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文本教学点的特征及作用

浅谈文本教学点的特征及作用

小编:林仁刚

语文教材与其他文化学科教材有一个区别,即其他学科教材的文本都是专门编制的,唯独语文学科教材编制采用的是选文方式。一个自然文本被选入教材,就成了语文的教学文本,而一个文本的价值是多元的,即使从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去观照,它的价值点也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如何从文本诸多的语文价值点中选取最合适的内容,如何界定文本的教学点,这是有效组织文本教学的前提。

就文本而言,教学点是形意兼备的关键点。教学点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本切入点,切入点只是文本解读的一个角度,一个视点。文本解读的过程有如打井汲水,文本就是一块地,切入点只是选择打井的点位,而教学点则是文本教学设计中的水井。文本介入需要有一个合适而巧妙的点位,它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但切入点只是锁定了文本表层的某些关键字词句段,只指向文本语言形式。譬如,《想北平》一文可以抓住标题中的想字,以此牵引展开对文本的解读;而教学点则定位在围绕一个想字赏析文本语言,领悟作者对北平的情感。教学点承载着文本教学的意义,它兼容文本的形式与内容。它能引导师生通过品析文本语言结构等表达特色,抵达文本意义的核心。在《想北平》教学设计中,想字是文本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是组织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通过文本研读,结合学情,确定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再结合切入点,从而形成教学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切入点是教学点的一个开端,教学点离不开切入点,切入点所开掘的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切入处是形,即语言形式;深入处是意,即文本主旨。教学点无法脱离文本而存在。它形意兼备,有外显的语言形式,又有隐含的内容意义。这恰好契合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准确定位文本教学点,可以避免简单的语言操练,远离非语文的人文空谈,使语文教学从文本语言出发,穿越文本,在语言学习中习得语言经验,体验感悟文本的思想意义,从而走向语文学科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理想境界。

就教学而言,教学点是目标指向的聚焦点。教学点承载着教学目标。文本教学就是围绕教学点,通过组织有效的语文活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是达到教学目标所凭借的工具。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学点则是选择文本中某个内容,使之达到某个教学目标的工具。目标与教学点的关系,是虚与实的关系,明与暗的关系。目标是抽象的,教学点是具体的。目标在暗处隐藏,于远处守候;教学点在明处呈现,以活动展开。

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点,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读一个文本,文本资源再丰富,也只能取一瓢饮。教学目标的选择取决于学段整体的教学计划、学情、师情等诸多因素,一旦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明确而集中的,教学点的选择也就有了依据,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这个点。因此,文本的教学点也就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聚焦点。

笔者在执教鲁迅小说《药》一文时,以赏析小说明暗双线的结构艺术、理解作品主旨为教学目标,教学点设定为文本情节的赏与析。一是鉴赏:以华老栓、康大叔、夏瑜三个人物故事的概括为切入点,把复杂的小说情节切分为三个单线条故事。从三个故事的联系中,学生很自然地发现小说以药(人血馒头)为线索事物,以康大叔为线索人物,以及交织推进的明(华家悲剧)暗(夏家悲剧)双线式结构艺术。二是评析:通过基于情节的人物性格分析,学生又能发现华老栓的愚昧、夏瑜的脱离百姓,揭示出华、夏两家悲剧原因所在。至此,小说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主旨也就豁然开朗。

《药》的教学点很多,不同执教者面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围绕情节赏析这一个教学点组织的教学活动,指向的是文本教学目标,因而文本教学点破解的过程也就是目标达到的过程。教学点受教学目标制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点的选择就可能是盲目的,教学结果也必然是低效的。

就课堂而言,教学点是语文活动的中心点。课堂教学结构由一个个教学环节有机构成,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虽然每一个活动都有各自的指向,但从整体看来,它们必然有一个中心,即教学点。语文活动要围绕教学点进行设计。辅助性的活动,譬如文本导入,只是进入文本的铺垫,切忌冗长。拓展性的活动,譬如联系生活的体悟,要紧贴文本意旨,比重适度,切忌脱离文本。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点不明确,游离于教学点之外的活动过多,导致应有的文本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黄厚江老师在谈到小说教学时说过这样的话:作为小说,情节、环境、人物都是要关注的,但三分天下、按部就班是比较蠢的办法,效益也低。怎样才能避免低效?不妨看一下他执教《孔乙己》的课例。黄老师选择了一个十分独特而巧妙的文本切入点:作者别出心裁地花了很多笔墨去写孔乙己的手。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了几次他的手。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画上标记。如果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在手的牵引下,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语文学习活动:找手(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圈手(哪几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写手(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让学生补写)、析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怎样的悲剧命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围绕手形成了一条贯穿文本的主线,这条线也是整个语文活动的线索。从文本解读角度而言,学生能够从手的描写中理解人物性格,了解小说主旨。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的主旨,全在这双手中。从语言学习角度而言,人物描写手法、想象力、语言表达等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也借助文本自然达到。整个教学设计目标集中,聚焦在手,层层推进,不蔓不枝,堪称经典。

文本教学点的确定是文本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学点的偏差会直接

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语文学科价值的实现。

首先,关乎语文价值达到的效度。所谓语文价值,是从语文课程的视角观照文本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价值。语文价值也就是文本具有的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本身的综合素养,读写听说能力、习惯养成、情趣熏陶等;二是超越学科的综合素养,人文精神、生命意识、文史素养、科学素养等。文本价值具有多元性。在一个文本存在多个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选择教学点就是选择文本的某个语文价值点。教学点是形意兼备的,这就要求文本教学要紧贴文本,由言得意,再由意悟言。

其次,制约文本解读的深度。同一个文本,不同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点。根据学情选择不同的教学点,定位在一个适当的深度,才能收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选择了一个文本教学点,就是选择了文本教学的某个深度。譬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学只定位于字词的认读、画面的想象,初中可定位于思乡情感的体悟,高中则可指向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的乡愁主题和李白作品风格的理解。教学点不同,文本解读的深度也就不同。如果三个学段教学点的位次打乱,那么每一个学段的教学效果都不会如愿。

最后,设定教学活动的向度。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进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需要有一个预设的指向。从文本的哪个点位入手,向什么目标推进,设计怎样的活动,活动的先后顺序如何,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前置性问题。教学点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点,为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活动设定了方向,划定了范围,能有效避免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总之,要教好一篇课文,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准确选择好文本的教学点。选择得当与否,取决于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是否准确,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因此,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提高留守学生综合素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