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龙”文化

关于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龙”文化

小编:

"

[论文关键词]龙 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蕴涵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龙”在汉英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龙”为例,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和手段,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起着文化传输的功能。由于生活环境、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不同 .同一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形成 了不 同的文化 内涵 ,而文化内涵的不 同又影响着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本文试对“龙”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作以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英汉民族的文化差异,更好地促进理解和交流。

一、“龙”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龙为何物?

“龙”在概念意义上是一种“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的能“登天”能“潜渊”,人可骑可驭的温驯动物。许慎《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辞源》说,龙是“四灵”之一,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韩非子 ·说难》:“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古人相信,龙经常生活在水中,但“不处网罟之水”(《竟林》引《任子》),“食乎清而游乎清”(《吕氏春秋 ·离俗览》),“倘若川渊枯则龙鱼去之”(《苟子 ·致士》)。

(二 )文化内涵

在华人世界里,大多把龙作为一种最为荣耀的动物,华人都把自己叫做龙的传人。《太平御览》引《春秋合成图》云:“尧母庆都与赤龙合昏(婚),生伊耆,尧也。”尧、舜、禹都是传说中的上古的贤明君主。远古神话中,有鲧禹父子治水的故事,鲧因盗神土为帝所杀,死后“三岁不腐,刻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可见远古时期,华夏的先人就被视为龙的化身。在华人看来,龙是吉祥之物,它是尊严的化身。因此,华人大多有龙的情结,在心理取向上,在群体文化特征上,在漫长的文化积淀里,很多都在向龙靠拢。如十二属相里有龙,有大龙、有小龙、有龙年,据说龙年出生的孩子有出息,能沾龙光。以前,中国人都过二月二,二月二又叫“龙抬头”,实际上是指百虫经过冬眠,开始苏醒了。这一天吃的春饼叫吃“龙鳞”,吃的捞面叫吃“龙须”,吃的馄饨叫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吃了就一顺百顺。老百姓都望子成龙 ,即希望子孙出人投地。华人好龙,向龙靠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唐 ·章碣《题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的“祖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龙作为帝王的象征能起到神化帝王的作用,“神龙见首不见尾”。帝王是真龙天子,要说龙体、龙颜、龙准;帝王用的东西,要说龙驭、龙床、龙袍;像龙的东西,有龙舟、龙灯、龙车等。跟龙有关的成语不少,如“虎啸风生,龙腾云起”、“云从龙,风从虎”《(易 · 乾》)。龙虎常并提:龙蟠虎踞、龙潭虎穴、龙吟虎啸、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等。封建时代,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龙凤常并提:龙章凤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盘凤逸等。 "

二、“dragon”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

西方文化中的“dragon”形象与中国“龙”形象大相径庭 ,它以毒蛇形象为主,在此基础上还综合了其他种种令人产生恐怖感、厌恶感的动物特征,如鳄鱼、蜥蜴、蝙蝠 、癞蛤蟆等等。有的居住深海,有的沉睡于火山 ,有的狡诈,有的怪模怪样。西方的英雄史诗中,如希腊神话、日耳曼神话、北欧神话 中都有dragon的故事。西方的龙一般是蛇身狮爪,身上披着鳞片,嘴里喷着火,双翅或四翅,头部基本上类似于爬行类动物 ,如蜥蜴、鳄鱼和蛇。所以西方的龙可能是爬行动物的化身,但有些地区的龙也用狮头或猫头。西方文化中首次对龙进行描述的是《动物寓言集》:龙的头上有羽毛,嘴很小,它通过气孔呼吸,舌头也从中吐出;它的牙齿和尾巴都很有力量;它通过吹气而不是拍打来杀死敌人,它的尾巴卷起来可以杀死一切东西。书中有一幅它用尾巴杀死大象的图片,将它与魔鬼进行了比较,认为它与魔鬼十分相似。《圣经 ·新约》中的《启示录》里记载了大天使米迦勒屠龙的故事:“天上又现出异象来 :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米迦勒同他的使者与龙争战,龙也同它的使者去争战”,“他抓住那龙,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旦,把它捆绑一千年,扔在无底坑里,将无底坑关闭,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国”。龙在《圣经》中以基督教的最大敌人撒旦的化身出现,在基督教长久的精神统治中,必然被丑化、恶化,所以龙在后世看来也就成了恶的化身,基督教文明的兴起则基本摧毁了西方人对龙的慈善想像。林桦在《北欧的神话传说》第一章《创造天地的神话》中,介绍北欧的毒龙时说道:有一条狰狞的毒龙叫尼特霍格,盘踞在冰天雪地的海维格尔玛泉水旁,日夜不停地噬咬着伸入泉水的巨大树根。又说:“毒龙生为恶魔,企图最终咬断宇宙树的巨根,毁灭世界。”据《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中东地区的蛇或龙硕大而凶猛,被认为是邪恶的总代表。希腊、罗马人接受了他龙是恶者的说法,同时也把它构想成慈善的力量,希腊的阿波罗就是蛇的崇拜者。但总体上来讲他们也没有改变龙的邪恶形象。

与中国对:龟崇拜相反,龙在西方古代文化中极不受人欢迎。龙是神话中的怪兽,是个由许多种动物 的部分肢体拼成的丑八怪。人们都厌恶它,龙基本上是暴力和邪恶的标志。除了神话中的龙 以外,由于龙生相凶狠,西方人便将这种怪兽绘在武器上以恐吓敌人,于是龙也成了战争的象征。由于在西方人的心目中“dragon”是 凶恶的象征,所 以在英语 中“dragon”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汉语中 引起的联想完全两样。

在英语中,dragon常指 a fierce bad tempered oldwoman(泼妇,性情暴烈的老妇人)。例如:

That old woman’S a real dragon!(那个老太婆简直是个母夜叉)

When she’s angry,she is a dragon.(她生起气来像个母夜叉)

Her mother is a real dragon.(她母亲把她看管得真够严的)

dragon在词组中也多含贬义,如:the old dragon是撒旦、魔王、魔鬼 的代名词;like a dragon指猛烈地、凶猛地。

这里的“dragon”,不是指凶恶的女人就是魔鬼的代名词。从这个角度说 ,“龙”与“dragon”联想意义有天壤之别。可见,dragon在英语里是个贬义词 ,西方人一见到 dragon,便自然想到恶。“dragon”在西方象征着人兽对抗 ,象征着害人恶魔,象征战争和杀戮。

由此可见,在中西文化中“龙”与“dragon”在形象上不 同,中国龙 的形象是美感与崇 高的化身。“dragon”在概念意义上和汉语的“龙”有很多不同。因此,在词汇学习中,研究词汇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无论对促进理解与翻译还是进行跨文化交际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9.

[2]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宋元时期广告的文化特征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