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学生视角的课堂特征与实践要点

学生视角的课堂特征与实践要点

小编: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既是学生习得知识与掌握技能的发生场,更是学生生长智慧与发展情智的生态场。基于学生视角,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基础上所组织的课堂教学,是能够比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这些目标的理想课堂。

一、学生视角的课堂特征

所谓学生视角,简言之,即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因此,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应表现为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推进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起始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换句话说,一节课的教学预设,连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不太清楚,那么体现学生视角便是一句空话。唯有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预设,才有可能做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准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恰当,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合理,教学活动的推进上有序,教师才能对“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时候需要给学生以帮助”等问题做到了然于胸。

2.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独立精神

我们知道,一节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但终究是学生对某一个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因此,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精神,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特质。也就是说,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始终需要明确自己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然后是“合作者”,最后才是“帮助者”。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一般在材料提供、问题引出以及活动推进时,介入得多一些,而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尽可能退后,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教师应始终牢记,保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精神,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3.学习环境保有生生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环境建设,其次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生态建设,而学生视角的课堂不单单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它同样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生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学生智慧生长、情智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笔者认为,生生交流渠道通畅也应该是学生视角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实践要点

下面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起点的发掘、学习过程中独立精神的维护以及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三个方面,对构建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作具体分析。

1.把握适切的学习起点

正如前文所述,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那么,实践中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以下介绍两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1)课前微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所谓微调查,是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调查研究而言的。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微调查的调查范围较小,调查手段简便易行,调查材料简洁,数据分析简单及时,突出实用性。课前进行微调查,操作时一般需要围绕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采用简易的问卷或小型的访谈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或者掌握状况,以帮助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如笔者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一课时,就是在采用课前微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后设定教学起点的。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了解到一年级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基础是: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运算,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及价值的认识尚未建立。于是,教学重点设定为:帮助学生在经历加法运算模型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教学进程设定为两个层次:前半节课重点引导学生从“境”到“式”,经历加法模型的产生与提炼过程;后半节课则重点关注从“式”到“境”,体验加法模型的应用与解构过程,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运算意义提供更多的帮助。

(2)课始重尝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合理的学习进程

所谓尝试,即先试着做一做,然后再讨论。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采用课前调查的方式之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在一节课的前5分钟设计一个组织学生尝试的环节来完成。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个内容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首先通过媒体逐个呈现三组图形,每组图形在屏幕上出现5秒后消失,随即请学生说说刚才屏幕上出现的是怎样的一组图形。三组图形中,前面两组图形是按重复排列规律排列的,第三组则不按规律排列(如下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活动后,请学生围绕“记忆的难易”,谈感受、说体会、找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两组图形容易记,没有按规律排列的那组图形不容易记。

接着便组织学生尝试。问题: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记起来容易,那你能不能画一组有这样的排列规律的图形呢?试试看吧。

没有研究规律的特征,只是凭着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自主观察与体会进行创作,这本身便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了学生的尝试,后续的学习材料也便足够丰富,既包括“简单重复排列”(即2个或3个图形的重复排列)的材料,又包括“复杂重复排列”(即4个或5个,甚至有6个图形的重复排列)的材料。活动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则暴露不同层次学生原有的对“重复排列规律”的认识经验,二则利于教师随后组织交流活动时设计更有层次的学习活动。 2.设计独立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多年,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已经在一线教师中达成共识。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独立性。现围绕《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就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独立学习空间谈几点做法。

(1)关注人人参与,保证学习活动的参与面

人人参与是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太容易,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是需要设计的。笔者在《认识钟表》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人人参与”的基本活动。

一是课始“画钟面”活动。呈现钟表的图片,请学生观赏,然后提出任务:这些各式各样的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画一个可以用来看时间的钟面吗?要求每位学生动手画。

二是课中“画时刻”活动。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并能够初步认读时刻后,请学生根据电子钟呈现的时刻(6:00和12:00),在教师提供的不完整的钟面上画出相应的时刻。同样要求全体学生动手画。

三是课末“做时刻”活动。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电子时刻(3:00和9:00),请学生用肢体表示出来(左手臂为时针,右手臂为分针)。同样是全体参与。

以上三个活动都有相应的活动目标。活动一,既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也为后续的讨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活动二,引导学生建立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的关系,建立钟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活动三,在进一步巩固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关系的同时,强化空间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活动都有“人人参与”作保证,使得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指导策略,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能够适时帮助更多的学生个性化地完成学习任务。

(2)关注独立思考,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独立思考既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课堂上学生思维成果交流的基础,是保证学习活动有层次、有深度推进的关键。从本节课来看,“认识钟表”的显性知识点是知道钟面的构成,了解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关系,知道生活中表示时刻的记录方式――电子计时,理解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的关系。从思维角度来分析,这又是一个从观察到理解,从直接反映到间接反映的过程,是思维从实物形象逐步走向概念表象的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作保证。

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独立思维活动,即在没有人帮助下的个体思维。比如任务一中,学生在观察了一部分实物钟面后进行的尝试“画钟面”,需要其结合看到的实物钟面,独立分析钟面上的本质要素,去掉无关要素,在此基础上画出比较完整的钟面;任务二,同样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短针(时针)与长针(分针)的作用,画出相应的时刻,特别是在画“12:00”时,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时针和分针重合的问题。

二是在交流学习成果后的思维活动,即在同伴启发下的个体反思。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独立思考,是思维成果交流的基础,而成果交流后的个体反思,同样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学生自我反思的环节,以保证学生自我比较、自我调整,激起学生反思性的思维活动,调整或完善自身的思维成果。如在交流所画的钟面时,请学生自我修改;当学生在做游戏时,又请学生自己调整,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修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3.营造生生交流的学习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素养的提升,除了个体的努力之外,当然也离不开群体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学生视角的课堂在保障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需要在群体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工夫。生生交流平台的建设,是保障学生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教师要做好以下两点。

(1)减少师生对话,增加生生互动,让生生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满堂问”的现象多了起来,而“满堂问”的课堂其实质还是教师主宰的课堂。学生视角的课堂更应该关注学生间的对话,即教师更多地履行自己作为活动“组织者”、问题“协调者”的角色,尽可能将学生呈现的问题或材料,作为“皮球”抛给学生,由学生帮助学生处理。主张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建设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保证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反映在实践中,则可以采用大问题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请学生结合这个实际情境问题讨论交流,从而完成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就不失为一种改变教师“一言堂”或“满堂问”现象的好办法。

(2)减少教师评价,增加生生评价,让生生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平台

很多时候,教师喜欢直接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这样处理虽然可以让课堂教学时效高,但却容易强调评价的评定功能,而淡化评价的“学习”功能。事实上,小学数学课堂上评价的价值,更应该体现在“学习”功能上。让学生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或结果,一则评价者需要有对呈现的结果有比较个性化的判定,需要有合理的解释;二来被评价者需要有对评价者的评价的再判定。这一来一去,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应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包括任务完成的过程,同时包括对别的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判断的过程。此时的评价已经不是评定那么简单了,它已经承载了学习与发展的功能。而学生视角的课堂上,以生生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值得我们教师努力思考与实践。

总之,在突出学生视角的课堂上,因为学生有了更多主动去“动”的机会、独立“想”的机会,其对“学”的体会就越深,感觉也越好,也更有利于他们在习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同时,促进智慧的生长与情智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读懂孩子塑造未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