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整合与重构: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反思

整合与重构: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反思

小编:

"

论文摘要: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流于形式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以主题、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创建“探究式”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教师培养模式等来实现。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教师专业化的推动下,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成为了关键一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训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如何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被视为教师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整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成为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成为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时代诉求。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割裂。其课程设置基于这样的假设:“师范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或直接应用于实践,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理论到实践、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师范生缺乏相应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体验,缺乏对教育现象全面深入的感知和经验准备,就直接学习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的概念、原则、原理、理论,可想而知是多么空洞抽象,难以接受,更不易理解,他们为了应付考试机械记忆下来,但很快就容易忘了。另一方面,师范生只是在大学学习结束阶段有一次实习,以验证和巩固所学过的理论。“实践体验缺乏精心安排和有质量的指导,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沦为单一的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脱节。”教师教育课程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学学习结束阶段,目的主要是检验并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因此实习无需多次,时间也无需太长。

在此背景下,当前“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成为教师发展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顶岗实习”、“支教实习”、“全程实践”成为教师教育课程中非常时髦的话语。这些做法主要是为师范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更多的实习时间。由于把实习基地更多地建立在师资匾乏、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中小学校,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国内外以往的经验和研究表明,“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职前教师不必然是有教育意义的,不必然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成功地教学生”。我国台湾学者王秋绒认为:“教育实习能否发挥教育功效,并不在于其经验时间的长短,而是要问是什么样的经验,要用什么样的方式运用这些经验,才可能使经验产生拓展教育智慧与引导合理的实施方法的价值。”实践经验对他们的成长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流于形式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够将师范生的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

因此,打破单纯以理论为中心或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建构一种能帮助师范生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实现二者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成为我们思考的课题。

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

1.课程设计的理念

教师是门具有自己特性的专业,“如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差异极大,每个学习环境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教学成果难以标准化度量,教学面对太多的利益相关者等”。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较强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远比光记住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相互融合,借助于师范生“全程实践”、“顶岗实习”、“支教实习”、“见习”等实践形式,用书本的理论知识解释、质疑、拓展和强化教师实践知识,从而转化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行为。另一方面实践性知识也为教师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经验基础,并通过反思不断丰富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培养具有较强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善于发现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解释能力的新型教师成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目的。 "

2.课程内容的组织

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根据主题、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特定主题将理论讲授、实践体验、反思讨论、批判质疑有机整合起来,使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持续探究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探讨主题本身(而不是逻辑知识的掌握),它强调真实问题及其解决,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科体系。以主题来组织时,教育理论是根据学生的问题、主题和活动的情境进行安排的,如借助于基地学校课堂观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录像、微格教学、课堂即时演练、实际问题解决、教学设计等活动,让准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讨论,丰富和建构理论,形成对教育行为真正起作用的实践性知识。这样,学习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就从实际问题中浮现出来,被置于个人关注的情境中,所以它们更可能使学习者获得真实的意义。

以主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并不是要放弃教育学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扮演着一种资源供给者的角色,为主题、相关议题和活动提供资源,它的目的是帮助建构实践性知识。由于理论的含义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加以理解,理论的这种作用是通过反思来实现的。借助于口头的、书面的或头脑中的反思,学习者将普遍化的理论与特定的教育情境或事件联系起来建构知识。

3.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主题、问题来组织的课程内容需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实施。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重知识的灌输,轻师范生学习方法的研究;重教师中心,轻师范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整齐划一,轻师范生个体的差异和个性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难以发挥教师教育的示范性,难以使准教师习得“个人的”教育实践性知识。试想一下,假如未来的教师们自己都不曾用过“探究”的方式去学习,那又怎能奢望他们以后能指导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去学习?因此,创建一种有利于调动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主体作用发挥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师范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让准教师就教师角色、教学任务以及整个学校教育中那些经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进行批判质疑,在探究中建构理论,形成“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使师范生“学习并实践着”。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实践活动与探究反思的统一,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但它本身并不能引发学习,如仅仅创设条件,为实践体验提供时间、场地的保证,以及使大学教师与师范生或中小学教师走在一起,对于未来教师的培养都必要而不充分。只有对自身的实践进行探究、反思时,实践之中的知识才能够被自觉地认识和分析,“理论”与“实践”在个体教师身上才能实现实质性整合。

4.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行“行动研究”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关于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开放改革设想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