团的地位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