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灵道德阶梯构建与探索

浅析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灵道德阶梯构建与探索

小编:

"

[论文摘要]道德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中产生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渐进且包含诸多层次的一种价值体系。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道德事件频发,要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可通过教育的手段促使大学生沿着道德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文章试图从教育的视野探索大学生心灵道德阶梯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教育 层次性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制定《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到《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明确了“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发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一、问题的缘起

1.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多元化。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并呈加速趋势,实现了人们对全球信息的同时共享。我国经济等领域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生活也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发展,不同文化相互渗透与激荡,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日益增多,主体性意识日益增强,对网络、传媒等信息传播方式有敏锐的体验力和高度的吸纳性,对社会道德层面问题认识呈现出复杂多元甚至极端个性化趋势。为深入研究此问题,我们对本校所有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6.3%的人对同一道德事件众说纷纭,缺乏正确的道德理论的逻辑根基,缺乏合理道德评判标准,彰显大学生正面临着道德选择能力的艰难困惑和道德认知能力提升的视野障碍。

2.大学生个体道德评判指数差异凸显,道德人格缺失。“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一林竹子有深浅”等自然现象深刻地揭示了大千世界万物多样且复杂。大学生出生在不同的家庭,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民族风俗习惯抑或地域文化熏陶等不同,造就了对事物认识的不一样。罗国杰指出:“ 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古代先贤“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强调的是道德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及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多变性和差异性,据学生具体情况实施教育的工作方法。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有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人格障碍与偏差,这样的大学生虽然人数非常少,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极有可能传染给其他同学,要加大力度提高个体道德修养与水平,健全学生道德人格,构建大学安全文明和谐校园。

3.传统德育“重灌输轻吸收不检验”,导致大学生缺乏道德反思能力。面对社会新形势下德育出现的问题,人们对德育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并采取了多种措施,试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用性与有效性。然而实践证明传统德育“重灌输轻吸收不检验”教育方式方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传统德育只注重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明确,措施的强化、地位的确立,缺乏对不同德育对象的深入分析与引导,尤其忽视对德育接受过程及德育效果检验的研究,从而使德育成为一厢情愿的活动,德育效果无从谈起。在德育活动中,德育工作者是组织者、输出者和引导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大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要想取得德育的成功,就要求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受教育者接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遵循教育活动规律前提下,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良性互动。然而我们清楚,作为德育主体的不同受教育者,只有通过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我内在的需要进行选择,将受教内容转化为内在认知意识并运用于实践,才能使德育活动开展富有成效性,否则德育活动的开展只能流于形式。如今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不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效果检验,或检验形式单

一、固化。可见,培养道德反思能力应该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和新的切入点。

二、大学生心灵道德阶梯构建的时代价值设想

1.在高校中能有效实现“精英”型与“大众”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体制下,各高校对大学生往往采取的是“普世性”“一言堂”德育培养模式,缺乏对受众群体的充分认知与深入分析,未能归类进行教育,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泛化、模糊、缺失,道德行为选择幼稚可悲,行为后果惨烈。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既需要有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也需要平民视野的大众型人才,在此我们强调的精英型目标是要培养理想的人才,让受教育者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精英。大众型强调的是面向大众培养参与社会的公民而不是培养社会精英或者楷模。道德已然成为社会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考量部分,道德素质的高低是个体驾驭自身人生轨迹顺畅与否的重要参评体系之一,因此当前高校制定大学生道德教育培养模式,构筑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结构战略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之重点。

2.实现个体道德品质的渐进成长。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变化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社会影响及生活经验不同,他原有的道德品质构成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对象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急切需要解决又最能奏效的方面,作为现阶段道德教育的开端。①通过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体日积月累其善良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实现循序渐进的效果,道德的效力犹如积跬步而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即“积善成德”的道理,这正是大学生道德修养成长的可靠途径。我们知道,人的情感结构和自我的感受是在连续的动力过程中形成的,并不是某一时刻的一次体验所能创造出来的,在一个已社会化的个人看来,生活并非充满着田园诗般的温馨,道德力的增强是在我们不断的学习、观察、体验后植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思考之中、渗入人心海的情感向往后产生强有力的情感共鸣后获取的。

3.有效促使大学生个体有限道德认知与人类发展无限道德面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对道德认知充满感性,善于从事物表象来分析、思考和处理问题,然而表象往往是感知、易变、浅显的,非事物的深层次内在根本。我们要将个体的理性之光获取投射到社会发展的这个全景式的系统之中。人的自我实现永远处于一种由有限向无限的发展过程之中。就个人而言,社会道德面更多的是无知之幕,要实现社会个体从无知之幕到有知之幕,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知,或观察,或教育,抑或体验,大学生道德认知提升将成就一种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是人类最具私人性和最不可分割的财富,是最宝贵的人权;道德责任是无条件的和无限的。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必须要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现实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实现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是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人类道德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因。 "

