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以文带本巧妙点灯

以文带本巧妙点灯

小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具体建议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确实,“整本的书”负载着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进行“整本书阅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学生不能再囿于学习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这如同徘徊于一个个静止的房间,而应涉猎与其密切相关的一本本书,沉浸于一个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所以,当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应结合文本,关注与其密切相关的“整本的书”,“以文带本,巧妙点灯”,引领学生踏上“整本书阅读”之旅。王文丽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教学的范例。王老师巧妙地把该文与小说《城南旧事》从内容与写法上联系了起来,使学生虽在学一篇文却在了解一本书,极大地拓宽了阅读视野,值得我们研讨与借鉴。

一、整体感知文本,架起联通小说的桥梁

王老师执教该课时,在引领学生认识课题中的间隔号、利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描述课文情境、识读生词、朗读课文描写英子童年有趣的场景和画面相关语段的基础上,开始关注“一篇文”与“整本书”之间的联系,进行一系列巧妙的设计与引领。她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几部分内容,再提炼英子的几件童年趣事,然后顺势简介小说作者林海音、引出原著《城南旧事》的“序”和“后记”,从内容上建立起文本与小说之间的联系,点燃学生对原著的阅读热情。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课文分几部分?(四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师:作者讲了童年哪些有趣的事?

生:……学骆驼咀嚼……问爸爸骆驼为什么要戴铃铛……想给骆驼剪驼绒……问妈妈骆驼夏天去哪儿了……

师: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生(齐答):林海音!

(出示林海音图、文简介)

师:林海音……台湾著名女作家……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上……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在北京时童年的似水年华……《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在了小说的前面……介绍小说……序言……还有后记……写在后面的部分……

观摩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相信在场的学生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很可能已点燃课后深入阅读原著《城南旧事》的热情,循着文本与小说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觉地去寻找并阅读这本小说,从而踏上“整本书阅读”之旅,进一步感受小英子天真烂漫的童年,欣赏老北京浓郁的风土人情。

二、凭借品味片段,感受小说淳朴的文风

如何将“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渗透到课堂上来?需要教师努力探索怎样从更高的视点上来整合、类化信息,使那些本来相对孤立的、静止的、狭隘的文本,与相关的“整本的书”建立起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联系。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感悟之机,引导学生从内容上把“文本”与相关“书本”联系起来,相互印证和补充;借加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之机,从写法上把“文本”与相关“书本”联系起来,相互比较与对照,以此逐步强化他们阅读“整本的书”的意识,激发其阅读“整本的书”的欲望。

王老师在她的课例中,引领学生品味英子“学骆驼咀嚼”这个片段时,先随机引入电影《城南旧事》的相关镜头,再巧妙插进小说《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的类似片段,使学生在文本描写、电影回放及小说片段的相互印证与补充中,逐渐感受到文本、电影与小说,三者共有的自然、质朴、细腻、生动的文风,激起深入阅读原著的热情,践行“以文带本,巧妙点灯”的理念。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在学生自由读自己感兴趣的英子童年趣事的基础上)

师:谁对英子“学骆驼咀嚼”这件事感兴趣?(第4自然段)来读一读。

(出示“那样丑的脸……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请两名学生读)

师:读的时候一定要自然,就像说话一样。(范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要读出画面感。

(请另一生读)

师:老师奖励你观看“骆驼咀嚼”的视频。(生观看《城南旧事》相关电影片段)

师:课文写得特别准确,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了出来。

(再请一生读)

师:这一段写得好不好?

生:……课文把英子“学骆驼咀嚼”的情景描写出来了……原来描写生动的方法,不仅仅有比喻和拟人,抓住外貌和动作,也可以写得很生动。

(出示《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有关片段,生自由读)

师:这段话与刚才读的那一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写得比较详细。

师:这样的语言很朴素。

生:写出了情境。

师:让人感觉很舒服,栩栩如生。(板书:朴素 生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地把文本与电影和小说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使他们在感受“淳朴”文风的同时,闻到了“整本的书”的味道,看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相信在王老师不留痕迹的引领下,学生课后很可能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去寻找原著,好好地嗅一嗅老北京的乡土气息,感受小英子的纯真童年。

