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小编:

"

论文关键词:就业 就业制度改革 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正逐步走向市场,与之相适应,高校应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顺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既是就业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毕业生的强烈愿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成为展现学校社会形象的重要窗口。现行的就业制度,一方面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市场中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尽人意,难以满足青年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客观认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生就业工作已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轨道,在看到新的就业制度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职业和工作机会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大学生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定位,加之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强,信息搜集渠道不畅,一些毕业生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向市场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更加激烈。尽管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通过公平竞争自主择业,但对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为数不少的毕业生觉得信心不足,显现出一种既欢迎竞争而又信心不足的矛盾心态。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实力,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和地位,而且关系到社会大众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就业指导是沟通教育投入与效益产出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回报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等各方面的协同配合。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高校就业指导不能满足学生对指导服务迅速增长的需求

当今社会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我国加入wro,都给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大转折,能否在转折之际尽快地对社会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继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地规划和决策,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因此,大学生对在校期间接受就业指导的需求也就显得非常强烈和迫切。但就业问题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还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许多学校还认为,只要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则关注太少。"

(二)高校就业指导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实力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获胜。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尤其是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存有许多困惑和不解,就业指导因而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大多功能单一,内容狭窄,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方面,在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测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目前对大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的高校为数不多,就业指导仅仅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甚至是在“双选会”期间,指导内容比较狭隘,实用性和时效性太强。在具体做法上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灌输”,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这种状况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和作用,也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

(三)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尽管目前我国大学的组织体制中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工作机构,但这些机构很难代替就业指导的职能,个别高校甚至没有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有的甚至一无场地,二无经费,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难以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

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或职业)指导工作一般都由专家来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在我国高校,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多数是党政干部,有些甚至是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随着就业市场的全面放开,就业市场的变化日益复杂,就业指导的专业特色越来越浓,靠兼职来做就无法完成如此重要和复杂的工作,无法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目前,我国的高校一般只有两三个或一两个人在做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于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工作,他们对时代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人的基本特征都缺乏系统的掌握,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满足就业指导的需要。

(四)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高校就业信息拥有量较少

大学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远谈不上完善,主要表现为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大学生就业市场必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为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许多高校就业部门已着手建立自己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而且每年都举办规模不一的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但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就业信息量少和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另外,受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影响,导致高校就业市场很不稳定,市场规模上不去,双选成功率不高。据调查,毕业生普遍认为高校就业市场确实为自主择业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但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和每年信息的递增程度尚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服务与教育管理并重的育人观,把培养学生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纳入到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上来,真正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为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成立由校长任主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任副主任、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党政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决定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设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和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事宜。各院(系)也要成立以院长(主任)或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学工办成员、毕业班班主任、各教研室主任和有关专业教师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实行毕业生就业导师制,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充分利用业务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的关系,形成全员参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格局。

(二)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就业教育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理想的教育与引导。奉献社会仍然是大学生事业意识中最重要的一块基石,祖国的需要和民族振兴的责任仍然是当今青年知识分子人生职业选择的第一主题。因此,弘扬主旋律,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依然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需要人才,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和山区的发展急需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去为之奋斗。我们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勇于到这些地区去发展,在奋斗中去搏击人生。加强对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帮助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是高校就业工作部门需要下大气力做好的工作。"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高校首先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抓好专业设置的改革,改革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按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学校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外语教学,引进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牛适应社会的能力。三要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这一环节是本科生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大投入,进一步重视各种实验的建设,切实把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落到实处。四是学校及各院(系)要经常邀请一些企业家和往届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发展趋势,掌握就业技巧,转变就业观念,以增强毕业生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高校要尽快建立并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以便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实力提供有效帮助。

(四)开拓就业渠道加快并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建设

一是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生源信息库。要发挥学校、院(系)及学生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收集用人信息,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既要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要为社会各界提供详细可靠的用人依据。二是加快就业市场建设。在组织全校性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的基础上,鼓励各院(系)本着小型化、专业化的原则,自行或跨院(系)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小型人才交流会。三是保证就业信息畅通。要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纠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积极为毕业生创造条件,引导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参加各地市举办的人才交流会,最大限度地将毕业生推向市场。

(五)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或职业)指导工作一般都由专家来进行,就业指导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而在我国高校,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大多是党政干部,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因此,需要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m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六)加强研究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学科加以建设,在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顺应社会发展,转变观念,加强就业指导,做好就业服务,开拓就业渠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就业环境,确保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是高等学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总体体现。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