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及发展路径研究

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及发展路径研究

小编:

"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战略基础,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行业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办学特色,而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文章主要从行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传媒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学科建设问题,以期对行业院校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论文关键词]学科建设 创新管理机制 发展路径

学科建设是高校重要的战略基础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学校的实力、学校的竞争力、学校的水平不仅靠学科支撑,也靠学科的成就来体现。传媒类院校定位于行业性高校,不是要削弱或忽视学科建设,而是要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应厘清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使学科建设成为专业构造调整的支撑,成为实现办学目标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分化、整合、提升的重要阶段。作为传媒类行业院校,为了应对新时期的变化与竞争,我们要着眼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坚决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科上,下大力气推进学科建设。

一、当前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

2.学科建设管理机制不科学,创新意识不够。当前,很多传媒类院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学科建设管理机构,学科建设相关职能划分也分布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与此同时,职责不明确、协作性和衔接性较差。即使有些学校成立了校级的学科建设管理部门,但并未从思想上重视学科建设,只是被动地进行管理程序操作,仅仅起到争办学位点的作用,导致学科发展规划、学科队伍建设、科研对人才的培养作用难以发挥。在院系调整中,部分关联密切的专业被划分在了不同的教学单位,影响了学科力量整合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另外,组织管理模式也不适应学科发展,缺乏整合力、凝聚力和统筹协调力,创新意识不够,导致学科发展呈现出散漫状态,学科发展冲劲不足。

3.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学术梯队建设不强。学科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术队伍的竞争,尤其是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当前在选拔方式上,多采用领导干部“选拔”的方式,不仅给被选者带来压力,而且挫伤了一大批教师的积极性;官本位的思想妨碍了优秀人才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优秀的人才忙于行政事务,忽略了科研工作,不利于学科建设。一是应用型学科带头人紧缺,有的高校出现人才结构性短缺,尤其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带头人断层现象十分突出。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学术科研能力尚待开发;学科队伍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大打折扣,学科发展支撑力不足。

4.研究机构(基地)建设落后,学科发展不协调。研究机构(基地)是行业高校学科建设的依托和条件保障,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发展的水平。目前,许多高校对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许多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拓展和延伸了一些学科分支,推动了学科的整体发展和优化。但在行业院校的基地建设中仍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前研究基地名目繁杂,缺乏整合,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部分院系、教研室盲目追求小而全,重复建设,软硬件配置低,科研效率低。另一个问题就是基地队伍的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不协调。具有高水平技术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不安心研究机构工作,选择离开专职队伍,剩余的部分在岗人员整体素质又不高,较难胜任高水平基地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二、传媒类院校学科建设的核心

面对行业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学校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以提升院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和发展路径,成为传媒类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行业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迅猛,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行业高校要有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最根本、最核心还是体现在学科建设上。

1.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改革学科构架体系。强化科学管理,优化顶层设计,是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高校应着眼当前学科发展形势,树立大学科发展理念,注重学科建设的全局意识,扭转过去单纯的学科点建设思路,推行学科发展统领专业建设发展模式改革。据研究统计,国外高校学科发展普遍采用大学科发展理念,近年国内也逐渐流行起来。这一学科建设模式增强了学科发展的内部协调性和协调进展,减少了资源内耗,消除了人为发展壁垒,提高了学科建设效益。传媒类院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服务于主要发展方向,并不断发挥学科之间的合力优势。

2.突出重点学科,注重特色学科,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具有标杆作用和带动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规律的内在需求。传媒类院校在发展路径上,要强化传媒类特色学科,以传媒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为导向,依托学科基础,重点投入,重点突破,使学校的重点学科实现新的跨越,使特色优势学科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培育出若干个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强学科潜在实力建设,抢占学科必争的制高点。学科的发展定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整体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为了准确定位学科发展,我们至少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是区域定位。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满足社会需求的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其次是特色定位,即自身定位。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趋势,立足传媒类院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开展学科建设,达到以特色取胜的发展目标。重点学科建设其实也是品牌工程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显得尤其重要。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和鼓励有条件的学科申报各级各类重点学科建设,并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资金倾斜,确保其成长性和发展的后劲。 "

<>

三、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创新

1.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学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牵涉到的行政元素较多,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合理的管理构架是推动学科建设科学化、合理化、效能化的基础。学校、院(系)、学科三者层级有别,发展定位不同,实施方法各异,各有其职,却又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理顺之间关系是学科发展的题中之义。在校级层面设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及学科建设办公室或相当职能的机构,统一认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为学科发展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和良好氛围。同时,院(系)要处理好行政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科学研究课题组组长负责制、专业负责人制,实行学科建设目标管理,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2.建立学术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最基本的学术单元,直接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学科组织是具体开展教学、课程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体型学术组织,它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支撑本科教学,发挥其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学校所有学术人员都可以根据各自的学术领域进入相应的学科组织,各类学术资源全部按照学科组织配置。学院把所有课程全部划归到相应的学科组织,相关学科根据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相应的课程为教学服务,形成“一个专业由多个学科支撑、一个学科支撑多个专业”的网状关系,同时设立专业主任或专业管理委员会,负责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术基层组织的建设,把专业转变为一个课程组合,让专业的设置更加灵活,学校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学科资源,以不同的课程组合快速地构建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术梯队建设,优化研究团队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首先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组成的学科队伍。因此,学科建设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学科人才发展战略,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科梯队建设,优化研究团队结构。

首先,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广泛引进适合行业院校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弥补学校高端人才缺口。充分利用学校科研机构、创新团队、重点学科建设努力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关键在于夯实人才队伍基础。其次,推进人才观念转变,加大师资培养及引进力度,创新选才和用才模式,重点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和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以优化更新学术梯队为目标,设置招聘岗位,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最后,培养造就一支结构科学合理,具有创新精神且团结合作的研究。具体措施是:第一,重视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精选和培养学术尖子;第二,注重年轻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的培养,鼓励和资助学科带头人出版文集(文库)等;第三,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人才引进政策要向主干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组建学科创新团队倾斜。

四、加强基地建设,构建学科发展互动平台

加强基地建设,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学科发展互动平台。首先,全面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模式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一所行业特色院校办学的重要基石。面向国家战略、地区规划和行业发展需求,走政产学研用合作的道路,已成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方面就,是对办学理念的提升。一是以平台为依托,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二是以任务为纽带,发挥学校在相关领域的优势,注重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三是以人才培养为依托,共建政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跨国度开展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的作用。最后,充分发挥基地的学科发展互动平台,正确把握国家“2011计划”发展契机,推动校校联合、学校与行业联合、学校与企业联合,积极申报“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取得实际成效。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全息理论视域下的高校科技创新扩散模式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