三、依托欣赏片段,体会小说人物的特点

现实中,很多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往往蹲在教材里就地练兵,很难创造性地发挥文本这个例子的桥梁作用,更难整合课内外语文教学资源,把“文本”与“整本的书”联系起来,“以文带本,巧妙点灯”,引领学生从一个个静止的“房间”走向广阔无垠的“世界”。因此,了解文本背后隐藏的语文教学信息,提升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搭建“文”与“本”联通的教学支架,引领学生踏上阅读“整本书”之旅,是当下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之一。王文丽老师在她的课例中,成功地依托欣赏“英子问爸爸”“英子问妈妈”相关片段描写,巧妙地引入原著《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与第二章“我们看海去”的有关内容,引领学生揣摩主人公英子的语言,体会天真、好问的性格特点,进而感受其童年的情趣及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真是精彩!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有没有对“英子问爸爸骆驼为什么要戴铃铛”感兴趣的?

(一生读第6自然段)

师:还有一次问,在哪儿?

(另一生读第11自然段,教师出示第11~14自然段)

师:你觉得妈妈的语气――

生答:……不耐烦;……很尴尬;……无可奈何;……抱怨;……

师:……但是更多的是欣赏……有点儿爱,又有点儿责备……嗔怪……想想自己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嗔怪的……读出英子的天真……妈妈的嗔怪……

(生读,有点儿天真味、嗔怪味了。教师出示《城南旧事》第一章“惠安馆”及第二章“我们看海去”有关英子问的片段,另请学生读;师生合作读)

师:……总是问,总是问,让我们忍俊不禁……

上面这个教学片段,王老师先出示课文中英子提出的问题,引领学生品读;再相继出示小说第一章与第二章中英子提出的相关问题,引领学生赏读。这样,依据文本,层层拓展,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感受主人公英子天真、好问的性格特点的同时,感受到作品朴素、生动、鲜活的语言;还激起了他们阅读“整本的书”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很可能在课后逐渐踏上阅读《城南旧事》之旅,很值得我们细细研讨与借鉴。

四、体味文本余音,引导捧读热门的小说

当今各版本教科书所选课文中都有一些长篇小说的节选。引领学生学习这些节选的文本,只能说带他们来到了一座座文学宝库的门口。我们不能仅让他们站在门口好奇地向里面张望,而应引导他们推开宝库的一扇扇大门,迫不及待地进去欣赏一个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悉心研读这些名篇巨著中的精彩篇章,选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文带本,巧妙点灯”,引领他们踏上“阅读整本书”之旅。

从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文丽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一生的情”这部分时,她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读出林海音这位长者的心情,读出她的回忆、神思与向往。渐渐地,学生之情与教师之情、作者之情产生了共鸣。王老师顺势出示《城南旧事》图文资料,引领学生感知这本书,以激发学生捧读的热望。真可谓引领无痕,良苦用心!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在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感受“想剪驼绒”这一趣事后,教师出示第

1

5、16自然段。请一生读)

师:带着回忆和向往去读。(请另一生读)

师:你们感觉一下,失去童年之后的那种向往,读出来了吗?(生自由读后再请一生读)

师:我们要读出一位长者的心情,读出她的回忆、神思和向往,怎么读呢?(师范读)

(再请一生读。读出了成年人那种向往的感觉。教师出示《城南旧事》图文资料)

师:……一部自传体小说……朴实、纯真的笔调……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100多个版本……很多次印刷……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生:……人人怀念童年……寄托童年那份情感……

生:……写老北京的情景……怀旧……用文字挽留下来了……

生:……思念过去的童年……真实的童年……

师:……朴素,生动,真实……打动了人心……感动了无数人……想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同学请举手……感受童年……感受你的影子……

曹文轩教授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的阅读只停留在对语文课本的阅读之上,显然是有很大缺陷的。一个孩子必须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应当如此。因为规模大的作品即“整本的书”,在思维方式上与语文教材中的短篇作品是不一样的。短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应像王文丽老师那样,勇于拓展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开拓语文课程形式,利用教学智慧“以文带本,巧妙点灯”,引领学生多样化阅读,读“整本的书”,发展思维,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这样,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就不再是一个文本阅读的终结,而是一本书捧读的开始。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阅读的空间,从教室拓展到校园,从家庭拓展到社会;就会使阅读的时间,从课堂上延伸到上课前后、上学前后,再延伸到双休日、节假日;就会让捧在手中的书,由小到大,由薄到厚,由白话到文言,由中国到外国;就会渐渐变得如饥似渴,陶醉于书,濡染着书香,熏染上一身书卷气。

热点推荐

上一篇:在朗读中“感受形象”在说书中“品味神韵”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