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渔父》之“真乐远韵”

《渔父》之“真乐远韵”

小编:

古代许多诗人,以诗名世,或只一篇,如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称为“孤篇横绝”;或只一句,如谢道韫之“咏絮”;或只一联,如谢康乐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虽其余别有好诗,不专在此,然传播于后世,脍炙于人口者,终不出此矣。张志和名于后世,亦是得力于他的《渔父》词。

张志和(?―773),字子同,初名龟龄,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年十六擢明经第。肃宗时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录事参军。因事贬南浦尉,遇赦还。因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徒”。《新唐书》有传。

后世对张志和《渔父》词评价甚高,如苏轼赞其“清丽”,黄庭坚说它“有远韵”。清代一些学者大多沿袭苏、黄评价。许昂霄《词综偶评》:“(渔歌子)(张志和‘西塞’),涪翁称其有远韵,信然。”[4]黄苏《蓼园词评》:“黄山谷曰:‘有远韵。’按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含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5]刘熙载《艺概》卷四:“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阙,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6]陈廷焯《云韶集》卷一:“此中自有真乐,难与俗人言也。又黄鲁直云:有远韵。”[7]“真乐远韵”确实道出了《渔父》词的真正意蕴,惜乎后人没有详细阐述,笔者不揣浅陋,意对“真乐远韵”四字做进一步阐发。

一、真:无矫揉之态

“渔父”形象,不始自张志和,远在先秦的庄子、屈原诗文中就有描述。《庄子》和《楚辞》都有《渔父》单篇,形式和主题有相似,《庄子・渔父》写渔父与孔子的对话,《楚辞・渔父》是渔父与屈原的对话。《庄子・渔父》借渔父批评孔子积极入世的思想行为,认为孔子提倡的仁义、礼乐、忠信的伦理思想是“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主张“法天贵真”、返归自然。《楚辞・渔父》里那位渔父对屈原很了解,当见到“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时,立即辨认出是三闾大夫;得知屈原的处境后,对屈原说出“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溷其泥而扬其波”的话,劝屈原“与世推移”;当劝说无果之后,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沧浪歌》而去。自此以后,“渔父”作为一种隐士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确立下来。

张志和《渔父》词,是词体渔父题材的开创之作,引来后世无数效仿之作,在上文已有介绍。现象的介绍不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在此,笔者只想提醒,后世那么多效仿张志和《渔父》词的人物当中,有几个会忘却尘世,做一个真正的隐者?大多数人只是向往隐士生活,把渔隐生活当作一种精神寄托罢了。他们只是在现实中受到挫折,仕途道路上遭遇贬谪之后,心中才涌现这种归隐的想法。柳宗元、颜真卿、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和作张志和《渔父》词的诗人,概莫能外。文人们一方面羡慕张志和那样潇洒自由的生活;另一方面,内心又希望能够被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济世抱负,因此无法抛开名利,像张志和那样遨游于江湖。李德裕在《玄真子渔歌记》中很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矛盾的心态:

德裕顷在内庭,伏睹宪宗皇帝写真,求访玄真子《渔歌》,叹不能致。余世与玄真子有旧,早闻其名,又感明主赏异爱才,见思如此,每梦想遗迹,今乃获之,如遇良宝。于戏,渔父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8]

玄真子隐逸后声名远扬,皇帝都“赏异其才”,专门画了他的画像来求访其词,这令李德裕羡慕不已。渔父虽贤,却默默无闻,文人们当然希望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正如李白仰慕鲁仲连那样“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9]。像张志和那样“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的隐逸境界,也许真无法复制,所以也就成为文人的理想。然而这并非张志和的本意,《唐才子传》中如此描述他:

以亲丧辞去,不复仕。居江湖,性迈不束。自称烟波钓徒。撰《玄真子》十二卷,又为号焉。兄鹤龄恐其遁世,为筑室越州东郭,茅茨数椽,花竹掩映。尝豹席棕,沿溪垂钓,每不投饵,志不在鱼也。[10]

