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语文前置研究“变形记”

语文前置研究“变形记”

小编:

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但传统教育只把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进学生的脑袋里,使他们对学习没有一丝主动,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感。正如学生所言:“我本是一只蝴蝶,你折断了我的翅膀,还要求我跑得比兔子还快。”

“生本”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中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语文思维。这才是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前置研究”不同于传统的“预习”

生本语文提倡“先学后教”,这少不了前置准备。很多新接触生本的教师,但凡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便以质疑的眼光说“这是课堂造假”。对此,我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这是学生的课前“先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它是学生课前在老师的引导和指点下,自己尝试着去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布置所谓的预习作业,但作业模式都比较单一,如按照每天教授的课时完成规定的习题,预习则采用抄词、学案等。学生对于此类作业兴趣不大,其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思维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

刚开学,我在班上作了一次调查。学生在小学时认为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抄词”的占38%,“朗读课文”占29%。这表明,学生对于课前自主学习内容的认识模糊,仍然以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表明,不少教师没有做到“生本”,缺少学情分析意识,对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大多知道要让学生提前认识文本,但仅局限于学习字词、读通课文内容这样简单的预习,仅希望学生能提前感知一下课文,没有具体的要求。

语文课前置研究的再造,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遵循生本教育理念,我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试举一些语文课前作业再造的例子:

1.《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前置研究:剪报收集鲁迅童年时期身边重要的人和事例。说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些人物是鲁迅童年生命中重要的人。

2.《故乡》一文前置研究:你觉得《故乡》哪个情节可以拍成电影?你会怎么拍?

3.《台阶》一文前置研究:以“中国传统农民”为主题做一期剪报,了解中国传统农民的生活特点和心理文化特点。

……

这些有个性的前置研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查阅各种资料后形成了自己的独创性见解,提升了探究能力。

前置研究遵循“简单、开放”原则

《马说》这篇课文的前置研究,我遵循了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开放”原则,让学生随意选取体裁,自选角度构思,字数不限,精彩无限。

请仿照《马说》的形式,以《___说》为题,写一篇小作品。以下是一份学生的《马说》前置作业展示:

《纳兰说》

文俞淇

世有遗憾,然后有完美。遗憾常有,而完美不常有。纳兰身世虽完美,却囚于世俗之流,被扼杀于荣利中,不以快乐自终。

纳兰乃灵魂自由者,一世为尽情一笑,其父母不知其心而育也。若从心,虽想潇洒一世,然父不允,皇不许,才郁郁而死,且欲与常人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完美也?

育之不以其道,用之不能尽其才,论之不能明其意,有感而叹之,曰:“其生无憾!”呜呼!其真无憾邪?其真不知纳兰也。

这个前置研究打破了文言文“只是老师讲、学生发挥空间小”的魔咒。学生在这次前置研究中认真研究了《马说》的行文形式及思想内容,才能结合他们的阅读积累,创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

《智子疑邻》一文前置研究:读完《智子疑邻》,你会有什么思考?你会由此联想到什么?

我整理部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前置研究如下:

吴玮:富人和讲学家一样,自恃清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纯属臆断。然则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何其多矣。

诗颖:想到《你好,旧时光》中,余周周被政治老师“贴标签”。很多人喜欢给初认识的人贴标签。标签一旦贴上就撕不下来了,久而久之就成了偏见了。

康婕:联想到莫言《我为白菜狂》中的老奶奶,有着挑剔的眼光,老把别人想得很坏。其实,你的内心是怎样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你的内心的样子。

……

我看到,学生非常乐意做这种“生本”前置研究,因为这让他们平时的阅读积累有了用武之地。遵循“简单、开放”的原则,每个学生的思考角度都可以自主决定,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有了他们自己自觉主动完成的前置研究,学生会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课堂中来。

“前置研究”没有固定模式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战争主题,一篇一篇地讲课文,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我整合了整个单元的课文,提出了一个牵引所有课文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对比东西方的战争,找出中西方传统战争观念和战争审美观念存在的差异。然后,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在前置研究中进行广泛阅读。

教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散步》时,我布置了这样的前置作业:读《散步》,你会联想到其他什么文章,为什么?你联想到自己的什么经历或见闻?下面是一个学生的前置研究: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龙应台写的文章《目送》,龙应台与父亲没有像《散步》中作者与母亲那样一起度过一生,给作者留下了伤感的遗憾。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散步》中作者的母亲最终也会离去,剩下的路终归要自己走。且行且珍惜。

这个学生由《散步》延伸到了龙应台的作品《目送》,我便“顺水推舟”,让学生们延伸阅读《目送》,与他们一起分享《目送》中的一些经典片段。

“生本”的前置研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会带给师生源源不断的灵感,带来细水长流般的思考和改变。这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思考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美丽的,星星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教教材”转向“教课程”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