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析中国特色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

试析中国特色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

小编:

"

[论文摘要]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是促进高等资源合理布局的新举措,是培育西部高校“造血”功能的新途径,是实现东西部高校合作共赢的新机制。在实践中,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包括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对口协助、互惠互利,项目支撑、重点突出。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寻求创新力;从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中,形成合力;从满足双方的内在需求中,激发动力;从“讲奉献、求实效”的支援精神中,挖掘潜力。实现对口支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建立行政指令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高效的运行体制,健全科学的评估监督体系,将是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的未来走向。

[论文关键词]东西部高校 对口支援 政策模式 中国特色

一、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的特点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是指由政府启动,利用东部高校的物质财富和智力资源,促进西部高校发展的一项援助制度。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一)政府主导、高位推动 政府的职责在于为民众提供均衡的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和提高。在教育领域,政府有责任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中央政府主导了对口支援政策的酝酿、启动与实施;中组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相互协调,推动了对口支援的具体实施;地方各级政府主动配合,积极拓展实施策略,丰富了对口支援的形式。可以说,政府的重视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二)对口协助、互惠互利 地处西部的受援高校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交流整合,展现出与东部地区风格迥异的人文特色,这些正是吸引东部高校人文社科学者研究兴趣的宝贵资源。同时,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技术问题。东部高校抓住历史契机,与西部高校紧密合作,利用当地资源,共同搭建研究平台,在解决西部社会发展问题、促进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能展现实力、提高声誉。所以说,对口支援既可以增强东部高校的服务能力,也可以提高西部高校的办学实力,达到互惠共赢的目标。

(三)项目支撑、重点突出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并非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而是在教育部的统筹下,以项目为依托,围绕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以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为抓手,使受援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既为受援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进一步增强了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围绕受援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东部高校投入大量物质财富和人力资源,将援助重点放在基础能力建设和增加自身发展能力上,着力在影响西部高校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力图从根本上改变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培养大批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

二、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独特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赋予对口支援政策模式丰富的内涵。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是在特定政治生态环境中孕育、发展并逐步形成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

(一)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是促进我国高等资源合理布局的新举措

对口支援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受历史条件、现实发展、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西部地区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水平整体上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人才充沛、资金充足,教育基础雄厚,发展水平达到新的历史高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开始迈向大众化教育,东西部的发展差距更加突出。建立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关系,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和优化组合,既有利于增强西部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东部高校的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二)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是培育西部高校“造血”功能的新途径

与财物输入式的单一“输血”援助模式不同,对口支援重点放在提高受援方的“造血”功能上。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缺乏支撑教育持续发展的自生能力。如果不解决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可能会陷入“落后—援助—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东部高校应立足提升西部高校的自我发展能力,不仅通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手段,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教学“硬件”等“输血”项目的建设力度;而且还要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品牌效应等优势,以能力和制度建设为核心,通过教师培训、干部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大西部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三)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是实现双方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对口支援不仅仅是一种单向援助的关系,更是一种互动交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从表层上看,对口支援是从支援方到受援方的单向流动。但是,对口支援既然涉及两个主体,那么他们之间就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通过合作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帮扶共进和合作共赢。西部高校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借助东部高校的援助,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东部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通过参与对口援助,进一步提升学校知名度、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可以说,“随着我国教育对口支援的深入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尤其是共赢,必将被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必将成为今后教育对口支援的价值取向”。

三、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的经验

对口支援不同于单一的资金扶持、市场竞争或横向合作,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政策为动力,在区域协调与协作的前提下,实现东西部高校互动式发展的新机制。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对口支援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一)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寻求创造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解决东西部高校发展差距,要从“中国模式”和“中国特色”中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口支援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的生动体现,彰显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体制创新。在“集中优势办大事”“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的指导下,高校系统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帮助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对口支援共同发展道路。

(二)从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中,形成合力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形成中央、地方、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合力推进的局面,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首先,建立了支持对口支援工作的政策体系。“坚持把完善政策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有力保障,从中央到地方,从支援高校到受援高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构筑搭建了一系列平台,启动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对口支援工作。”教育部主动争取中央部委更多的支持,完善政策措施;地方政府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本地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政策项目支持的合力。其次,建立了对口支援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把健全机制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保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对口支援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增强受援高校造血功能的长效机制。”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科学制定和实施对口支援规划,统筹推进教师支援和干部支援、教学支援和科研支援、硬件支援和软件支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

(三)从满足双方的内在需求中,激发动力

激发双方的内在需求,是促进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的不竭动力。从支援方看,一方面,东部高校从西部高校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需求出发,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合理均衡地配置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全面提高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东部高校充分利用受援高校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有的政策倾斜,搭建合作交流、科学研究的平台,推动双方紧密型教育合作和全方位交流。从受援方看,一方面,西部高校注重学习、消化、吸收东部高校先进的教学方法、管理手段和经验,积极争取资金、物资、人员以及学科建设、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西部高校主动更新理念,强化内涵式发展,利用支援高校提供的资源,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四)从“讲奉献、求实效”的支援精神中,挖掘潜力

