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实效性维度下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关于实效性维度下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小编:

"

论文关键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

论文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实质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是由于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作用,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过于重视教育的目标建设而忽略教育环节的建设。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性,必须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并且要同时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

2006年4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第一次做了明确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2006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继续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学生基本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点正确,高度关注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关的大事,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总体良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上:大学生政治思想健康向上,政治评价趋于积极,但政治思想上存在功利倾向和模糊认识;绝大多数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功利化、短期化的趋向;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状况主流是好的,但在道德评价和实践上存在偏差;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增强,但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惑和不适应分析后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并不是体现在大是大非的重大事件上,而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指的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并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乏实效性。因此,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新变化,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应该转移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方面。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与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灌输作用,直接导致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丧失填鸭式的灌输教育理论认为,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这是20世纪20年代由苏联教育专家针对当时苏联的境况而提出。当时的苏联面对严重的“红白”两种对立思潮,为了防止另外一种思潮的侵袭,作为执政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群众直接“灌输”自己的思想,因此,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在当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在我国,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强调系统的教育,注重思想理论知识的传授;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后外化为外在行为的少。这实际上与苏联采取的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感受的灌输教育一样:忽视学生的内心实际想法与实际感受,传输着一些施教者的感受与想法。很显然,这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常规道理,这种灌输方式和方法在当时苏联特定的情形下具有一定作用,但在我国特别是在今天却不适用。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是造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客观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尽量回避,即使偶尔涉及,也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虽然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还残留着旧时的印记,关注的内容仍然过于“大”、“空”,与现今的时代背景脱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问题与大学生的实际不相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实效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立德,但学生在现实中看到的却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现象,教育者没有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避而不谈。因此,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反差,使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影响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教育的目标建设而忽略教育环节的建设,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

从逻辑上讲,环节是目标的阶梯,目标是大而明确的,环节是小而琐碎的、寓于生活细节中的。正是缘于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环节上的建设,而一味强调目标建设。一般的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会急于求成地强调“应该怎样”、“需要怎样”,却很少谈及“怎样才能这样”,即使谈及,也是简单化、片面化、表演化地走过场。诸如在教育方式上一般采取灌输式,将教育者单方面确定的内容强硬地灌输给受教育者,而不顾受教育者的感受和需求。即便是采取渗透式的教育方式,也是流于形式,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思考自己、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环节的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教育细节、教育环节的建设,而教育细节和教育环节是存在于日常教育生活中的。因此,从教育规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日常化、生活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至于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教育方式、教育方法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所不同,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了详尽探讨和论述,笔者仅就以下两个方面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构进行探讨。

(一)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这种教育更能增强教育效果的长久性和实效性。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学会了多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喜欢探究事物的根源,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他们在发展顺向思维的同时,也发展了批判性和逆向思维,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标准来衡量。显性教育则是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直接地展示给学生,虽然简单明了、迅速有效,但是违背了上述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教育的特点是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隐藏于校园环境、校园活动、制度建设等各种环节中,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将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达到了教育目的。因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变显陛教育为隐性教育。

(二)实施导师制

导师制是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自1999年开始走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师生关系与传统师生关系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对象的不同,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平等的状态,学生是被动的教育对象,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师道尊严”是传统师生关系的基本法则。而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逐渐失去了“闻道有先后”的优势,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新时尚、新知识、与人交往等方面的热情与能力有时远远超过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也是学校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一种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顺应时代发展的导师制必然应运而生。更为主要的是,作为导师可以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大学生的思想,对其进行隐性教育。在学习生涯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师。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许多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模仿、崇拜的对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人的品德、人格都打上了学生时代教师的品德和人格的烙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作用于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也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教育印记,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实施导师制,运用导师良好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在当今的大背景下不失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育在本质上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因此,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探讨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在探讨与争鸣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朗。

热点推荐

上一篇:当前基层人民银行对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