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如何引导个性化阅读

如何引导个性化阅读

小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个性化阅读,是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精心研究的问题。下面,结合个人的理解及体验,谈几点见解,与同行探讨。

1 提倡平等互动,营造阅读的民主环境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或者说是以教师提问之下产生的一种变相的互动,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民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建立民主的人际关系,彼此平等、和谐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往往有些教师舍不得自己的主角宝座,总是滔滔不绝的大显才能,结果是――无视学生的存在,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从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不能死守既定方案,要在课堂上随时调控,如果按剧本去导演学生,其实质又是教师专横地自我表演了,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先问:你觉得本文最吸引人的是哪个情节?本意是让其说出“游行大典”然后从盛典讲起,但学生偏偏回答说骗子装模作样的织布,我灵机一动:“下面请对两个骗子情有独钟的`小骗子・登台表演”,他们精彩而富有个性的表演真的蒙骗了皇帝和所有观众,接下来皇帝才穿着“新装”堂而皇之的举行大典。

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应消除自己外在的权威,去掉外表的威严,走下命令、评判的权威地位,和学生共同交流、商讨、争鸣,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关系。

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分析,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诚心诚意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

2 发挥主体的作用,优化阅读的科学程序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健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须依赖于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实践。要改革阅读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应该还主体地位给学生,把出发点、立足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主体,实行个性化性阅读教学。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摸索出了自己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一套操作程序,主要分五步进行:“学案导学→小组共建→多维展示→多样反馈”。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包括预习),自主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第二步,在教师引导梳理下,归纳、分类、筛选小组提出的问题。浅显的由小组内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生做出恰当的解释,剩下的比较切合课堂预设目标的问题就作为探讨的重点。如果学生的问题一直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在他们所提相关问题上巧妙引导,抓住整合的切入点,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也即课堂预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筛选后的问题自主定向阅读课文,切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步,围绕这些问题小组交流,然后汇报自读情况,在教师引导下全班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针对学生尚未理解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解疑,即“精讲”。通过“总结升华”、“拓展延伸”进一步巩固、运用所学到的东西,做到“精练”,从而顺利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操作程序的四个阶段立足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设置必要的探讨范围,紧紧抓住课堂目标这根“缰绳”,避免讨论抓不住重点,流于形式,课堂活动华而不实的现象,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目标明确,线索清晰,更具科学性。

3 适时加以主导,提升阅读的感悟能力

要正确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必须摆正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要巧妙处理好主导与自主的关系,也就是“开源”与“导流”的关系。所谓“开源”,就是指教师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启发、引导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反三”,以便自己去探索的过程。所谓“开源”,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自主阅读的方法,去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是形成自己能力的过程。

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开源”后“导流”;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导流”后“开源”,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学生慢慢地摆脱对教师教的依赖,然后再“放开源”。

4 尊重个性差异,实现阅读的预定目标

作为一般文本,我们可以在日常阅读中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去揣摩。据“接受美学”理论所言,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而成为一种客观存在,被不同的读者解读出不同的意义,因而体现出理解程度的差异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一个文本,一旦进入教材,就变成教师教、学生学的媒介,即教材文本,而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般文本。而作为一个教材文本,就会有它在整册教材、整个单元中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绝对的,没有目标的课堂教学,任由学生在无关痛痒的问题上自由讨论,信马由缰,任意发挥,只会多走弯路、远路,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从而造成基础性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无法得以合理的建构,课堂教学也就陷入到一片无序与混乱之中。

因此,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教师心中应该有一定的既定目标,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加以适当的调控和引导。当然,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灵活性,具有一定的张力,不应过于刻板,而应让目标成为课堂教学的“魂”。

5 加强语言训练,体现阅读的教学本色

一般的阅读是为了获取有效信息,而阅读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例子来训练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主体性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吸收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对中小学生而言,语言文字的教学始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不重视“双基”知识的传授与训练,仅仅把目光聚集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明显是一种失误,架空了工具性,实际上也就架空了人文性。教材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是人的“骨肉”,文本所折射出的情感、主题、思想是人的“灵魂”,二者不可偏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没有对语言的感受,就没有对文章主旨的真正感悟。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细细品味作品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因此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咬文嚼字”的精读,“提纲挈领”的略读,“一目十行”的速读。教会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捕捉文章中心的方法,审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筛选并提炼加工信息的方法,合理想象补充有关情节的方法,以及规范、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的方法等等。总之,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揣摩与积累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体现阅读教学之本色。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创设美育氛围激发审美愉悦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