“讲奉献、求实效”是对口支援工作的精神标志。东西部对口支援是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对口支援工作中,支援和受援高校教师及干部淡泊名利,不畏艰苦,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全心全意地无私奉献。他们不仅贡献了智力和精力,更奉献了知识、经验和精神。他们的奉献精神成为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事业中。本着务实求发展的原则,支援高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创造条件,为西部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受援高校主动借助支援高校提供的资源,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一批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西部建设人才。“讲奉献、求实效”的对口支援精神在西部人民心中切实激发了对知识的诉求、对发展的诉求,成为推动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的精神动力。"

四、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未来走向

对口支援是我国政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尝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口支援要从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把增强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以服务和贡献,努力使受援高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中心源和人才库。

(一)实现对口支援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战略的实施,西部高校肩负更为艰巨的历史任务。西部的发展,既需要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大量学术研究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需要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大批有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数以万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可见,随着西部经济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多样化发展,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的价值取向也应走向多元化。第一,选择西部地区“211工程”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国内一流大学的对口支援,努力建设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西部地区急需的战略人才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第二,以普通本科院校为重点,利用东部优质的教育资源,“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途径和方法”⑤,更广范围、更高质量地为西部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第三,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首先纳入对口支援体系中,探索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西部新型产业培养大批实用技术型人才,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建立行政指令与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其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又是与行政体制相一致的。以行政指令为特色、自上而下的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凸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大协作的互助精神。对口支援模式将长期存在,这是因为:第一,对口支援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为基础,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一致,体现着制度的优越性;第二,对口支援关系着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只有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下,才能统筹兼顾,实现国家战略布局;第三,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仍然是公共财政投入,对口支援所需要的资源必须通过政府统一配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利益主体开始多元化,这对对口支援提出了新要求。在对口支援政策上,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既要充分发挥行政指令的长处,又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引入竞争机制。也就是说,要把行政指令与社会参与、市场竞争结合起来。首先,政府必须转变角色、重新定位职能,从大包大揽的直接管理到通过制定政策实现间接调控。在支援关系遴选配对、教育资源分配、项目审批建设、评估监督等方面,通过信息公开、会议听证、民意调查等途径,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其次,引入竞争机制,改变目前以计划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相对稳定、缺乏活力的支援体系。例如,对受援方的硬件建设、设备采购、教师培训、人才培养等可实行招标制,从而创造支援学校间、受授学校间、支授学校内部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受援方得到最重要、最适当的教育援助,也使支援方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三)建立高效的运行体制

运行机制是对口支援开展的核心机制,其基本功能是将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各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运行路线、运行速度与强度,经过不断的协调耦合反应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联结形成有序的集合状态,保障对口支援的高效开展。

在领导层面,教育部作为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的牵头单位,应健全组织机构建设,建立部门间和部门内的协调会议制度、文件会签制度,全面规划相关工作,统筹与协调各项政策,简化行政事务审批程序,在宏观规划、完善政策、项目审批、经费拨款、评估监督等方面,切实履行职能,提高对口支援的效率与效益。

在实施层面,在继续发挥支援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对口支援的政策优势的同时,还要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到院、系和研究机构,促进双方院系、学科专业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充分调动支援高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更为强大的合力。支援高校组建名师领衔教学科研团队,协助受援高校建成一批精品课程、高水平教学、科研实验室和特色学科平台,充分发挥知名专家、教授的学术影响力,着力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影响力的援助项目;规范、落实、做好教师派出与进修、管理干部培训与相互任职、学生联合培养等工作,建立双方人员交流的稳定渠道;支援高校的图书信息系统、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系统以及后勤服务系统,也可以与受援高校的相应部门加强合作,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整体发展。此外,还应创新对口支援模式,由“一对一”的传统模式向“多对一”的新型模式转变,由各个高校“散打型”的援助方式向多所高校“集团军式”的援助方式转变,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优势学科互补力度,构建起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对口支援运行平台。

(四)健全科学的评估监督体系

首先,完善对口支援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着重考察项目进展情况,“对重点建设项目投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和责任制度,对于经费使用效益高、收益大的支援项目予以追加投资,对于经费使用效益低、收益小的支援项目予以减少投入,对于浪费投入的项目则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⑥。其次,建立对口支援监督制度。在确立援助项目时,要做好前期论证、规划,既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又要防止脱离实际的铺张浪费,选择受援方最需要、收效最大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对实物量的投入标准,还是对项目的运行程序,都应实行动态的监督机制。同时,还可以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建专家评估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援助项目进行检查,做到及时诊断、反馈和矫正。评估、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既可以防止支援方忽略实际,上马一些“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也可以在动态考核中对援助项目进行科学管理,从而逐步提高高校对口支援的质量和效益。

东西部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是我们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坚持高校对口支援政策模式,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内涵,不断优化其环境,不断加强其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环境与改革思路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