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让“作文可教部分”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让“作文可教部分”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小编:

在所有的教学问题中,个人认为最严重的应该是作文教学的问题,严重到貌似重视,实际上却无能为力,长期得不到解决。

家长貌似重视,实际虚与委蛇。家长的重视集中体现在升学考试那几天。家长甚至全社会都把目光集中到作文上,急不可耐地打听作文题目,打听自己孩子的作文构思,以确定是不是离题或偏题。而在平时,“聪明”的家长让孩子补英语和数理化,很少是补语文的。

老师貌似重视,实际不少是随便应付,浅尝辄止。

首先表现在作文教学无教材、无计划,无教案、无参考答案。答案事先只有一个充满“正确废话”的评分标准,而且所有作文通用;或学生写作完成后到学生作文中找“优秀答案”,事后作为“一类文”确认。

其次,作文有“可教”和“不可教”两部分。凡流芳百世之作,皆是作者本人天地造化之功,都是“不可教”部分起决定作用,这是公理。这让众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畏难却步。

第三,作文教学付出的巨大与收获的低下,导致不少老师不作为。尽管在应试考试中是“天下第一大题”。由于作文阅卷存在“趋中打中间分”现象和同一作文落到不同老师手里,“命运”不同。在语文学科内部,老师也把力气花在古诗词名句默写和课内文言文考查这两个得分容易点。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老师指出:“作文占60分,最理想的情况是将要选拔的学生分为60个等级。现在的情形是,大量学生集中在35分到50分之间,意味着35分之下和50分之上的分数意义很小。其实有60分变为16分。”

因此,改变作文教学长期徘徊不前的现状,迫在眉睫。

首先要合理定位。北京大学陆俭明指出:当务之急要给语文课程定好位。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锦教授认为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都是很难教、很难学的,或者说具有“不可教性”。因为人人都能学的东西就不是“个性”的、“创意”的。因此,让“作文可教部分”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就合情合理。定位在“可教部分”,就接地气。比如,应用文,老师们教得好,原因是可教部分明确,教师有办法,评分标准几乎无误差。而一般作文,老师无计可施。只好教一些“审题要正确、内容要具体充实”等陈述性知识,缺乏临门一脚。缺失教师可以接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策略和一整套的方法。对于“不可教”部分可以组织力量加以研究,开发有用的写作知识,等到有成果后再讨论要不要进入课程。

其次,作文评价要检测的是“可教部分”的成果。绝不让不是教学行为产生的,而是“不可教”因素起作用的优秀作文,甚至是“天才作文”,扰乱作文评分。这类作文固然应该打满分。但是,教学行为产生的规范文,应该是评价的重点。这样就不能过多用“新”来评判,过多倡导“个性化表达”。以个体作文能不能文从字顺表达为评分旨归,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在评分时,不应该受其他学生相似和“千篇一律”的干扰。要一视同仁,不因审美疲劳导致评分高低悬殊。比如,“战胜挫折”的作文,一位考生写父母去逝,阅卷教师感动不已,打高分,甚至满分。后来阅卷老师发现大量考生都这样构思,就打低分。这是典型的不按作文本身打分的行为。为什么语文老师对“千篇一律”就如此深恶痛绝?也不想想学生是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其实让阅卷老师“实战”,除了表达老练之外,又有几人能在内容上“个性化表达”?即使能表达也不要忘记自己是高学历,受过专业进修的。既然如此,降低“评分标准”刻不容缓。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阅卷老师。

作文需要多种能力,而贯穿写作全过程的有两种能力,那就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其枢纽为思维。有些老师教写作技巧,反对的人不少,往往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来佐证。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有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反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实鲁迅是讲创作,而我们是语言文字运用,不是一回事。但如果写作技巧不教,那老师还教什么?破解争议的关键是明确写作技巧是符合写作规律的技巧还是投机取巧。写作技巧应该是思维的外化。就像特级教师邓彤所言:写作中的层次其实就是思维连续性的“中断”,在思维行程中,每一个环节告一段落,就成为一层次,一前一后就显出层次来。而“线索”则表现为作者的一种纵向的思维经脉。再比如,“文贵曲折”。许多老师也经常唠叨,听话的学生面对作文题,苦思冥想。其实,应该将“曲折”理解成为事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指导学生比较该事情常态是这么样,因为特殊会怎么样,就容易作文。记叙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有的专家认为对付高考作文首选记叙文。那么如何指导学写记叙文?老师从小学开始教记叙文就讲要写事情。其实进入写事情的窠臼,作文基本要失败。教学生写记叙文应该写一个故事,按故事的思路作文。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学生作文无路可走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架设思维轨道。这是教师必须承担的任务,是教师职责所在。也可以指导学生看门道。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认为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可谓真知灼见。世界上没有两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篇相同的文章(除非抄袭)。面对变幻无穷的文章怎么办?“举三反一”,求同存异,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古人云:“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如铸器,铜既已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所以,在读书时,应该有一个“识模”的任务。这“模”就是思路的体现。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作者思有路”,“作者是绝不乱走的。”

第二个问题是要克服有路不走。我们每天都在走别人为我们修好的路。奇怪的是一到作文,就不走现成的路,要去另辟蹊径。考试才一个小时,岂不是自己为自己设置障碍?在我看来,走别人为自己修的路,不但聪明,而且要熟门熟路。假如不熟,思维照样阻隔。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只有到自动化阶段,才能运用自如。而今,作文教学似乎都在诅咒“八股”,高喊“创新”,这些口号无疑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大面积的初中作文思维紊乱、毫无章法的现状。对大多数作文入门尚感困难的初中生大喊“创新”、“深刻”也许有点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大跃进”的危害让人吃尽苦头,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终究要靠我们语文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对其引导实践。这种引导恰恰需要规律的揭示和方法的点拨传授。

文无定法,而有“规矩”:“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清・章学诚)。让“作文可教部分”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思路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抓手。路是相对固定的、平坦的、顺畅的,大家都容易把握。“只要是科学的东西,就得有一定的规定性。不要规定性,那就是只讲任意性;而只讲任意性,是反科学的。”这条路是许多作家和精英都在走的,体现了优秀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思维方式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思维习惯,语文素养才算提高,才算达到育人的境界。

热点推荐

上一篇:依托教材提高写作技能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