4.可以建立大学生良好的个体生态价值观,实现人类社会正向发展。中国儒家主张“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今天我们谈建立生态价值观,探究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说的是在赖以生存的社会里,人们对社会建设作出选择必须是审慎合理的,如选择“合理的生活计划”“自尊之善”“人的价值感不仅是自我的也是社会的。” 大学生是一群有着良好生态价值观的国家建设生力军,承担着建立起一个秩序良好社会的重任,个体的差异并不妨碍他们对未来社会有共同的选择和一致趋同的稳定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毫无疑问,向善向上的差异性在不同程度上促使人类社会向前飞越发展。

三、大学生心灵道德阶梯构建的路径选择

道德分层次教育是引导同类群体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根据此定位分层次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贯彻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树立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价值观。道德教育作为过程,研究它的各个环节及其联结,提高对道德教育的认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前提和起点。科学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是指教育者首先要在思想上形成正确认识,应从客观实际出发,认清当时国际形势差异与变化;研究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情况,因材施教;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将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的价值理念。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不同,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 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与过程,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我们应在科学合理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运用到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层次教育中去,整个道德教育过程是这样,道德教育过程的某个阶段或环节也应该是这样。

2.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进行层次归类,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层次性目标和内容培养。青年学子或学文科或学理工科,会对事物的认知看法也不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9.15%的文科生对事物的认知上明显不同于理科生。鉴于此,第一,我们可根据大学生专业特征的层次差异性,加大对理科学生进行道德基础知识的传授,侧重对文科学生加强道德认知的思想提升;在对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上要更多地为他们提供学科前沿和热点的知识。第二,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表现出不适应,我们应侧重提高其适应能力。经过一两年大学学习生活之后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专业学科有一定认知,应侧重开拓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大学毕业生正面临着就业问题,凸显其政治视野和职业规划等问题,思想活跃且彰显顾虑,对此我们应侧重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第三,从培养学生目标上看,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如此迥异,我们应坚持分层次教育原则,要把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加以区别,承认多元价值取向的合理性,构筑这一个系统工程。

3.加强社会人文学科建设,锻炼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促成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梯度上实现质的飞跃。察看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价值人生观教育,强化道德对大学生个体的约束和规范,与现实情况要求相对疏离。现代社会与国际形势变化迫使大学生要培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国际意识、契约意识,大学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建设及国外先进的道德学习经验,突出当代社会道德时代特质。然而教师掌控知识能力强弱与大学生个性差异,主体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特征,以及人类的历史和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无限延展的世界,这都对道德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社会问题,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社会变化。同时要加强人际交往,如今大学生在交往上突破了传统,方式新颖丰富,界限环境由有边界向无边界、现实与虚拟的延展与转化,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他们能更为理性地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对人或对事做出道德判断、反思,这样他们的视觉与思维判断必将得到升华。

4.构建大学生“教与学、接受实践检验”道德阶梯教育长效模式,提升大学生道德反思行为能力。大学生是主观意识能动性的个体,具有自我选择的内在倾向性,一切德育活动只有转化为大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进行整合的接受过程才能发挥作用,其中大学生运用大脑对接受客体容纳、整理、融合,使之与原有思想进行不同层面对接组合的建构和重构过程,或者说大脑保存的道德教育信息就会遇到与原有思想道德衔接或者是镶嵌的过程。即同化性整合,逻辑结构兼容,保留的德育信息与德育接受者既有思想认知价值取向相同,有利于对原有思想体系的巩固;另一种整合会出现大学生既有思想认知与所保留的道德教育信息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和结构上的不兼容,表现为大学生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被打破,原有的观念体系结构被重构,因此道德教育者要促成大学生做出多层面融解性的自我重构,使之适应传导的德育信息的性质和要求,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梯度上升。改变过去的“重传授、轻检验、不反馈”传统做法,真正构建“教学相长、检验与反馈”长效模式。

当大学生获得认识之后要用于指导实践,让内化的主体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为,付诸实践行动即外化践行,具体表现为依据一定的道德价值评判做出道德行为选择,看行为结果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期盼程度,当践行结果与社会发展所期望的价值行为相冲突的时候,行为主体需反求诸已反思自己道德认知和价值评判能力,重建自身的道德价值能力,从教师层面而言需要教师耐心设计有效的教育策略,组织学生讲座、辩论,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做出调整,最终达到内心升华的目的,提升受教者的道德反思能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效的对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