由此可知,张志和的归隐是真诚的,没有一点矫揉造作。

二、乐:无世俗之忧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张志和的这五首《渔父》词: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这五首词描写了渔隐者快乐的生活,用五个“不”字――“不须归”“不曾忧”“不叹穷”“不觉寒”“不用仙”,形象地道出了快乐的内容。快乐的原因在于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进入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融洽的。这五首词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分别从五个方面描写了“渔隐”之乐。第一首写景物之乐。诗句描绘的是江南春景,春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山温水软、旖旎多姿,多么令人向往。第二首写环境之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渔父靠自身“能纵棹,惯承流”的生存本领,顺应自然,逍遥自由,适心任性,无忧无虑。第三首写生活之乐,以船为家,东入长江,西出太湖,无畏江上飞雪,不怕浦边寒风,穿着荷叶编制的衣服,同样高兴,即便清寒,也不埋怨,没有功利的拘牵,没有赋税的逼迫,一切随心所欲。第四首写人情之乐,“松江蟹舍主人”热情好客,面对客人的到访,没有吃惊,没有拘谨,而是分外高兴,好像是久别重逢的好友。从这句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完全融入了渔人的生活,渔人们也早已将他视为同行,没有身份地位等的差异。好友之间的聚会没有山珍海味,没有鸡鸭鱼肉,只是“菰饭莼羹”,纯水边生长的植物,真正的渔家生活,这样的聚餐也许常有,所以才这样随意,完全像自家人一样。吃着家常小菜,喝着自酿米酒,意尽兴来,心无杂念,言笑无厌,其乐融融,醉了就睡在秋夜的渔舟中,因为心中暖和,故虽有凉意也是“不觉寒”了。第五首写休闲之乐。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晚饭之后,在闪着熠熠青光的湖面上,在皎洁明亮的圆月照耀下,唱着属于他们的棹歌,歌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回荡在辽阔、清幽、皎洁的夜空。他们唱什么,是劝说屈原的那位渔父那时流传下来的《沧浪歌》吗?诗人用“巴陵渔父”,可能正是此意。也许只有这首《沧浪歌》才能表达作者此时的心境,在歌唱渔家安闲美好生活,倾诉渔父高洁情操的歌声中,怎能还有世俗的牵累,完全被引入了一个仙境。 三、远:有无穷之意

玄真子的这五首《渔父》词绝非写实,正如俞陛云所说:“词言‘西塞’‘巴陵’‘松江’‘溪’‘钓台’,地兼楚越,非一舟能达,则此词亦托想之语,初非躬历。然观其每首结句,君子固穷,达人知命,襟怀之超逸可知。”[11]《渔父》词五首,分别用“西塞”“钓台”“溪”“松江”“巴陵”这五个地名,并非实指某地,只是借用发生在此地的典故而已。有学者曾想去考证这些地名的确切地点,实属误解作者本意。作者用这五个地名,乃是别有深意的。

“钓台”,故址在浙江桐庐城西十五公里的富春山上。东汉严光拒绝光武帝之召,拒封“谏议大夫”官位,来此地隐居垂钓,“钓台”因之得名并闻名古今。

溪与苕溪自古以来是湖州的主要河流,因此,湖州的别称有苕上、上、苕、川等。张志和有“愿以为浮家泛宅,往来苕之间”的话语,张籍有《溪西亭晚望》一诗。

松江一句有“莼鲈之思”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12]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青草湖,古五湖之一,亦名巴丘湖,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南,和洞庭湖相连。因南岸有青草山而得名。一说湖中多青草,冬春水涸,青草弥望,故名。作者写巴陵渔父,是在暗示与屈原对话的那位渔父,当劝说屈原未果之后,渔父唱起《沧浪歌》而去,宋人郭茂倩将此歌作为《渔父歌》收入《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或被称《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

除这些地名的隐喻之外,“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等都有隐含的意义。“桃花流水”会使人自然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斜风细雨”显然是双关,一指自然界的风雨,同时也指社会斗争的风雨。可以说,《渔父》词五首,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是完全虚构的世界。

四、韵:有冲淡之致

冲和、淡泊,即为冲淡。冲淡和纤不同。纤用的是浓彩,冲淡施的是淡墨。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司空图《诗品》中列为一格,描绘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具体指诗歌语言质朴,意境闲适恬静。

张志和《渔父》词的冲淡是意境清幽,淡而有味。这种淡,具体表现在色彩上,它不用浓墨,不用重彩,追求萧疏清淡,用青绿色作为底色,加上白色、桃花等色调。这些色调的运用,让人产生宁静、安闲的感觉。

在运笔上,既非精雕细刻,又非粗线勾勒,而是点点染染,意到笔随。五首词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

在情趣上,正如王明居评价王维那样:“不作惊人语,不崇尚夸饰,不出大言,不吞吐日月,不豪情满怀,也不执著于现实,不留意生活的纷争,不关心人事的纠葛,不激动,不悲痛,不恣肆,不愁苦,而是洁身自好,孤身静处,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吟咏风月,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和平与淡泊。”[13]

张志和的冲淡,之所以有味,是由于诗人热爱自然。诗人把自己的情趣移入青山绿水之中,以自然美为依归,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然,使无情的自然变成有情的自然,使有情的自然变成冲淡的自然,使自然变成人生的观照对象。这种冲淡,是品尝了人生滋味之后的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清]张德瀛.词徵[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4147.

[2][清]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73~474.

[3]罗莹.张志和《渔父》词在唐宋时期传播情况考述[J].船山学刊,2007(2).

[4][清]许昂霄.词综偶评[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1547.

[7][清]陈廷焯.云韶集[M].//白雨斋词话全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卷一.

[8]金启华.唐宋词序跋汇编[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9][唐]李白.古风其十[M].//全唐诗.扬州诗局刻本,卷161.

[13]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71.

热点推荐

上一篇:探寻语文的真善美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