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

试论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

小编:

"

论文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所有高校的历史使命,更是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层次性和特殊性。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找准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定位,走符合学校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地方财经类院校,应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从创新人格养成、创新能力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三个层次上积极推进,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拔尖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育路径。

论文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的关键。这一论断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单属于尖端大学,作为相对弱势的地方财经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大有作为。

一、“创新”是否应当成为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

创新是一个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集合,创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方式,无论从事任何工作,只要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包括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共同的使命。

(一)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财经类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

(三)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创新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求异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创新的潜意识,比如好奇心、兴趣、直觉、想象力等。在青年期20岁到25岁这个阶段,个体的智力发展达到顶峰,其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是开发创新性思维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大学尤其是本科时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的生理和心理时期。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尤其重视本科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视之为创新型国家的“源动力”。

二、地方财经类院校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

不同高校因其专业、定位、生源等的不同而各具特点。这种差异性体现在创新上就是创新深度的不同、创新领域的不同、创新社会价值不一。作为地方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培育自己的特色。

(一)创新人才的层次定位

创新根据层次不同可以分为新生事物的创造发明、局部或衍生的改良和改善、学习性创新。学习性创新虽然是最低层次的创新,但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任何创新活动,都有一个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必须基于较低层次的创新学习。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的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仍处在学习性创新的阶段。学校要发挥的作用,就是要不断鼓励学生参与这种学习性创新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方法,为其今后更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

(二)创新人才的类型定位

根据所擅长领域的不同,创新人才可分为理论型创新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技艺型创新人才。不同的创新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彼此不可替代,都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创新资源。对于教育而言,培养什么类型的创新人才是与学校的定位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综合性重点大学应该以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主,地方性或专科性本科院校应该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而技艺型创新人才则是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责,同时应兼顾其他类,满足高校创新培养向两端延伸的现实和需要。地方财经类院校,从其当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定位出发,应该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但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培育一些研究型高端人才的苗子,并且这个比例应随着学校实力的增强而逐步增大。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1.创新人格的养成。创新人格的养成是创新人才培养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创新人格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因此,创新人格的养成就是要培养勤奋、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培养敢于质疑、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发散的、联想的、反向的创新思维。这一层次的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特别注意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在考试环节,不应完全依赖于客观题型,要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题目,答案并非是唯一的。在学生的评价标准方面,要有多样性,降低卷面考试成绩的比重,设置实践性环节的评价等。

2.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格的外在显现状态,是个体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的结构中包括创造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实现的。在高校中,可以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学术性社团、学术性活动等,大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通过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学生科研课题等途径让学生有更多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验实训类课程和课时,设置创新学分,使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这些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创新的方法和规律,锻炼和提升提出问题、设置假设、收集资料、实验检验的基本创新能力,锻炼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佳的人才群体结构是形态匀称的金字塔型,而目前中国的人才结构中最大的缺陷是“塔尖”人物。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说的就是这个现状。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而言,是否要投入精力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仍有一些争议和质疑。笔者认为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大众化并不意味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趋同化和低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是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高校人才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虽然地方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大部分是本科生,但是本科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整个人才培养周期中有着非常明显的基础作用。所以地方财经类院校应做好拔尖创新人才苗子的“培育”工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地方财经类院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需要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和特殊的培养机制,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综观国内的各个高校,本科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概有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两段式。此种模式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为代表,以成立荣誉学院的方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基本形式,在大一新生中选拔优秀苗子,先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确认主修专业,并进入后期培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要求学校的学科门类要广,师资力量雄厚,能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融的培养和多样化的选择。在教学和培养中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调学生选择与个性兴趣的契合性等。这种模式在综合性大学中应用较多,成效也比较明显。 第三种是学科复合型,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根据学科之间的交融性、相关性和前沿性特征,中国人民大学从2006年起在学生公开选拔组建经济学―数学实验班、金融学―数学实验班、工商管理―法学实验班等。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理结合的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环境、应用型文科实验室等,开展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西南财经大学中也开设了“金融与理财实验班”“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验班”“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交叉学科入手,教学中强调学科交融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专业性较强,在人文社科类学校和专业应用比较多。

从上述三种模式在各个高校运行的状况看,学科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符合地方财经类高校的现实条件和人才需求。大部分的地方财经类院校缺乏基础学科的支撑,专业设置比较狭窄,产学研结合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两段式”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应用缺乏基础。而学科的交叉和复合是财经科学发展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从近年来的经济学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上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