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体育教学中运动性重力休克预防及处置的探讨

体育教学中运动性重力休克预防及处置的探讨

小编:

【摘 要】由于当代青少年体质体能(耐力、力量素质)状况不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上强度的项目内容常出现学生发生重力休克现象,对此本文针对其成因、症状及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作分析探讨,旨在使广大学生了解并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杜绝或减少因重力休克症状对身体的伤害,确保教学顺利实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 重力休克 预防处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基于此,研究并让学生了解与重力休克相关的知识,掌握一些必要的技术方法,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重力休克简介

剧烈运动后突然停止身体动作而引起的晕厥称为重力休克。人在运动时,外周组织内的血管大量扩张,血流量会比安静时增加很多倍,这是依靠运动器官(尤其下肢)的肌肉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以及胸腔负压的吸引作用;使得血液得以返回心脏。当运动者突然终止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作用骤然停止,使大量血液聚积在下肢(潴留),就造成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血压下降,心跳加快而心搏出量减少,大脑的供血量急剧减少,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造成晕厥。

(一)人体与重力休克相关联的器官系统包括心血管循环系统、肺呼吸系统、肌肉运动系统及大脑神经系统。

1.循环系统(心肌的泵血能力、血管畅通程度)

与先天遗传、后天调养、锻炼有关,状态好者发生几率低,抵御阈值高。

2.呼吸系统(呼吸、氧、CO2交换效率)

因剧烈运动使体内血氧饱和度失衡、呼吸技能是控制调节其平衡的主体、后天锻炼、技巧性很重要。效率高者发生几率低。

3.肌肉缩舒的泵回血(外周向心脏)能力

重力休克所说的“重力”即指血液向外、下潴留于肌肉形成回流不畅,于此肌肉力量是问题焦点,其强弱是与遗传有关,但更依赖于后天的运动锻炼,尤其青少年时期可塑性极大。

4.由于心脏向大脑供血(氧)不足,这种状态持续数秒钟就会使中枢神经进入到低代谢水平状态(有个体差异,但一般人坚持无法超过10s),此时人的意识是迷迷糊糊的,表现就是晕厥。必须赶快恢复,此恢复包括供血(心脏)、供氧(呼吸)、意识(大脑正常工作)三方面的恢复,不然会直接危及生命。在《急诊医学》范畴称之为:心、肺、脑复苏。

(二)体育教学训练中学生重力休克表现分析

1.专项准备活动不足

此类表现最为普遍。在中长跑训练或测试时,许多学生在做热身运动时仅只做关节操而不愿预跑(包括慢跑、加速跑等),认为会过早消耗体力而影响成绩,孰不知心肺功能预热不足极有可能造成重力休克。

2.忽略了放松整理运动

某次学校组织啦啦操舞竞赛,一初二女生赛后没有好好放松(甚至连绷腿、护腕、腰带都没脱)就蹲在场地边观看下几组的比赛,给好伙伴鼓劲加油,约10min后,突然一站起身来,就发生了晕厥、脸色煞白、冷汗直冒等重力休克症状。

3.饥饿性低血糖

某高一男生在测试1000m跑后发生休克,表现为脉象虚弱,脸色、嘴唇均泛白,经饮用一些甜饮料后缓解。笔者询问他:“你是不是没吃早餐?”“吃了,跟平常一样吃二两粉,但又饿了。”确实,该男生瘦高个,近1.8m的个头,但体重不足60kg,早上7点多吃的早餐,11点跑步测试,进食的早餐应该已消化得差不多了。血糖低、能量不足,这是显而易见的。

4.大强度项目训练或测试时,身体状况不佳

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如感冒、胃肠炎腹泻或女生生理期等)时,不愿报告,勉强参加,则很容易发生休克。

二、运动性重力休克的预防处置

(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体育教师有义务教育所有学生执持一种敬畏生命、尊重爱惜自己身体的基本态度,养成经常观察评价日常生活中诸如睡眠、饮食、情绪(精神饱满程度)及疾病等方面情况。这种观察包含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学生之间相互了解以及学生对自身的了解三个方面。在进行大程度项目训练或测试时,若感觉身体不佳,应取消或减量(或减强度)进行,杜绝带病作业。

(三)不可或缺的放松整理活动

以“渐退”的方式完成结束运动,是大程度项目训练测试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可包括:

花3-5min时间进行放松整理活动之后,教师应集合小结,观察每位学生均基本恢复正常之后,才能解散下课。

(四)发生休克症状的处置

2.架扶或者背负患者,使其被动运动。是一种排除潴留,缓解休克的有效方法,还要求施术者不断与患者说话沟通,鼓励其坚持。前文所述,那位因跳啦啦操休克的女生,笔者在背负其往200m开外的校医务室疾奔,行至大半就听到她说:“老师,轻点,我好了。”到达医务室喝了杯凉开水,一检查脉搏、血压均已恢复正常(75次/min,108/65mmHg),事后回想起来,觉得这与笔者背着走,使其身体获得有节奏且有一定力度地颠动(被动运动)很有关联。

3.水分、糖、盐等能量补充。大多数重力休克症状均伴有能量耗竭现象,表现为虚弱乏力、脸色嘴唇泛白、冒出冷汗,甚至恶心欲呕,在呼吸、脉搏相对平复之后,给予一定水分或糖水、盐水的饮用补充是很有必要的。体内能量、电解质平衡稳定后,休克现象可迅速缓解。呕吐不要紧,应鼓励患者,吐出来,漱漱口,接着再喝。教师应备水于课堂并嘱咐学生备水,此是卫生常识。

4.休克无法在课堂上解除,需要迅速转院处置;休克在课堂上解决了,仍应嘱咐学生陪伴患者往校医务室作必要的检查,遵从医生的意见,对近期的日常生活作息进行合理调整。

“健康第一”、“安全第一”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对运动性重力休克等运动性疾患的观察研究并且不断积累完善处置的技术方法,应当是体育教师分内的职责,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者坦然面对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2]兰兰. 耐力素质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8)

[3]于学忠. 协和急诊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热点推荐

上一篇:书包里的“审判”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