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的新路径探索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的新路径探索

小编:

"

论文摘要: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当今中国社会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其运行过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完善。以淮安市某高校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对志愿者团队的发展提出了一种从招募规范、强化服务机制,培训规范、强化品牌效益,保障规范、强化团队效益三方面深化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志愿者;大学生;路径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作为青年学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们以自己的辛劳、智慧奉献自己的青春。我国志愿者大体可分为四大类:社区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国际组织在中国的志愿者、“草根组织”志愿者。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类型主要概括为三类:一是国家政策性志愿服务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绵竹计划、海外计划,主要限于毕业班学生;二是政府、学校主导型志愿服务如大学生党员义工进社区、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及会议、雷锋月志愿活动等,涉及面广、类型多、分层次、时间长短不一,此类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导形式;三是学生自发性质的志愿服务,规模和成效有限。针对上述志愿类型,笔者选取淮安某高校大一至大四200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性调查,具体内容见表1。

毕业班同学对国家政策性志愿服务还是乐意的,比较感兴趣,报考意向强烈,但考试、面试选拔后参与的人仅占少数。低年级同学是志愿活动的主力,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同学愿意参与志愿服务。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身的时间、技能等资源,为社区居民慈善事业、公益事业提供帮扶。

二、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在国内高校兴起,虽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实践,但仍存在着种种不完善之处。志愿者培训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性,活动层次有待提升。培训课程是否结合大学生时下服务项目开展针对性教育,能否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升有促进作用,都制约着志愿服务的效果。

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活动限于组织者个人能力,在服务过程中个人自身经验及视野等要素制约活动成效。志愿服务内容作为服务的重中之重,项目策划的优劣程度直接关系到志愿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如何管理好志愿者队伍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各志愿者团队及公益社团各不相属,各自开展活动,不利于活动的统筹安排及资源互享。为此,丁红莲、王志凝提出推行“注册志愿者制度”,这样不但有利于管理部门对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激励和引导,还有利于全面掌握志愿者及志愿活动情况的基本信息,建立动态的志愿者资源数据库,以便日后有针对性地通过活动对青年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因年级变化及社团换届出现人员调整,导致新老成员衔接脱节,不利于长期项目的推进及项目的连续性。陈瑛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要与提高道德认识相结合,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科学考评、定期交流、表彰等。

另外,志愿服务参与的主体为低年级学生,学生的身份决定了参与者的时间分配,低年级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但与课程、外出实习出现冲突,也为长期项目的实施设置了障碍。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存在不稳定性,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随着入校时间的增加而呈现惰性,高校的志愿服务对象简单固化,缺乏灵活性,有些志愿社团没有很好的巩固好自己长期服务的阵地,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保障规范,难以发挥品牌效应。"

三、志愿服务新模式的探索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是一群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结合专业特长提供无偿服务。为深入推进志愿者服务,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招募规范,强化服务动机

志愿者招募秉承自愿、奉献的原则,激发青年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觉悟及良知,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尊重大学生主动参与性。当代大学生客观上已具备一定的认知、分辨及实践能力,主体意识较强。学校相关部门及学生团学组织在招募志愿者的时候,要广泛发动宣传,扩大消息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目前,“90后”在校生占主流,其特点是过分追求自我与个性张扬,易缺少理想与信仰,志愿精神缺乏教育。针对此情况,在招募的时候,将志愿者精神的内涵理念融入招募过程,使之意识到自己是无私奉献。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在校生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义务服务为媒介,同时又促进大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完善学校的育人机制。志愿者组织自成立的那一刻起,便肩负着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责任,可以说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延伸,也是青年大学生不可推卸的一项历史使命。以淮安某高校为例,该校自2008年便自发开展大学生志愿者与城市社区联谊活动,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拓展自己的综合素质。2009年以来,淮安市政府部门组织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该校以此为契机迅速与清河区长西街道人民路社区、长西社区、河堤路社区、引河路社区开展对接,招募77名志愿者以及4名志愿者指导教师。该校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将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第二课堂历练自己。

2.培训规范,强化品牌效益

志愿者培训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培训计划需有针对性、目的性,涵盖志愿者岗位特点、专业技能知识、职业发展等。蒋逸民认为,“普通服务”主要指以体力劳动为主、不需要太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而“专业服务”是指心理咨询、法律咨询、投资理财咨询、健康保健咨询、医疗服务、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等需要较多专业化训练的志愿服务。为了更好的完成志愿服务,高校可以吸纳不同特长的志愿者,分别建立档案,分类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有专业特长、业务熟练、勤奋踏实的大学生志愿者骨干队伍,以点促面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志愿者骨干的培训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及岗前培训,分类举办各种讲座拓宽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内容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与志愿岗位,使志愿者更容易投身其中。

自2008年以来,该校与共建社区开展160多次主题活动,参与人数达500多人次。活动涉及普通服务与专业服务:包括关爱孤寡老人、爱心学堂、追忆红色往昔、环境保护、文艺汇演、政策宣讲等主题。爱心学堂作为该校打造的品牌项目,结合学生专业以及社区实际情况,双方一致认可这项活动的实施推进,以文本的形式明确了双方的职责。党员义工服务队的队员们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来到河堤路社区义务为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包括作业答疑、手绘辅导、毛笔字指导、英语辅导等。队员们深入儿童中间,了解儿童的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切实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在授课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学习的方法即授之以渔。队员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心灵的宽慰。

3.保障规范,强化团队效益

志愿者服务的保障是否规范对志愿服务的长效性与成效性有制约效果。国家和江苏省分别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如参加西部计划与苏北计划的学生,志愿服务期满后可以享受考研加分或公务员考试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优惠政策。针对非毕业生群体志愿者来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需要活动平台及资金帮扶时,可以以社区工作站值班室为平台,实施服务项目,充实服务内容,创新工作机制,发展志愿者团队,壮大服务力量,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志愿者保障制度,宣扬志愿服务理念,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志愿服务也需要一定的资金赞助以促进志愿项目的实施,目前资金来源除部分由上级主管部门拨付之外,其余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自筹,这样也限制了志愿服务的纵深发展。高校可以尝试将志愿服务以项目的方式由各志愿者团队予以竞标,策划方案优秀的团队可以实施项目,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同时对项目进行全程追踪与评价。

热点推荐

上一篇:简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科研工作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